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养老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题中应有之义_解决养老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题中应有之义 侯若石 原创
(2010-09-18 14:07:20)
下一个
关键字: 中国经济 养老问题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瞭望东方周刊》载文谈中国的养老问题(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00915/24034.html)。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幸福。但对于中国人来讲,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养老问题成为大多数国民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或者为父母、或者为自己。有学者指出,社会养老至少在短期内无法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在现阶段,幸福、健康、富裕、可持续的家庭仍是大多数中国老人晚年的归宿。从这个层面来说,让中国人更富裕,几乎是解决目前养老问题的唯一途径。笔者认为,除了增加收入之外,减低生活成本,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把养老问题纳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考量之中。相关文章:9成以上80后无法赡养父母 养老金空账挑战中国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00822/7864.html此文系笔者为高连奎先生的新著撰写的评论。文中所谈的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为降低生活成本提出了看法。 依靠投资的外延式经济增长难以为继。高连奎先生所著的《中国大形势》一书为中国经济发展指出了两个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这两个办法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切中中国经济发展的要害,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带来希望。 在《中国大形势》一书中,作者非常明确地指出:“要想民众生活幸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民众有钱,而让民众有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民众的收入;另外一种是降低商品的价格,从而变相的提高民众的购买力,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采取的是第二种方式。”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立意朴实,为中国经济扎扎实实发展指明了方向。作者严厉批评了某些人的花招。这些人耍花架子,无疑于给中国经济投毒。按照作者的本意,提高民众的收入有两个办法:一是减少资本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增加劳动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者单位时间的产出,从而增加劳动收入。前一个办法呼吁多年,由于资本的抵制,未见成效。后一个办法是资本与劳动双赢的办法,应该易于实施。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也有两个办法:一是通过政府调控来抑制物价;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成本,达到控制物价的目的。前一个办法只能打压价格欺诈行为。欺诈只能暂时提高个别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政府调控管不了物价的全面上涨。只有成本低,价格才能低,后一个办法易于奏效。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时间——价格下降——劳动收入增加——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改善形成良性循环,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有人可能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收入会造成失业。最近,当社会上增加劳动收入的呼声日渐高涨之时,就有人以防止失业为借口表示反对。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这个观点极为荒谬。19世纪之后,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社会之后,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社会,摆脱了经济长期停滞的状态。进入20世纪,以美国福特汽车生产模式为先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大大提高。福特提出,制造汽车的正确方法应该是让一辆汽车与另一辆汽车一模一样。汽车工厂应该只生产一种一模一样的汽车,犹如图钉厂生产的图钉都是一个型号,火柴厂生产的火柴全是一个规格。为此,福特公司实行了标准化生产,采用了生产流水线技术,使用了泰勒管理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1913年秋,福特公司组装一辆车需用12小时28分。1914年春,使用流水线之后,装配一辆新车只需1小时33分。[1]福特的这个办法增加了汽车的产量,也减低了价格,使汽车成为大众消费品,而不再是奢侈品。正如熊彼特所说,“便宜的衣服、便宜的棉织品与人造丝织品、鞋、汽车等等,才是资本主义的典型的成就”,“伊丽沙白女王有丝袜。资本主义的成就一般不在于为王后准备更多的丝袜”,而在于“使丝袜成为女工能够买得起的东西”。[2]为了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在总就业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这样设想:第一,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减少劳动时间。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增加,可以接受教育,参加体育和娱乐活动,提高素质,同时促进了相关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增加劳动收入,扩大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品生产,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当从垃圾箱捡鞋的人买得起鞋,当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不再举办,就会显示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收入的成效。第三,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减少生产成本,从而压低产品和服务价格。劳动收入不再只能满足生活需求,还有剩余,可投资的资金增加。此时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那么,作者提出的双管齐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就能够形成社会各阶层共赢的局面,谋求社会和谐不再是一个奢望。说来容易,做时难。明明白白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在中国,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为什么这么难?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要素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最近,关于生产要素价格改革的呼声愈发强烈。我们听到的消息是水、煤、气、电价格要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也是生产要素。劳动工资改革应该排在要素价格改革的首要地位。如果不激励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成为竹篮打水,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也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