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之春

您好!我是野百之春,於一九八二年從台灣移民來巴西,我有很多關於巴西的趣聞要與您分享,希望透過這個交流,能使您對巴西有更深入的認知
正文

巴西華人移民史 慕義基督教會五十年

(2013-10-11 06:42:22) 下一个
主恩傳承
─慕義教會走過五十年歷史長河    ※廖世秉
 位於聖保羅市近郊慕義市的慕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南美洲最大的華人教會,一晃已走過五十年,雖然歷經辛酸苦澀的日子,越過許多崎嶇坎坷的曠野路,但在上帝保守帶領下平安的走過,回想這五十年來所發生的事情,慕義教會就像一本見證故事書,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慢慢去品味。
● 離開故鄉
 每一個人移民原因都不相同,但是在一九六三年八月,彰化縣的六戶人家,共32人,決定出發到陌生的國家。他們都是農民,有安穩的生活與工作,是什麼原因促使這六戶人家移民,放棄本地與父親所留下的祖業,到一個舉目無親,無依無靠的地方?雖然他們各有不同的移民原因,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是心中有一股不能明白的催逼力量。這六家就是:陳振昌、王首寶、紀慶誠、莊永得、陳恩勤、陳榮華等。他們如同亞伯拉罕信靠上帝引領,前往上帝所要賜福陌生的迦南地一般。當時心中也有許多驚慌、害怕、疑惑,雖然心中洶湧澎湃,也有自上帝來的安慰和平安,相信上帝必引導和保佑。
 於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日乘荷蘭藉客貨輪德基保號,帶著離情依依的心緒和親友滿滿的祝福,從自幼生長的故鄉台灣基隆港出發,經香港、新加坡、檳榔嶼、毛里西斯、非洲,前往陌生國度巴西。
● 抵達巴西
 經過五十天暈船痛苦的船上生活,於一九六三年十月十日抵達巴西山多士港,半夜,被接到蘇山諾楊毓奇博士農場,暫居在雞舍內,各家暫以二片甘蔗板做床鋪,由於無電燈,以蠟燭照明,就這樣度過在巴西的第一夜。清晨起床,看見四面都是原始林,一臉失望和哀淒,在沒有辦法下,只有咬緊牙關向前邁進。
 10月13日禮拜天,家長們一早坐公車、電單、徒步,輾轉到60公里外的聖保羅台語教會做禮拜,深夜才回到家。當晚大家決定,以後主日就在當地自行聚會,所以10月20日,就在巴西這塊土地上舉行了頭一次自己的主日崇拜。這也是慕義教會訂每年十月第三主日為設教紀念日的緣由。
 六戶人的生活就像一個大家庭,他們在十月底購妥於現今慕德如露的六家族村,位於德國人的農地。當時有幾戶經濟不好,又剛到這裡,沒有收入;土地上一大片尤加利樹林需要開墾;三餐吃的是最便宜的碎米,青菜是巴西野菜。後來陳振昌和陳榮華二戶人家遷往至兩百公里外的IGUAPE種植稻米,開始他們在巴西新生活。
● 興建第一間禮拜堂
 他們決定將新購土地由六戶人家平均分配,不管有沒有出錢,大家平均有一份。並同意將路角上的一塊九百平方公尺的土地奉獻做為教會用地。在王首寶、紀慶誠、莊永得、陳恩勤四戶人家住進新農場的第一個禮拜日11月3日,就在農場向原地主德國人借用的宿舍內舉行禮拜,同時聚集了四戶家庭中的兒童,開始主日的宗教教育課程。四位家長也開始為大家路角上的教會用地,開始進行建堂的事宜。
 十二月初,大家開始動手合作興建抵達巴西後的第一間禮拜堂。興建禮拜堂時的整地、砌磚、蓋瓦、砌壁、水泥地面、木工、水電等,全由大人小孩同心協力用雙手建造,雖然簡陋,卻是每個人奉獻勞力、心血累積而成。於一九六四年的復活節,四月五日舉行獻堂禮拜,當天由曾天來傳道主領禮拜,共有三十五人參加,同時教會命名為「茂特兒路基督教會」。一九六四年九月二日陳振昌、陳榮華兩家遷回慕德如露。一九六八年一月三日許有才牧師就任第一任牧師,成立首屆長執會,長老:王首寶、陳振昌、紀慶誠;執事:莊永得、陳榮華。同時教會改為「慕德如露教會」。每到禮拜日,大家放下自己的工作,帶著感恩、讚美敬畏的心,聚集在這間小教堂敬拜上帝。中餐由六家庭輪流負責,一直延續到今天,由婦女會輪流負責中餐給三百會友享用,具有交誼、溝通的意義。整個教會充滿著溫馨、幸福、滿足之情,正如詩篇所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善,何等美。」小教堂經過五十年歲月的洗禮,漸呈「老態龍鍾」狀,卻深具歷史價值意義。
● 禮拜堂遷往慕義市
 由於移民人口逐漸增多,這間小教堂已經略顯擁擠,乃計劃在原地蓋一間較大的禮拜堂。經許有才牧師之建議,於一九六八年10月13日和會決定將禮拜堂遷往慕義市內。同年底購得第一筆土地,直到一九七三年,才將現今的教會所有土地全部購妥。在購地中,也一面建設牧師館、圍牆工程,青年活動中心。在建築工程中,會友志願參與協建工程。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五日,就在市內新建的暫用禮拜堂舉行禮拜堂遷移感謝禮拜,由第二任牧師許輝世牧師主領,同時將教會易名為「慕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同時成立婚姻輔導委員會,協助主家處理一切婚禮宴客事宜,改進台灣婚禮互送紅包宴客的不良習俗,改以會費愛餐方式舉行,使主家與參加者均蒙其利。
● 興建五百人大型聖殿
 一九七三年間,一波又一波的台灣移民潮湧入慕義市,致使教勢進展迅速,原來計劃容納一百人左右的暫用禮拜堂,已呈現飽和狀況,因此計劃興建一座可容五百人做禮拜的大型聖殿。隨即組成建築委員會,進行聖殿設計。在一九七五年十月十二日,設教十二週年紀念禮拜,同時舉行興建聖殿的定礎式。由於當時經濟不景氣,菇價、蛋價無法漲價,只擬先建樓下的交誼廳。但在建堂期間,由於上帝賜福降臨到各會友家中,菇和蛋產量比平常多幾倍,又無病蟲害,價格優厚。大家同心協力奉獻,順利將整個聖殿建築計劃全部完成。所以有人說,這間聖殿是用白色的雞蛋和白色的洋菇,如同白色的瑪哪建造起來。在建築過程中,每當有灌水泥漿工程時,全體會友總動員,發揮慕義教會傳統的優良精神,同心協力,互助合作。男會友參與灌漿工程,而婦女在餐廳包肉粽準備餐點。加上鄭昭穎長老和許輝世牧師的勞苦、奉獻時間和精神,不分晝夜親自監工,使聖殿如期完工。一九七八年一月一日舉行新建聖殿獻堂禮拜,由黃武東牧師主持,參加人數達一千多人。此聖殿成為南美最大、最富麗堂皇的華人教堂。
● 全力保持台灣文化
 為保持本國的文化與語言,慕義教會在星期日的禮拜,全程都使用台語貫穿,講道一定用台語,在主日學的宗教教育課程也一直堅持以台語教學,此外每年的冬令營和夏令營都開設有台語教學課程。並在一九八三年興建一棟三層樓教育大樓,設有圖書室、視聽教室、會議室,主日學教室。一九九三年為慶祝設教三十週年紀念事工,再興建主日學教室八間和運動場加蓋鐵厝。於一九八七年在莊秋微牧師與紀聰男牧師大力奔走下成立中文班,傳薪培育下一代中華文化,同時灌輸生活倫理教育。一九九○年世界基督徒大會在慕義教會召開,來自世界各地基督徒一致稱讚這些青年,並說要聽純正的台語就要到慕義教會;要找有台灣味道的媳婦或女婿,也要到慕義教會。
● 回饋社會,幫助弱小族群
 六家在種洋菇及養雞事業上,蒙上帝的恩惠甚有成就,吸引了很多新移民前來。因經歷過初期移民的艱苦,更能體諒新移民的需要與感受。所以就連陌生人,六家都慷慨提供居所,傳授經驗,悉心關懷,幫助他們度過移民之初的種種難處,筆者就是受到六家幫助、關懷的陌生人之一。很多人因著這樣的愛心交流而認識主,接受福音,加入教會,慕義教會自然成為移民生活的中心。每一家每一戶在上帝賜福下,生活富裕。為了回饋巴西社會,一九九二年籌組社會關懷部,還舉辦有14屆歷史的鄉下佬園遊義賣會,將所得款項來幫助弱小教會及貧困的人。此外也經常幫助關心弱小機構,如孤兒之家、野外主日學、戒毒中心、少年感化院。另和韓國教會合作關心貧民區,每年和中會合作前往在與巴拉那交界、聖保羅州最貧窮的小鄉鎮ATIAI做醫療義診和食物救濟。
 2006年購買隔鄰土地2730平方公尺,也見證主的恩典,本計劃要處置教會前一塊土地,由於會友踴躍的奉獻,竟超出購買這塊土地的款項。教會特在新土地開設粵語事工,來關心自己的僑胞。
 教會也關心心靈饑渴的人,成立對外傳福音事工,先後在Jundiapeba、Botujuru、Cesar  Souza開設佈道所,關懷巴西人身心靈成長,造福本地社會。
● 主恩代代相傳
 歷經五十年歲月更迭,六家的家長已有五位相繼離世安息主懷,只剩下陳榮華執事。六家和每一家會友的後輩子孫成熟長大,教會長執會也由第二代來擔任,牧長歷經第一代的曾天來、許有才、許輝世、莊秋微、紀聰男等牧師,到今天第二代年輕、有雙語背景的鄭國卿牧師和現任主任牧師陳進宏牧師,教會更加成長壯大。但不論人事如何的變遷,主的愛,主的恩,主的真理永不變,願主恩上加恩,賜福給慕義教會,讓先輩美好的信仰,主的恩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成為神所喜悅的教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野百合之春 回复 悄悄话 您應該知道當年的聯合國發生什麼事吧?退出或是被趕出?各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呀!不是嗎?
ymmud 回复 悄悄话 1973年為什麼會有那麽多的台灣移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