正文

你有一个什么样的母亲?or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2010-12-03 11:48:42) 下一个
你有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or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作者:时贝、Isabelle Taubes 译/荆小晚

晚上10点半,连续剧结束,赵翘关上电视,给女儿热了一杯牛奶端到她手边,说“菁菁啊,早点睡觉吧”,完后转身去洗漱。 11点半,赵翘合上手里的书,起身再到女儿房里,板起脸说“菁菁,怎么还不睡!赶紧睡觉!”,说着收走了空奶杯。 12点,赵翘再次披衣而起,走进女儿依旧亮灯的房间,什么也不说,就站在女儿身后不动,直到女儿伸手关机,主机发出一阵挣扎的轰响后陷入沉寂,赵翘才满意离开。

这套连续动作几乎夜夜上演。

很多妈妈和赵翘一样,孩子的健康,孩子的成就,孩子的幸福,似乎永远都比自己的值得关注。但是现在也有越来越多拥有妈妈身份的女人走着和传统母亲大不一样的路。

地球人都知道,小S已经是两个女儿的妈。小女儿满月时,小S请狐朋狗友喝满月酒。大家喝酒喝了整晚,小S都没把女儿抱出来见客。蔡康永提醒她这件事,她说:“你弄错重点了,满月酒的重点,不是满月,是喝酒……”时尚男女少有人指责小S缺乏母仪,而对她潇洒辣妈的形象却不无艳羡。

妈妈的气味儿


从纯理论的角度,确实“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但地震时给孩子发出隔世短信的妈妈,和因为吸毒入狱把幼小的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活活饿死的妈妈,留给人的印象怎能一样?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笔下的母亲有着天使的面孔,而另一位女作家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就常常扮演魔鬼的角色,无论是天使面的母亲还是魔鬼面的母亲,哪个不是来自女作家自己的身心体验?

在电影、文学作品以及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母亲。有的母亲“母亲味儿超过女人味儿”,有的母亲“女人味儿超过母亲味儿”,还有的母亲位于两个极端:一极是在女儿生活中完全缺席,对女儿的态度也不公正;或者另一极,对女儿过分溺爱/关注,让女儿不能自由呼吸……


“母亲味儿”妈妈与爱的囚徒


优优19岁,跟几个朋友一起送别即将出国去的姐妹,完到兴高采烈准备转场的时候,妈妈打来电话叫她马上回家。 “就跟吃了枪药似的一通嚷嚷。我明白她担心我,但是她在那么多人面前大叫,说什么我斗不过人家,说我在外面会吃亏,你叫我的朋友怎么看。我原本一直把她当做朋友的,然而今天我才发现她依旧无法摆脱她妈妈的身份,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和她相处,难道真的只能是母女吗?我那么尊重她,为什么她一点都不尊重我呢?”


在我们访问的女儿中,拥有“女人味儿”妈妈的,对妈妈的形象多表示满意,而拥有“母亲味儿”妈妈的,虽然跟母亲的感情深厚,但大都希望自己的妈妈能过得再“女人一点”,并与自己的生活保持距离。


表面上,“母亲味儿超过女人味儿”的妈妈会将自己全部的爱和渴望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但这种过分隆重的态度究竟是出于女儿的,还是自己的需要,倒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对此,心理学家和儿科医师一致认为,如果这种情形只发生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那就可以被视为“正常”,以后就要引起注意了。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母亲不随之改变对女儿的态度,她就会将女儿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不让女儿自主,不让她成长为女人。当母亲将这种态度持续到女儿成年,女儿身上往往会出现变态的表现。


与现实相比,虚构作品往往更能揭示出潜意识和隐藏的感情。在由耶利内克小说改编的电影《钢琴教师》(La Pianiste)中,女主人公虽然已40多岁了,但还生活在母亲的监管之下,就像一个10岁的小姑娘一样。于是,她唯一的乐趣就是自虐。


法国精神分析师卡罗琳‧埃里亚谢夫(Caroline Eliacheff)认为,如果一个女儿有一个“母亲味儿超过女人味儿”的妈妈,那这个女儿就注定了决不能辜负妈妈,不能让她失望。她甚至不能抱怨妈妈太爱她,因为那会使她产生负罪感。


她们还担心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也承受跟自己一样的命运,变成爱的囚徒。在极端的情况下,这种自己意识不到的担心什至有可能导致心理性不孕。

“女人味儿”妈妈与心理孤儿

如此说来,有一个“女人味儿超过母亲味儿”的妈妈,是否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呢?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秋日奏鸣曲》(Autumn Sonata)为人们展示了母女关系另一极的荒凉景象。片中,英格丽‧褒曼饰演的钢琴家母亲,活力四射,才华横溢,而他的女儿,从外表穿着到言谈举止都极其普通,全无光彩。母亲用自私和疏离,破坏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影响,塑造了一个从来没有树立信心的女儿,也设置了母女间循环无已的伤害。

法国社会学家纳塔莉‧海涅克(Nathalie Heinich)提出,作为一个“女人味儿”妈妈的女儿,可能会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妈妈的生活之外。她们长大以后,在母性方面的表现,也往往更随意自由。对她们来说,做母亲不是一项义务,行为也可以百无禁忌,因为她自己的母亲在这方面就表现得比较淡然。同时,一个极端“女人味儿”的母亲,即使她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对此也无能为力!所以,在私人空间里,这些母亲是避开孩子的……但这不妨碍她们在公共场所时常谈起自己的孩子。


现时代所谓的辣妈似乎更受年轻女儿的欢迎,但凡事过犹不及。如今,越来越多的少女会这样向心理学家和医生倾诉:“妈妈和我在同一个地方买衣服!”“她喜欢在我的朋友面前打扮得很时髦!”“她穿的衣服比我的还紧身!”更发生过由于母亲整容后显得比女儿还要年轻漂亮,而导致女儿自杀的事。


阿根廷心理学家和医生的研究发现,过于以朋友之道对待女儿的母亲会让女儿感到无所适从,令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法体会真正意义上的母女关系,变得不自信、缺乏安全感,从成为心理上的孤儿。


做一个差不多的妈妈就足够好


既然无论是“太女人味儿的母亲”还是“太母亲味儿的女人”对女儿都有这样或那样不良的影响,女儿们的生活只能是非此即彼的命运吗?

母亲不可避免地具有缺点。英国精神分析师唐纳德‧伍兹‧温尼克特(Donnald W.Winnicott,1896~1971)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这一概念。 “足够好”在中文中可能会引起歧义,使人误解为“完美”,事实上,它更接近我们中文的“差不多好”的意思。 “足够好的母亲……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她的婴儿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不断地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的逐渐增长的能力来调节她那不被需要的挫败感。”这就是一个既不太“母亲味儿”又不太“女人味儿”的母亲。


“足够好”的妈妈伴随女儿的成长逐渐形成,而变化与平衡就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词。在时间的纵轴上,如果一个母亲能够随着女儿的成长,在母亲角色和女人角色之间不断调整重点,维系一种动态平衡,不使任何一端完全缺位,那么女儿的成长将不至于艰难;而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上,母亲能够既保留一定的注意在孩子身上而保其安全,又不动辄发动过激的保护而阻滞孩子自身对外界的探索,那么女儿的健康成长就是可能的了。


母女之路:激情与暴力的长途


通常,与男孩相比女儿会跟父母更贴心。家庭治疗专家刘丹认为,这是因为女性更是人际关系的动物。在人类基因中,女性负有生殖功能,她必须具备理解别人的能力,才能解读婴儿的需要。因而女人更感性化,善于沟通。在早期的性别养成方面,也会强化女孩理解别人,照顾别人的特性。母女关系中,两个主体都是对别人关注更多的性别,其感情细腻程度更强,也更易了解体贴。


然而正是这种安全感与懂得感,激发了母女间的特殊的伤害。因为懂得,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资格指责对方;因为安全,便有了抛开一切矜持的、肆无忌惮的伤害。女儿还小的时候,妈妈经常批评女儿生活懒散、不够聪明、贪玩不上进;妈妈老了的时候,又被女儿揶揄想法落伍、多管闲事、买东西没品位。而在这之间的青春期,则是围绕着生活琐事的无休止的争吵和较量。

当亲子关系处于不和谐状态,儿子恨母亲很少恨到骨子里。李子勋说:“那是因为儿子永远不会变成和妈妈完全一样的人,而女儿会。”如果妈妈糟糕,女儿也一样糟糕,母女之间的破裂就会相当决绝。因为性别相同,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是完全笼盖的。刘丹认为,母亲是女儿人生第一个、也是最长久的榜样。不管女儿如何挣扎,最终都将变成这个世界上和妈妈最相像的另一个女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