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是一句空话

(2010-09-18 14:39:26) 下一个
论知识生产革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侯若石我们应该与谁合作?答案要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中来寻找。早在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时代,就有智者探讨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现代科学理论诞生之后,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进入学者们的视野。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发展方式是人类为处理这三种关系而采用的经济活动方式,它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以及演化经济学家所说的技术范式有相通之处(第五章第一节,?页)。马克思利用观察到的物质经济形态,总结出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他强调生产方式必须适应人自身的需要,人的生命延续的需要。“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1]为了从事物质生产,马克思指出:人类“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有用属性……”。[2]遗憾的是,他只谈到人类如何利用地球资源的问题,而没有涉及人与世界的全面关系。演化经济学家提出了技术范式理论,但没有明确区分能量技术范式和符号技术范式,仍然拘泥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研究,忽略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之后,环境保护主义者提出节约地球资源的命题,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调整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必须以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为前提。  我们应该与谁合作?要与他人合作,也要与技术合作,还要与世界合作。  在符号技术范式主导下,知识生产革命产生了全球意识,人类才认识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真正意义。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技术之间关系,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综合系统;体现在能量技术范式向符号技术范式的转变,物质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的变化,人本主义向世界主义的转变。  第一,实现能量技术范式向符号技术范式的转变,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数字化技术和生物技术使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连接具有共同的基础。[3]首先,代码(符号)遍布全球,从数字化技术到生物技术,都由代码组成。[4]其次,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都有相同的结构层次。无论是世界结构,知识结构,生命圈结构(生物多样性),还是数字圈结构,都由硬件、软件和内容三个层次组成。例如,在生命圈的基本结构中,硬件层次指整个生态环境;内容层次指生物体;逻辑层次指连接环境与生态的方法。再次,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遵循点对点技术原则。在数字圈,点对点原则使每个互联网的参与者都能够独立地操纵符号,生产出多种多样的知识。在生命圈,点对点原则同样保证了生物多样性,每个物种都能够在生命圈中独立存在。地质圈和生命圈是人类与所有物种的共同资源,世界万物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5]  由符号组成的数字化技术能够表现活灵活现的虚拟世界。实现能量技术范式向符号技术范式的转移,人类行为从真实世界延伸到虚拟世界,符号技术范式随之延伸到全球,乃至宇宙。物联网能连接地球上的所有事物,从而成为地球网。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地球网将扩展到太空,成为宇宙网。在范围广阔的虚拟世界中,核心观念是信息的连接、互动与分享。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技术范式转移中,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再视自己为孤立和自私的个体。他们以无私的动机和资源共享,反对谋求私利和独占资源的行为,实现了经济制度变迁,市场机制向共同平等生产组织方式转化,资产阶级所有制向马克思设想的“自由人共同体”转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向平等。  第二,实现物质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的变化,正确处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技术由人类创造,为人类所用;但是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具有两面性。科学既能造福于人类,也会毁灭人类。它既可以用于和平目的,也可以用于侵略战争;既能够为人类谋取利益,也能够伤害他人,危及人类自身;既可以促进协调与合作,也可以引发斗争与掠夺。科学像是一只打开的潘朵拉盒子,放出来的东西可能极具杀伤力。技术创新者往往从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出发,不会预想到它的负面作用。创造自然语言的原始人不会想到它会成为谩骂的手段,自然语言的最初使用绝不是用于人身攻击。爆竹和烟花是为了举行庆典而发明的。由此发明的火药应用于出于建设目的的爆破。当把火药用于枪炮之后,技术危害了人的生命。居里夫妇发现核能,绝不是要制造核武器。如果他们看到广岛和长崎的悲剧,肯定会悔恨自己当初的科学发现。汽车代替马车成为人的代步工具,人们以为马粪对道路的污染从此一去不复返了,没有预料到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更严重。当IBM的深蓝计算机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之后,他们担心计算机的能力超过人类,会造成一场灾难。[6]当克隆技术问世之后,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对改造人类基因的排斥,表明技术恐怖论支配了不少人的思想。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  在物质经济形态,经济利益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上,多消耗自然资源者为霸主。能量技术体系使人的物质生活更富足,却没有让世界更美好。在知识经济形态,形成了平等的球型群体智力,互联网的智能水平不断提高,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知识应用到节约上,少消耗自然资源者成俊杰。冷战结束与知识经济形态的启动几乎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同时发生,并非偶然;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的两大主题,也非人的主观臆断。实现物质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的转变,正确处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要致力于与人为善的友好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计算机的发明者没有预见到数字化技术会让骇客危及网络安全,成为泄漏个人隐私的媒介,也没有想到电子战。但是,符号技术体系更容易纠正技术的负面作用。互联网的点对点连接方式来源于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机理,说明机器思维和人的思维的都具有协同性特征(第八章第二节,?页)。硬件与软件的分离突出了软件的作用,操纵符号的活动比加工物质更重要,智力资源比物质资源的作用更大。物质生产曾经使用要素集中型技术,以资本利益为核心。为了追逐利润,把技术应用于危及他人,甚至整个人类。在知识经济形态,群体智力具有平等特征,网络进一步智能化,实现了人与符号的共生。知识生产使用了要素分布式技术,每个人都是技术的使用者,也是技术的开发者,同时是决策者。摈弃少数人对技术的垄断,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第三,实现人本主义向世界主义的转变,正确处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世界结构的进化并非一帆风顺。过去,生命圈曾经出现过无数次错误的进化行为,例如癌细胞的形成。[7]在数字圈,计算机诞生至今不过70年,互联网应用只有短短20年,数字化技术还很幼稚,符号技术范式的作用也刚刚显现。对世界结构未来进化方向的设想起源于科幻小说,确定这一方向还需要科学论证;人类对世界结构进化的正确道路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澄清。由虚拟世界映射的世界结构的未来图景,与真实世界的现实尚有很大差距。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远未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萌芽,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仍然处于混沌状态,人类依然迷信自己在世界结构进化过程中的统治地位。建立人与世界的共生关系,需要开展一场新的启蒙运动。  第一次启蒙运动(法语: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意为教化、启迪,带来光明)是指18世纪首先发生在法国的一场文化运动。它覆盖了多个知识领域,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启蒙时代的学者不再以宗教思想指导文学与艺术的复兴,而是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使知识系统能独立于宗教的影响,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新基础。[8]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关于知识生产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784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指出,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指“黑暗的中世纪”。启蒙时代的思想家认为,在人们处于黑暗时,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激励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思想,积极宣传自由民主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9]  第一次启蒙运动的主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原则。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凡是不合乎人的理性的东西,都没有存在的权利。他们主张传播科学知识以启迪人们的头脑,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强人类的福利。他们大力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参与政治和实现法制。[10]人文主义实际上是人本位主义,只讨论人的本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人类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恰逢文艺复兴之后诞生的现代科学理论,赋予人类改造地球的神圣力量。人文主义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开启了物质生产革命,奠定了物质生产的思维方式。[11]与之相适应的西方传统经济学片面强调以个人的经济利益为动力,主张金钱至上,实行私有财产制度,解决资源稀缺问题,意在挖掘世界资源。人类在世界结构进化过程中犯下的错误是人本主义种下的苦果。  进入后人类时代,实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此展开的启蒙运动是开启知识生产革命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导思想应该是世界主义,不但要反对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思想,也要反对把人本主义极端化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更要反对人类任意主宰世界的人类主体论。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有学者提出过世界主义思想,认为全人类都属于同一精神共同体。世界主义者反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主张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的道德、经济和政治关系应该更具包容性。他们确信,所有的人都有责任去培育和改善、并且尽全力去丰富总体人性。[12]这个思想没有摆脱人本主义。  全球意识产生在世界结构从地质圈,经由生命圈、智力圈、理性圈到数字圈的进化的过程之中。[13]与传统的世界主义不同,新世界主义来源于全球意识,它不仅在于分析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在于论证世界结构进化的方向,指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人文主义不同,新世界主义不但包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包括对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特别是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它不仅涉及真实世界,更立足于虚拟世界。  在真实世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危机是人为所欲为的恶果,表现为世界的无序。新世界主义的核心是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从静态角度看,秩序是指把人或事物放在与其他人或事物关系中的恰当位置。从动态的角度看,秩序是指特定环境中的关系(组织)之间的联系。如同知识的表示取决于语境,世界结构的进化取决于秩序。[14]制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的环境是世界结构。建立世界秩序,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才能确立人在世界的恰当地位。通过虚拟世界的活动,人们认识到保护世界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未来的世界秩序以新世界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已经在虚拟世界崭露头角:通过人与人的协同、人与技术的和谐、人与地球的共生,谋求人类的共同发展,实现人与世界的共同进化,最终建立大一统的宇宙体系。  能量技术体系改造了世界(第四章第一节,?页),但对人类的性质几乎没有影响。全球贫困和饥饿远没有解决,人文主义主张的人性——自由、平等、博爱,并没有实现。人类能够开发超越自我的能力,也必然具有改变人类性质的能力。考古学家根据化石和甲骨文研究人类历史。现在,利用数字化符号和脱氧核糖核酸,可以研究人类的未来。它们可以被记载,被编为程序,也可以储存在电脑中。21世纪,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不但影响人类生活,也影响人类性质。[15]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的改造体现在全球大脑导致的全球意识。[16]利用生物工程术,人能够操纵基因信息,从而改变物种特征,包括改变人类自己的生命特征。  由于错误的人工选择,人类破坏了地质圈和生命圈,成为地球的不肖子孙。根据进化控制论的观点,解决物之表的问题,要靠物之里(第八章第一节,?页)。为纠正错误,人类要改造自己,首先要改变的是思维模式,从人文主义转变为世界主义,树立人与世界平起平坐的思想。在世界结构中,地质圈和生命圈的资源不能只为人类所拥有,也不能为人类中的少数人霸占,更不能任由人类或人类中的狭隘利益集团随意处置。在智力圈,知识产权不能被少数人滥用于对多数人的剥夺。世界结构的所有三个圈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知识生产革命改变了世界结构的进化过程,启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类的作用从世界结构的破坏者转变为世界结构的建设者。[17]在人类的两种愿望中,物质利益不再是人类追求的唯一目标,“让世界更美好”才是最高目标。在人类从事的两种生产中,知识生产应该超越物质生产。在人类使用的两类技术中,符号技术应该优先于能量技术。在人类采用的两种生产组织方式中,应该用共同平等生产方式改造市场机制。突破人类在世界基本结构的独占地位,首先需要破除少数精英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霸道地位,摈弃“金钱至上”,改造现行的财产私有制。在新世界主义的引导下,走出人类的思维方式误区,才能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地球是否具有智力,还有待于科学的证明,但人类与世界的共生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改变人类活动方式可以保证世界结构进化的方向有章可循。运用全球意识,推动地质圈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生命圈的进化朝着更加相互依存的方向发展,智力圈的进化朝着更加合作的方向发展。  世界结构的进化需要建立人类适应自身和外部环境的进化机制。[18]根据秩序理论,可以把科学定义为人类、技术和世界之间互动的方法。[19]自然科学讲的是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社会科学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运用自然科学论证社会现象是大势所趋,讲的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互动。从新世界主义出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需要创造新的经济学理论。  按照希腊语的含义,经济学(oikonomia)一词由家庭(oikos)和习俗(nomos)两个字组成,其本意是管理家庭生计的学问。家庭理财自然不需要斗争,而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根据这个含义,经济学应该是研究和谐经济关系的科学。亚当·斯密之后,经济学被界定为市场研究,研究对象是资源稀缺条件下的经济活动规律。由于稀缺,人与人之间必然要为争夺资源而竞争,经济学与斗争哲学同义。当能量技术范式转变为符号技术范式之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转向知识,它不属于稀缺资源范畴。实现共同平等生产方式之后,产品的使用价值超越了交换价值,价格不再是指导财富生产的唯一媒介。社会关系,而非市场机制,引导生产。传统经济学的市场理论适用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格格不入。市场机制使财富生产更有效率。然而,它却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第一,个人的生产动机局限于谋求物质利益。第二,市场活动只局限于买卖交易,与市场交易无直接关联的活动被推向市场外部,被称为经济的外部性。第三,市场教条把竞争奉为最高原则。市场原教旨主义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个人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展开竞争。金钱成为支配人的行为的决定性力量,残酷的斗争成为人类生存法则。于是,人类社会不断发生激烈冲突,对地球资源的破坏有增无减。在新世界主义主导下,创造指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学理论,首先应该恢复经济活动的和谐含义。经济学不应是研究斗争的科学,而应该是研究合作的科学。  为此,需要深入理解“经济”一词的内含。在汉语中,“经济”被解释为 “经世济民”。对这个词有三种理解。第一,““经”指经营,即生产;“济”指帮助或救助。那么,经世济民就是发展生产,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第二,经世济民的含义是经邦济世。《抱朴子·审举》说:“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之略。”《晋书·殷浩传简文(司马昱)答书》说:“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20]在这两段文字中,“经邦济世”被理解为“强国富民”。第三,把经世济民定义为市场供求关系,研究人类个体及其社会在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的各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活动及其规律。根据这个观点,经济者,经世济民也。世者,人类社会也;民者,社会主体也。在民与民之间拉出一条供给与需求的线,连结成一对商品供求关系,这就是“经”;满足社会主体的需求,这就是“济”。经济学,即经世济民的科学,以“公民”、“商品”和“商品要素”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商品是经济活动的起点。[21]显然,在这个思想中,市场机制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然而,连西方传统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都没有忽略社会伦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把经世济民等同于市场经济,显然是过于狭隘了。  按照全球意识对世界结构进化的理解,在新世界主义思想指导下,要重新认识经世济民的含义:“世”是指世界结构,“民”是指人类。经世济民是指兼顾人类与世界的利益。只有把世界经营好,人类才能受益。根据对经世济民的全新解释,指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学应该被称为世界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后人类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传统宏观经济学相比,世界经济学的宏观研究内容是世界结构的进化过程及其规律。世界结构包括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眼于人类在虚拟世界的活动方式对真实世界的影响与作用,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和,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协同,以及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协调。世界经济学将与社会学、系统论、进化论、科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和环境科学结合。  世界经济学的微观研究内容是大脑的思维活动。与研究企业经济行为的传统微观经济学相比,对人类生产知识的行为起点的研究从探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并和谐互动起步,把思维活动作为人类活动方式转变的出发点,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更微观的基础。世界经济学将与生命科学、神经学、基因工程、心理学、神经元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结合。  世界经济学对技术的研究着眼于符号技术。从自然语言到数字化技术,从人操纵符号到机器操纵符号,是人的思维进化到机器思维的过程。利用数字化技术的知识表达、知识传播,以及对事物的控制等三大功能,人类开发了知识生产技术和意识技术,人的思维成果和思维过程向人体外部延伸,实现了能量技术体系向符号技术体系的转变,人类在虚拟世界的活动引发了知识生产革命,形成知识经济形态,才能认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源。世界经济学将与符号学、信息论、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知识经济学结合。  世界经济学对经济制度的研究着眼于符号技术范式。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劳动激励机制和财富所有制的变迁,批判市场原教旨主义者鼓吹的利己主义的劳动激励机制和私人垄断资本制度(第七章第一节,?页),探讨参与者使用共同资源、以无私奉献为动力参与生产的新型经济制度。与市场机制不同,知识生产摆脱了少数精英的控制,变成平民百姓的事业。世界经济学将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结合。  随着技术进步,人类认识能力增强,世界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将从地球扩展到宇宙空间。人类与宇宙融合,世界经济学将进一步演变为宇宙经济学。在未来,这将是世界经济学与航天科学和天文学的结合。  本书试图通过对知识生产革命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分析,建立世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从本书内容看,它的逻辑以1、2、3等三个数字展开,。  1指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类。对人类活动方式的研究是世界经济学的内容主体。  2指的是与人类活动方式有关的一对一的关系:人类有两种愿望:让人的生活更富足,让人类所在的世界更美好;人类有两项能力:体力和智力;因此人类使用两组技术:能量技术和符号技术;人类也就从事两类生产: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世界经济学研究人类活动方式离不开对这些关系的探讨。  3指的是人类活动的世界由三个部分组成:地质圈,生命圈和智力圈(包括理性圈和数字圈);人类要以合作方式处理三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这些内容为基础,世界经济学可以应用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之中。  最后,1、2、3归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世界结构进化的根本途径。在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全球大脑产生了正确处理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全球意识。世界经济学的结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成为全人类的事业,并与世界和宇宙的进化过程紧紧结合在一起。  建立真正理解“经世济民”内在含义的世界经济学,必将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改变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必将实现造福人类和建设美好世界的远大目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