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

看四季变幻, 听乐音回荡, 赋古今悲喜, 尽人生沉浮
个人资料
正文

韦伯:邀舞

(2010-11-13 13:17:17) 下一个

 

卡尔·玛里亚·恩斯特··韦伯 (WeberCarl Maria von  1786-1826) , 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 17861118日生于奥伊廷,182665日卒于伦敦 。出身于音乐家庭 ,曾从J.海顿之弟学习作曲,14岁就写了不少作品。1803年在维也纳从G.J.福格勒学作曲,1804年任布雷斯劳的歌剧指挥,后因其改革思想不被理解而被迫辞职。1807年在斯图加特任符腾堡公爵的秘书,1810年重新投入音乐活动 18131816年领导布拉格歌剧院工作,1817年起定居德累斯顿,并与一女歌唱家结婚。1820年以前还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奏和指挥。他有一双大手,可以轻松地弹奏十度内的四部和声,演奏风格亲切而富于技巧 。韦伯早期创作的歌剧作品,如 《森林少女》、《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和《西尔瓦纳》等,已孕育着浪漫主义倾向。在他的10部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魔弹射手》以从未有过的浪漫主义气质和民族风格,为歌剧创作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对1823年写的《欧丽安特》进行了新的尝试,丰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剧中的功能,改说白为朗诵调,对突破关闭式分曲结构作了探索,配器及和声运用也有进一步发展。但这部歌剧在题材方面没能摆脱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音乐也缺乏个性,以至演出后遭到冷遇。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奥伯龙》是1826年应英国科文特加登歌剧院之邀而作,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其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韦伯还作有不少戏剧音乐、器乐和声乐作品,其中协奏曲占有一定地位。他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小协奏曲是具有浪漫派特点的新型协奏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单簧管协奏曲采用奇特的配器手法,同样富有浪漫气息。他的钢琴曲《邀舞》具有一种华丽的技巧和管弦乐效果,曾两次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韦伯还写了不少音乐评论文章,其中较重要的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音乐家的生活》。他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辈,在创作、演出、指挥和社会活动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为新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开辟了道路

 

《邀 舞》—Aufforderung zum Tanze Op.65,原为钢琴曲,由韦伯作于1819年,献给他的妻子卡洛丽内。后来由柏辽兹编配成管弦乐曲,使之名声大作。

这部作品是在正式音乐作品中采用圆舞曲的最早的一例,并以技巧华丽而著称,旋律语言近似当时奥地利和德国流行的圆舞曲的音调,和声质朴、清新而富于表现力。整个乐曲的音乐形象具体生动,饶有风趣

序奏在低音区从容不迫奏出绅士邀请的旋律,曲调宽广、温暖而热情,乐句的尾音停留在不稳定的4“fa”音上,以表示征询。   

接下来的旋律表示女方因腼腆而谢绝,音乐在高音区奏出轻盈、典雅的曲调,并停留在属音上。   

绅士再次挚意邀请,交谈一阵后,贵妇人终于应邀起舞。这两段对话式的旋律重现,并加进了装饰音,使旋律变得更为恳切、真挚,对话旋律结束在主音上,舞会便开始了。 

乐曲的第二段是舞会的舞蹈场面,它是整个作品的核心,篇幅是由四首小圆舞曲组成,生动地表现出男女双方丰富多姿的舞步。 

第一圆舞曲热烈、强健,用急速的快板。音调炽热、欢快,一下子就将人们带入到盛大、华丽、热烈而欢腾的舞会之中。 

第二圆舞曲是一个轻盈、优雅、流畅的旋律。表现出舞蹈者飞速旋转的优美舞姿。一对对喜悦的舞伴尽情地欢跳,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 

经过轻捷的旋律之后,音乐再现了开头的热烈、华丽的主题。 

第三圆舞曲比较优雅,在圆舞曲节奏衬托下,出现了由顿音和变化音构成的动听的旋律片断。音乐有时在低音区,有时移至高音区,仿佛是男女双方含情脉脉的对话。 

第四圆舞曲,音乐主题奔放、活跃,情绪更为欢快,生机勃勃,圆舞曲旋转幅度加大,使舞蹈变得更加热烈。 

接下去,音乐经过发展,前面出现过的四首圆舞曲主题频频再现,第一圆舞曲主题将音乐推向高潮,舞蹈圆满、热烈地结束了,但乐曲未完,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一段尾声。 

尾声慢板,序奏中代表绅士的低音旋律和代表贵妇人的高音旋律在这里重新出现,表示绅士彬彬有礼的致谢,贵妇人也回礼、告别。舞会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