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乐儿!

世上的事儿,叙不完。世上的友儿,结不尽。世上的情儿,理不清。今朝有乐共分享,他日红尘谁识君?四脚并用打哈哈,呼呼大睡到天明。
个人资料
xiaolai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2014 灿烂缅甸行(6)-轻舟划斜阳,六合送人归(完)

(2015-09-07 20:11:39) 下一个

初来曼德勒时,对其第一印象并不太感冒,尤其是在仰光和蒲甘的光环下,曼德勒从市容到市内的大小宫殿/佛塔显得苍白许多。但请给它一点时间,让它慢慢告诉你它的故事,伽纳杨佛学院(Ganayon Kyaung)的千人和尚就餐,虽然游人如织,但依然是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因瓦古城(Inwa)破败的沧桑比了那些金碧辉煌的佛塔更让人回味,乌本桥(U Bein Bridge)的柔美日落,无一不让看似粗线条的曼德勒楚楚动人。

伽纳杨佛学院是缅甸最有名的佛学院之一,在校修习的僧人约有2000人。而在小乘佛教的缅甸,每人一生都要出家一次,不论时间长短,佛教在他们不是仅仅是一个信仰而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a way of living)。俺们的司机小伙就只当了一周和尚,头发都还没剃,就还俗了,全是为了女人啊,最后还不顾家人的反对娶了那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妹妹。小伙是个性情中人,宁为玉碎不做花和尚啊。俺们来这里当然不是为了学佛,是当“狗仔队”专门看和尚吃饭的。听上去有点二,和尚吃饭有啥好看,关键是吃饭的人多啊,上千人整整齐齐的排队打饭,安安静静的大块朵,饭堂里一片深红色的僧衣,那场面不是此时此地是看不到的。缅甸僧侣一天只吃2餐,一餐在凌晨4点,一餐在上午10:30,过午不食,只能喝水。光是过午不食这一条的毅力,就不是我等能山寨的,多少成天嚷嚷要减肥的兄弟姐妹们都做不到这一条啊,看来来缅甸出家是减肥的最佳捷径。

佛学院主路两边立满里功德碑,上面刻的都是捐赠的施主:

这就是那千人大食堂:

食堂里小沙弥正在排摆碗筷,准备开饭:

10点刚过,运饭的车来了。

众人合力抬下大饭锅:

热腾腾的大锅饭,还要用木铲翻翻松:

最后罩上防虫网子:

食堂院内,一些僧人在整理更多的布施物品:

10:20了,看吃饭的“狗仔”在主路两边越聚越多。

路的另一头,僧人们已经开始排队了:

拉远镜头,看看真实的现场,如此被围观:

一没留神,队伍居然就这么壮观了。:

任由边上“狗仔”们的长枪短炮瞄来瞄去,僧人们淡定自如,目不斜视,脚下生根。

开饭了,队伍缓缓移动,没有一点躁动,那天不知有啥重要人物布施,居然还惊动了电视台,中间那穿粉紫衣服的摄影师正实况转播。路边那些捧饭的施主不知是啥领导:

不仅施饭,有的还施财:

后面的这些白衣的小沙弥就表情活泼多了。不同的僧衣并不代表不同的级别,而是施主捐什么就穿什么:

这个小弟弟好宝气。

这个眼里都是小问好:

“你为啥照俺”:

青年的僧人明显淡定许多:

或冥想

或肃穆:

这时食堂里已是半满了,桌上的菜肴也都排齐了。

僧人们安安静静的各自闷头吃饭,只有添菜时才抬起头来,没有人交谈讲笑,好严肃的一餐饭哟:

拉近看看桌上菜肴,满丰盛的样子有6个菜呢,那塑料袋里的是院子里发放的其它布施,隐约可见有水果呢。

找到了那些可爱的白衣小沙弥,小娃娃们吃饭虽没有说笑嬉戏,但着实活泼很多:

吃的快的,已经吃完离座了,他们吃饭前僧衣要裹搭成不易滑下的样子,吃毕要重新搭裹回去。挺有意思的,跟吃饭还要更衣似的:

看看这个小淘气:

不知跟同伴在密谋些啥:

届时小伙伴陆续都吃好了,只有这个小弟吃的慢条斯理:

终于忍不住了“你们别走啊”。

满载而归

缅甸就是这么和谐,僧人们出外化缘,而穷苦的人也向僧人化缘。食堂外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居然聚了这么些街友。

这个好心的小沙弥,把自己饭菜毫无保留的倒给需要的人:

下面去河对岸看了实皆山,回来在阿瓦桥头吃的午饭,虽是简单一碗面,味道还真不错:

饭后遍渡船去因瓦古城。

因瓦古城(Inwa)曾是缅甸近四个世纪的首都。13世纪缅甸的蒲甘王朝被忽必烈所灭后,缅甸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走入了列国纷争的战国时代,北部的禅族逐渐壮大建立了因瓦王朝,1364定都于因瓦这个人工岛上。在其后的190年里因瓦王朝在与各列国的征战中走向衰败,于1555年被东吁王朝所灭。其后又断断续续的做了几任王朝的都城。其间因瓦还曾是俺们南明永历帝的避难所。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后,皇孙在广州称帝号永历,南逃至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在因瓦古城,后被献给攻入缅甸的吴三桂,隔年在昆明被绞死。

因瓦经历了近4个世纪的风光,最终被毁于1838年的大地震,震后几乎被夷为平地,从此也结束了他的首都地位。如今这里只剩下零散的废墟散落在林间、田头,虽然破败但别有一番沧桑和风情。是我缅甸行除蒲甘之外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英国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诺贝尔奖最年轻的得主,在他的诗歌《通往曼德勒之路》中写道:

“在毛淡棉白塔旁,慵懒的面对大海,
塔边站着一位面甸姑娘,我知道她在想念着我,
棕榈树际的风儿吹着,寺庙的铃儿吟唱,
回来吧,英国大兵,回到曼德勒

你要回到曼德勒
老船队在那里停泊
你难道听不到哗啦啦的浆声从仰光一直响到曼德勒?
在去曼德勒的路上
飞鱼在嬉戏
黎明似雷从中国而来
照彻整个海湾。
。。。。。”

如此画面,尽在因瓦古城。

一上岸就看到摩托牵着马儿跑,古往今来就这么自然的被捏在了一起。在因瓦景点很分散,光靠走比较不现实,大多会租个马车,看什么都是套装的行程,马车夫会带你转一圈:

跑在乡间的小路上:

宝迦雅寺 Bagaya Kyaung(俗称“柚木寺")。阿瓦最古老的建筑,整个寺庙都是柚木结构,悬空建在267根柚木柱子上,建筑上刻有很多精美的浮雕。

这里曾是王室的上书房,王子们学习的地方。:

柚木是世界上最贵重的木材之一,被誉为“万木之王",产于东南亚,是缅甸的国宝。说实话俺咋对这珍贵柚木的东东不是很感冒涅,浮雕虽美但很阴郁得说,有点大黑天看不清黑人兄弟的感觉,这两个算是看的明白的:

殿堂的一角居然还住了个僧人,一应家什聚全。

Yadana Hsemee佛塔群是我最喜欢的因瓦遗迹,虽然它只是一个废墟而已:巨大的佛像就那样冷漠的被笼在阴影里,地下野草峥嵘,天上湛蓝如洗,棕榈摇曳:

斑驳的佛像端坐在大榕树下,残檐断壁:

如此沧桑:

如此沉静,

窥视今朝,时间马车在等待:

载着俺们去看庙。

“棕榈树际的风儿吹着,寺庙的铃儿吟唱”by 吉卜林:

芭蕉林里寻寻觅觅:

它在田头翘首:

这个年久失修的暸望塔,早已是危楼了,只可一观不能蹬高:

因瓦最大的古寺庙建筑群——马哈昂美寺 (Maha Aungmye Bonzan)建于1818年,是由当时贡榜王朝的皇后捐建,也是因瓦保存最好的寺庙。初始为木制结构,1838年毁于地震,后在1872年修复重建时全部改用石头:

满宏伟的说:

细腻恢宏:

望眼欲穿

藏龙卧虎

马哈昂美寺布局高低错落,曲径通幽,转到后面眼前一亮,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远眺阿瓦桥:

这是因瓦的最后一站了,下面就渡船回去,司机小伙接了俺们直奔乌本桥,它横跨东塔曼湖(Taungthaman Lake),由敏东王修于1851年,长1200米,共有1086根桥柱和482段桥段,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无论桥墩还是桥梁桥面,都是珍贵柚木材料。当地人又称其为六合桥,桥上有着六座凉亭,供行人休息,体现了佛教的六和精神(身和同居、口和同语、心和同志、德和同守、思和同进、利和同享),也有情人桥的美誉,很多缅甸的年轻情侣都慕名而来,牵手漫步于这座情人桥上。 俺们到的刚刚好,桥上略走,太阳就开始西沉了:

也可以选择泛舟观日落,俺们觉得不自由,就岸上看也一样:

一轮夕阳:

百种妩媚

千种风情

六合同心:

一只小鸟居然旁若无人,安逸的落在摄影师的腿上:

它也在夕阳里等待它的情人吗?

摄影师轻轻地拍下这动人的一幕

轻舟划斜阳。

六合送人归。棕榈树在晚风中轻轻地吟唱“Come you back to Mandalay” (“你要回到曼德勒“),那是诗人心底的喃昵:

 

本文论坛链接: 世界风情

灿烂缅甸行(1)-启程

灿烂缅甸行(2)-魅力仰光

灿烂缅甸行(3)-邂逅蒲甘

灿烂缅甸行(4)-单车滚滚,吾心悠游

灿烂缅甸行(5)-曼德勒掠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