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回应取消防空警报质疑

(2010-09-16 06:18:02) 下一个
新华社上海9月15日电 题:上海“取消防空警报风波”调查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杨金志

上海市政府民防办公室最近发出的一个通告引起了网上的热议。这份通告称,为方便广大世博会参观者,上海市决定今年不在“全民国防教育日”组织防空警报试鸣活动。由于今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恰逢9月18日,一些网民对上海市有关部门的这项通告颇有疑问。

针对网民的疑问,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进行了采访。

疑问之一,上海今年为什么不在“全民国防教育日”组织防空警报试鸣活动?

在上海市政府民防办公室官方网站的“工作动态”栏,记者看到一篇9月13日发布的通告,题为《市政府决定上海今年不组织防空警报试鸣活动》,文中称:“本月18日,是国家设定的第10个全民国防教育日,按照《上海市防空警报管理办法》的规定,今年本市也应组织防空警报试鸣活动。但考虑到今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正值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参观人员流动性大、分布面广,且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为方便广大参观者,市政府决定,今年不组织防空警报试鸣活动。”


上海市民防办秘书处副处长杨庆华对记者说,今年做出这项规定,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主要是考虑到世博会的参观者众多,要确保参观者的安全,避免出现意外情况。一方面,世博会上有很多参观者来自外省市,而“全民国防教育日组织防空警报试鸣”是上海市地方政府规章的规定,外省市游客对此了解可能不多,如果没有心理准备,难免会误以为真,产生恐慌和混乱;另一方面,世博会期间上海的外国游客也比平常多,他们对中国以及上海的情况就更不了解了。


疑问之二,为什么9月18日不举行有关防空防灾演练活动?


杨庆华说,需要澄清一个概念,上海是在每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组织防空警报试鸣,也就是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而不是固定在每年的9月18日。我国全民国防教育日的由来是这样的:2001年8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确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巧合的是,今年的9月第三个星期六正是9月18日。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防空警报管理办法》于2008年2月15日起正式施行。《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上海市政府在每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组织防空警报试鸣,并在防空警报试鸣的5日以前发布公告。《上海市防空警报管理办法》实施后,上海于2008年9月20日和2009年9月19日两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均组织了全市规模的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活动。


疑问之三,上海的防空防灾演练情况到底如何?


上海市民防办科技宣传处处长汪军说,今年上海虽然不在“全民国防教育日”组织防空警报试鸣,但上海市政府同时要求各区县民防办会同相关部门在全民国防教育日,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进行民众防护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小规模的防空防灾演练活动。事实上,上海的民防教育已经实现了日常化、长效化,各类国防、防灾演练几乎全年都不中断。


例如,9月15日当天,上海市有关部门在开通近一年的上海长江隧桥举行了大型防灾实战演练。上午10时,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满载乘客的沪崇线公交车在长江隧道下行线行驶时,车厢内突然有一个包裹流出不明液体,并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异味。驾驶员立即紧急停车,打开车门,在隧道逃生指示标志的引导下,组织乘客就近进入隧道一号逃生连接通道内等待救援。期间,一位乘客因过度紧张突发心脏病,急救人员立刻开始施救。


演习结束后,总指挥、上海长江隧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周仁勇对记者说,上海长江隧桥工程是世界目前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其中隧道部分全长8.9公里,中间不可能设置上下匝道,应急救援里程相对较远。特殊的地理和通行环境要求公众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同时,工程设计也必须科学合理,长江隧道采用了“连接通道+楼梯疏散”的智能疏散设计,有8个逃生连接通道和54个逃生楼梯,为应对突发事件预留了足够的逃生空间。


虽然政府部门澄清了一些被误读的信息,一些网民还是认为,没有必要取消今年的防空警报试鸣。上海网友说:“今年全民国防教育日正好是‘九·一八’纪念日,组织防空警报试鸣很有意义啊!在演习的同时教育同胞,勿忘国耻。告诉世界人民,维护世界和平。”


华东政法大学行政法学专家邹荣对记者说,政府出台一项涉及面广的公共政策或决定,都会有相对合理的权衡考量,这起事件也不例外。而通过这起网络热点事件,政府部门应该学到更多的智慧:其一,出台一项决策之前,要更多地与通过网络、媒体、手机等平台与群众沟通,听取民意、集中民智会让政策的制定更加周全,避免产生尴尬和误会,更不能匆匆公布而不考虑其他反应;其二,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规则和惯例的尊重,能不破例还是尽量不要破例。确需要破例的应做好解疑释惑和其他快速反应预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