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随笔】不快乐是常态

(2010-09-27 19:04:38) 下一个


1776年,托马斯杰弗逊发表了著名的《独立宣言》,慷慨激昂,奋发向上-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无可剥夺的权利,其中三项为生命,自由,与追求快乐的权利。


而事实上,活到这么大,我们已经可以理解,这就是句口号,口号即无法达成的乌托邦。比如,其实人生来从不平等,至少以我浅薄的智商,很难把比尔盖茨的小孩与非洲难民的后代划上等号的(除了承认两者都是人类之外)。论自由,最近时代周刊上那个被削掉鼻子的阿富汗妇女就足以构成反证。那么,(追求)快乐呢?


根据Economics 2.0书中叙述,1975年到1995年间,美国人均收入增长了近40%,可是,美国人却并未比从前快乐。中国呢?改革开放以后,GDP每年都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确实得到了很大改善,可是,你比从前快乐吗?早在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Richard Easterlin就发现了这个现象 - 即人们的快乐度并不跟收入正相关,今天,人们把这种经济现象定义为Easterlin Paradox。根据Easterlin及其他研究者的发现,在穷国,人们的满意度确实可以随着收入的上升而增加,但是,一旦超过了$15,000-$20,000的界限(in today's dollar; purchasing power),这种正相关就不在了。为什么呢?


其实,不用繁杂的定量研究,我们也可以推导出书中的结论,首先,我们是生活在环境与群体中的,即我们并非孤立存在的。以我自身为例,从中学到大学,从国内拿到全奖来美国留学,留学后又去了自己当时最想去的公司,一切都顺水推舟,可是,我并没有整天乐呵呵的傻快乐,相反,还经常陷入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与郁闷之中,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意无意的不断在将自己与周围的他人比较,在整个时间序列中,当然会有极度快乐(甚至癫狂)的时间点,比如,拿到美国学校的OFFER,拿到公司的OFFER,于是,在去美国之前的暑假人自然相当亢奋,去公司工作前同样如此。


但当一切开始以后,快乐度就消失了,在学校要与人竞争学分绩,在公司要与同事竞争+合作,并且,在任何环境中,所有的优与差都取决于你相对于别人的位置,你分数比别人高-优秀,你业绩比别人好-优秀。 这种环境的压力/peer pressure直接剥夺了很多人的快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身边有很多极其优秀的人,上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美国名校,之后去了最好的公司,可他们不快乐。因为,他周围都是同样”最好“的人,我们的视野听觉触觉是如此局限,局限到只听闻我们周围发生的人与事,于是,我们的心情也与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


第二个原因,无独有偶,在Dan Ariely的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里也有细致描述,即人的适应性(Adaptation),无论是涨工资,升职,去名校,等等,一开始的一刹那是非常快乐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开始适应了周遭的一切,于是,自然忽视了这些“良”的改善,快乐度就落到了常态。事实上,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我们的适应性都极强,Time heals every wound不是假的,在时间的这条轴上,所有偏离常轨的心情状态最终会被拉回平衡值,这点我们从不需要怀疑。


第三,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不快乐的原因,也在于资讯的发达。 以前,去哈佛创公司发大财的似乎都是远在天边的一小嘬人,眼不见心不烦,除非他们真的成了李开复李彦宏,否则,跟我们基本无关。而社交网围脖等新媒体,将各位名人名家带入了平常百姓家,一会一个哈佛的,一下又一个耶鲁的,外加那么多公司CEO与意见领袖,网络把他们的生活与名利都极度放大,使得那些本来有些小梦想的孩子有了更多“不切实际”的大梦想,有梦并非坏事,可一旦鸿鹄之志成了终身的纠结,孩子们的快乐就很难被单纯激发,因为他们比较的程度被这2.0的信息社会拔苗助长了。


这样看来,人虽非生而平等,但有一点是平等的,即人生来的常态为“不快乐”,比尔盖茨并不比一般人更快乐,因为他身处的环境使得他对“名利”“荣誉”等一切的标准都不同于常人; 国内的亿万富豪富二代们一定也不见得快乐,国内疯狂的攀比让他们从来不会对现状满足;而那些光鲜亮丽的明星也不可能快乐,各路明星们整天担心更优质更年轻更漂亮的新人出现,还要担心多变的粉丝突然有一天叛变了,等等。


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无论你赚多少钱,上升到何种社会地位,你最终会适应那种变化,并且与周围环境的比较会让你自身快乐的标准越来越高。既然,人生来的常态就是“不快乐”的,为何不把每个“快乐瞬间”当做一种偶获与幸运,去倍加珍惜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