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小磨坊

欢迎来访,敬请指点..
个人资料
正文

黄心怡:积极进取的美国女校毕业生

(2017-06-01 17:27:08) 下一个

2017-05-22 夏婳 张西工作室 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18)

简介:1993出生,福建厦门长大,2012年高中毕业赴美,在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攻读经济学和心理学。大一取得EMT(紧急医疗救护员)执照,曾在四川秀山夏令营支教,当了三年志愿者;大三在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做交换生。期间做过市场、咨询和金融实习,也和教授研究过儿童心理发展,起电机和哥德尔不完备定律。2016年毕业后在波士顿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工作,负责协助公司并购和发展。同年加入Redefine(注重中国女性发展的组织)会议策划组,负责设计有关探索自我类型的研讨会。

    女校,不言而喻地带着它独特的色彩,从日常的穿衣打扮,到感情世界的留白,再到学习就业,似乎有很多的谜在等待挖掘,黄心怡的所思所想所经历一一为我们揭开神秘的面纱。——编者语

    黄心怡:我从初中到高中都是在厦门外国语学校,有英文外教。我想把自己的理科基础打得更扎实点。高考班过得辛苦,但挺充实。白天上课,晚上熄灯后去刷题。申请季掏心掏肺思索人生,我最后在录取当中选择了史密斯学院,我们所有人对它的印象是,第一夫人、第一女儿什么的。

    张西:对,各种女政治家的摇篮。

    黄心怡:这所女校当时在我父母心目中形象很好。现在中国人也慢慢地意识到,美国的女校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家穿得花枝招展,天天跟男校联谊,更多的是培养妇女权益意识,培养社会责任,培养开放、平等的意识,更容易理解一些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文化环境下带来的差别。我就这样很平静地度过了两年,大三时,想多感受下美国大学的“精英”学校的教育,就申请了美国藤校达特茅斯作交换生。

张西:到男女混校的感觉如何?

    黄心怡:交换了一年。感觉对人生影响和改变非常大。这个学校跟其他学校不太一样,那边有很多国家公园,也有河流,所有人对野外运动很热衷。这边的人比史密斯多两倍,但是达特茅斯人都有自己气质,我认识到更多更优秀有趣的新伙伴。我并没有像很多同学一样,大三这一年选择去欧洲交换,然后环游欧洲。虽然有遗憾过,但这一年学到并见识了很多,也算是有舍有得。

    张西:在女校的环境里,会不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黄心怡:这个问题非常好。一般大家的疑问也在这儿。一开始会有感觉,毕竟有一个转型期,但是习惯的过程比我想象的快很多。至少大一、大二的时候我觉得没有很多干扰,我是很容易受到干扰的人。在混校交换的时候我发现,男同学在课堂上有一种随意发言的权利,就算男女人数差不多的一个课堂,男生习惯了想到什么就举手说什么,而女生想到什么,还是会犹豫一下,我发现美国人也这样,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在史密斯女子学校,我没有受到这种干扰。而且,女校旁边有五校联盟,周末我都可以去玩。当然很多人受不了女校的安静而转学。

    张西:她们希望更加多元化?

    黄心怡:对。或更大的一个平台。可能很多人并不适合在一个小镇过女校单调的日子。我刚到女校时,说话会带有主观印象,比如有时我会说男生怎样怎样,性别如何如何。有人在课堂上纠正我,要把性别当作一个流动的来看,可以偏男偏女,可以在中间那个地方,要等别人自己去定,实在不行就把他们统称为他们这个称呼,不能称呼为或者,这个对我影响很大。要注意怎么说话,很多时候很多东西挺敏感,毕竟有一个规范,包括种族之间的这种。

    张西:这让我想到玻璃心。

    黄心怡:后来我发现,在合适的框架里,大家还是可以坐下来很平常地讨论。我的专业是经济学和心理学,心理学课堂对我触动很大,尤其有关政治的心理学。我们研究为什么会有人成为狂热的领导追随者,为什么会有人加入这种类型的运动,很多美国人自己经验很丰富,给我提供很多建议,因为课堂小,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许多故事。

    张西:你们沿袭的是小课堂?

    黄心怡:通常5-20个人之内的课堂。有时有长桌,有时面对面。

    张西:平时穿校服上课吗?

    黄心怡:不需要。没有穿衣的要求。穿睡衣都可以,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有人非常精心打扮,有人非常嬉皮。

张西:女校对你来说,是打开了一扇窗户,还是有了另一个视角?

黄心怡:它导致我的价值观慢慢地改变。以前我会因为一些价值观不认同,比如有人说了很带歧视性的言论,会去纠正他们,会跟朋友探讨,现在我的眼界变得更开阔了,其实很多人是因为看得不够多,他们才会先下结论,给大家贴标签。我很多时候根本无从跟别人争辩。

每个社会都有一定的人有偏见或者倾向,这样也更加突显女校或者文理学院学生是世外桃源。对我来说,从女校走出来有更多的自信心,很多时候会选择相信自己,觉得应该用对的方式去看待别人,或者先去聆听、去理解别人再去下定论。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大家出来后带有新的极端的偏见,因为在一个自我选择的环境下呆久了,只跟某一类型或者某一政治诉求的人频繁打交道,出来之后就很容易有攻击型人格。我觉得不管美国教育有多么个人化或者更加先进,还是缺了一块心灵的辅导。我身边有不少因学术压力而抑郁的同学。人少其实更容易产生学术压力。因为人就这么多,大家都在好好学不能落后。我发现很多人都在通过药物治疗或者心理咨询解决问题。原来以为这只是女校的问题,等我到混校后,发现这类人还是很多的。白天看起来光鲜亮丽,夜里躲在角落里给自己疗伤,这是我很震惊的一件事。我相信国内的学生应该也有。

    张西:有心理冲突的留学生其实很多。

    黄心怡:但中美两边的教育都没有有效排解它的机制。有人背负了家长的不少期望,以为到了美国就可以活出任何自己,选择权都在手上,一切都由自己决定。但我们在国内的背景就不同,并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有时候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冲突。

张西:你如何帮助抑郁症的人?

    黄心怡:很多抑郁证患者,自己休学一个学期,去旅游一下,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就自己治愈了,这可能只是短期的压力导致。有些时候我看到有人出现抑郁苗头,我会建议对方跟教授或者辅导员去谈。这边的辅导员跟国内那种不太一样,更偏医学上的那种,心理咨询师,是要收费的。但前几次免费。其实我并不认可这种模式。学术上的这种辅导是免费的,为什么其他的配套设施,比如心理咨询要收费?这是我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张西:你有过学术压力吗?

黄心怡:当我觉得自己压力大,或难以开解时,我就听音乐或者跳舞。我之前看的哈佛的幸福课学习了很多积极应对和排解的技巧和心境。这个网课叫积极心理学,也是心理学当中一支,说如何往更好的一面看。我是通过网易公开课看的,有翻译好带字幕的。来美国之前,我很大一部分准备,就是看耶鲁哲学课、哈佛幸福课、历史课之类的,这样好适应我自己全英文的环境。因为我高中时学理科,但我对人文的东西很向往。到美国是一个实现的途径,因为没有任何选课的限制。

    张西:现在和高中时代有什么不同?

    黄心怡:整个阶段已经不同。每一天我都感觉不一样。是价值观的改变,什么事情都会先放手来干。因为是文理学院推崇广涉猎的博雅教育,东西都不会钻得太深。到了工作上给个话题,自己就可以开始进行研究,不怕没有任何背景,反正就是相信就去做。另外对人对社会的包容程度加大,很多事情去辩证地看。我做不够是在社会活动方面,能想到但做不到,想帮助更多的人,达到更多的社会影响力,光做志愿者是不够的。志愿者只能帮到少数人,没法解决更高层面上的问题。

    张西:你是有使命感的人。

    黄心怡:我想要做更有影响力的事情,当作家,做非政府组织,从政都是可以实施自己的影响,让更多人听到你的声音的方式。这样号召别人加入你,就可以像滚雪球一样,但又觉得现在资历不够。

    张西:你才23岁,太有可能了。目前从事什么职业?

    黄心怡:我在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做企业的战略和发展部门。其实就是两块任务:一是对各种收购、尽职调查做文案;另一个就是对内的战略执行。因为我们是跟高层紧密合作,高层有很多远景或目标想要实现,我们要想如何来把它执行。很多时都是些很烦琐的,作为第一年最底层的分析师,就是扛起这些杂活。不只我们公司,其他公司都一样,头两年做的都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要花很多时间做一些无意义,但又必须有人去做的工作,它完全是低于你的智商和能力,必须去做,还得保证把它做好。

    张西:第二年会有改变吗?

    黄心怡:并不确定,因为我刚加入这个组,整个公司在进行大转型,我们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战略发展部门。市场每天都在变,每个时代也都有不同的问题和困难和挑战,所以我没法去借鉴历史,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个组的原因。

    张西:它是创新的。

    黄心怡:对。只能向前看,没法儿向后看。这个跟确定的职位安排和上升通道的一些行业不太一样。好处是我不过多地去想,就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我也不确定能不能留在美国,计划太长远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说不准哪天大的环境就变了,我就被重新洗牌。现在对我来说是蛮激动的时代,因为什么东西都在变。我读的几门心理和哲学的课都是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受益非常多,我觉得有生之年会面临巨大的洗牌机会,也不知道现在干的再过一两年还有没有用,或者说会不会被取代,但是这个时代比我爸妈的要精彩。每一年都有很多让我开眼界的新发明、新理念出现。

    张西:你有从政潜质!

    黄心怡:其实从政也有不同的方式,我还没考虑好。很多时候我很幸运,机会不小心碰到我时,我就把它抓住。比方说去达特茅斯学院交换,原则上这个机会只给美国本地人。我就想,为什么美国以外的人就不可以?然后我就找学校,才知道是财务上的原因,学校给财政补助,没法儿转到另外一所学校。于是我说,那我不要补助了。

张西:机会争取到了。

    黄心怡:只是多问了一句,就多了一个机会。包括我到这个公司实习也是。面试时,我有很多问题没答上来,有点沮丧。在回学校的大巴上,我觉得必须挽留一下这个机会,于是我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给面试官,告诉他,当时我没答上来的问题,现在想好了,而且还有我个人的许多想法。然后,我就拿到了实习,然后有了现在这个全职工作。

    张西:思考加行动力。

    黄心怡:我不知道这叫做走捷径还是意外得到,我好像没有花太多的努力,只是找对了方向争取而已。就是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些事我没有想太多就去做,这种时候我最让自己自豪。很多时候想太多反而导致后面没有精力去做了,因为工作实在占时间太多。

    张西:你每周工作多少小时?

    黄心怡:一周70个小时吧。周末节假日也要去。没法儿对自己时间达到完全地掌控,任何时候他们一个电话或者一个短信都需要回去工作。因为公司给加班费。但其实这种按时间的薪酬制度会让我更多去追求速度,导致有些时候会出错。所以我希望换到另外一种激励制度下,其实不需要给我很大的奖金,我只需要更多的理解和让我作出成果的机会。比如说有一次小长假,跟朋友爬山,我们开车都到国家公园了,公司一个电话,让我回去帮做一个文案,我只好开车几个小时回公司,而且因为迟到又被骂了。那时,我更需要的是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

    张西:一周工作40个小时算正常,你超负荷了。

    黄心怡:我知道。我发现身边能够坚持下来的人,都觉得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必经之路。但是我很容易过一段就改变自己的目标,因为我兴趣爱好太多。我不会像我同事一样,一直到死都要在金融这个行业做下去。但开始工作后,接触到非常有趣的公司,有趣的人,这个我特别享受,我可以选择这些前辈作为自己的标杆,给我之后的路一些参考。

    张西:有遇到让你心动的人吗?

    黄心怡:现在的男朋友跟我的生活状态是最接近的,他比我大一岁,也在一个咨询公司做底层,我们有时会一起加班,出去买个盒饭回各自的办公室再接着打拼,感觉是一起打拼提携、相互鼓励的伙伴关系,这种状态我最喜欢。在女校的时候,我对某些关系的理解有理想主义色彩,学校的女权文化影响也太多。但现在到了一个比较自由、靠自己的环境下,觉得还是需要一个跟我阶段一致的人,都处于探索期,可以一起做事情,不仅是伙伴,也可以有精神共鸣。之前也碰到过年长几岁很有社会经验的人,跟他交流互动当中我可以学到很多,激励我一直向上,成为配得上或者达到同等精神高度的人。但另一方面我会有心理落差。在这两个角度上都体验过后,才觉得现在的状态是最好的,不用担忧太多。虽然我现在的男友是美国人但是和人种相比,价值观相近最重要。

张西:这点很重要噢。

    黄心怡:我很幸运,爸妈都是足够开明的人。爸爸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他抓住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做对了生意,才会有这个资本让我得以出国。我妈是很优秀的大学生,有自己骄傲的资本。她相信,给我营造一个好的教育很重要。她很欣赏女校里那些前总统夫人之类的名媛或者有影响力的女子,所以,我申请女校受了她的影响,她一直想去这样的女校深造,但到我身上才实现这个梦想。

    张西:背负妈妈的梦想,有压力吗?

    黄心怡:开始我觉得这是包袱。为什么我当初要选择来这里,是因为家里的缘故吗?但后面一想,可以把它变成自己的。一开始在学校自我介绍时,都要说为什么来女校?我都会说,起点是因为家庭背景,但进来后发现,这个平台帮我开启了一个非常好的大门,远比当时我妈设想的,给我带来的更多。父母给了我最重要的两笔财富:一是让我可以没有债务的,真正达达财务自由;二是给我早期的启发。高中时,我妈就说服我出国,她认为本科毕业再出去就晚了。而我爸对于投资的一些想法,现在还根植在我心里。我一旦有闲钱就拿来投资,父母身上的优点,我都想办法尽量吸收,不好的就摒弃掉。

我非常感谢父母,虽然我是独生子女,但他们没有把我拽得那么紧。妈妈总跟我说,她希望我快乐,不管我现在做什么,跟什么样的人交往,有什么疑惑,她都会支持。家里其他亲戚有偏见的时候,但她会压下来告诉我:“你不要听他们说,我相信你做的是对的。”这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张西:很大的心理和精神安慰。

    黄心怡:对,因为有一个坚实的后盾,我知道我的根在哪儿。

    我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爷爷也教书,他们喜欢给我讲各种科学的故事,想要培养我。但是我现在做的让我有时觉得浪费了他们对我的培养。在女校所有人同一个声音,就是追随你的内心,但很多时候内心需要有人来疏导一下。不管我读多少心理学的书,这只是一个手册,一个指引,到最后是我自己来决定到底哪一个价值更重要。无论局势怎么变这个根还是会埋在心里的。我现在靠自身努力先积累资本,等到我能随意换领域时,再做改变。比如去从政,做一些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同样是留学,黄心怡的轨道和其他留学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有点与众不同就如她的家庭环境,大体的相近之外也有丝丝迥异的地方,而她本人,更是把事在人为积极进取二词诠释得很好!——编者语

编辑:夏婳  责编:李明泽

张西工作室网站:http://zhangxistudio.com

张西工作室微博:http://m.weibo.cn/p/1005056184049797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转自张西工作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