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实喜欢书和买书,比较喜欢逛书店(以至后来留学,好几年不回国,还经常做梦逛王府井书店,醒来还挺感动自己的。
不象现在,想看的书很容易找到,也就没了那份感觉),翻过的书、知道的书不少,但是真正完整看过的不算多。小时候最爱看《三国》,其次《水浒》,《三国》基本是我的枕边书,一遍一遍地看,很多情节都印象特别深,唯独《红楼》,前六回看了六遍也看不下去,直到快到中年了才把八十回本看了一遍,现在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这也是缘分吧。小说基本没看,我妈说小说只能看一遍,买了浪费,虽然西方文学史看过,每个作家的名字和风格可以纸上谈兵:)。上小学、初中时喜欢看凡尔纳,中学班上女生看琼瑶,我们语文老师也激赏电台广播的《烟雨蒙蒙》,于是我跟她们借着看了不少,连武侠小说最早也是女生传给我的,记得第一本是《冰川天女传》,但是很快就转看金庸。少年人都有偶像,我的偶像说来也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和《恩格斯的青年时代》也是我的枕边书,家里有一本梅林的《马克思传》我非常喜欢,后来大学毕业送给关系最密的室友了。这种少年时的影响非常深远,以至我后来第一次去伦敦就去郊外寻访马克思的墓,默背《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去德国玩又绕道赶去马克思的出生地特里尔小城还愿。初中有一段喜欢散文和古文,特别欣赏苏轼的作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有一个假期我自己独住,把杨朔、秦牧、朱自清、冰心等人的散文集和王力的《古代汉语》的一部分反复诵读,自己也隐隐觉得有点那意思了(当然是幻觉)。后来我还非常迷梁遇春、丰子恺、郁达夫的散文。不过我出国之前最喜欢的是古诗词,小学时一位大师给我指导书法,告诉我写字的同时应该背点诗,后来我就把胡云翼的《宋词选》和《唐诗三百首》翻烂了,唐诗当中我第一迷李义山,有一本香港出的陈永正选注的《李商隐诗选》,文字特别活跃、煽情,还有周振甫的《李商隐选集》,都是我的枕边书,写了很多批语。比如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句,拿来当座右铭。当然还有李义山的老师老杜,七律杜样,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心情不好的时候总能让人振奋。宋词一人一个风格,我都喜欢,早些时候受《人间词话》的影响,迷恋晏小山的天然浑成的小令,后来也喜欢周邦彦、姜夔、张炎的铺排,不过苏、辛一直是我的偶像,不止在诗词,也在做人上。现在想想,自己的一点诗词、书法的底子,都是在高中以前打下的,也算是一点童子功吧,以后上了大学旁骛多了,也就没法专心了。出了国更是无书可读,行李空间有限,还要装上锅碗瓢盆和菜刀被子,很长时间只有一本《唐诗鉴赏辞典》一本《宋词鉴赏辞典》为伴。直到工作以前,唯一值得记述的是中间回国买了一套柏杨的白话版《资治通鉴》72本,是我厕上指定读物,我现在可以跟别人吹牛,我《资治通鉴》看了三遍,都是在厕所看的(我不说是白话本:)。
现在回忆起来这些书,也同时回忆起了那时的生活。。。我觉得挺有意思,希望大家一起来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