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露叮咚

樱花啊樱花,樱花开了,樱花谢了,什么都没发生过的公园.
正文

养儿何故? -------- 论父母与子女的交流与代沟

(2011-02-08 10:47:55) 下一个

By: Purple Dew

养儿防老乎 ? 先让我们从比较《鲜血梅花》,《苹果的滋味》和《狗日的粮食》这三篇文章中看父母与子女的交流与代沟。

《鲜血梅花》中,作为弱者的子一代,阮海阔,在没有半点武艺的情况下,奉母之命,离家出走,替父报仇。他是没有遵循 ” 父母在不远游 ” 之道 , 漫无方向的漂流 . 见其母自焚时,只 “ 那么看着,恍恍惚惚觉得茅屋的燃烧是天空里掉落的一片早霞 …… 阮海阔听到了茅屋破碎时分裂的响声 , 于是看到了如水珠般四溅的火星 . 然后那堆火轰然倒塌 , 像水一样在地上洋溢开去 . 阮海阔转身沿着大道往前走去 , 他感到自己跨出去的脚被晨风吹得飘飘悠悠 .”

儿子没有救母 , 似乎那自焚之人不是其母 . 他竟像欣赏早霞一样看着那茅屋在燃烧 . 这种母子之间的感情脱节 , 让人震惊 . 老舍说过 : “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 而费孝通说过 :“ 在父母眼中 , 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份 , 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 阮母是为夫报仇 , 而又未教儿子学武 ," 养不教父之过 ,” 无疑是让儿子送死 . 而又自私地断了儿子的后路 , 使其再无栖身之处 , 随其夫而去 . 好像其子非其所生 . 余华用了无我的叙述方式 , 是要写文革摧残了两代人 , 使人精神麻木 , 丧失七情六欲 , 六亲不认 , 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 年轻一代被推到了历史的漩涡里 , 承担起担不起的责任 . 这是一场历史的浩劫 , 时代的残酷和人为的代沟 . 养儿报仇,防老还是丢了命 ?

在《萍菓的滋味》中 , 孩子们得知其父遭遇车祸后 , “ 阿吉 , 阿松还有哑巴跪在后座 , 面对车后窗望着远去的街景嬉笑 . 爸爸撞车的事 , 早就随远去了的街景 , 拐个弯儿不见了 … 阿吉阿松还能够互相指着什么 , 兴奋的说看那边看这边地小声叫 , 然而那个哑巴女孩 , 她也兴奋极了 .” 在看望其父的医院 , “不知怎么搞得 , 阿吉心里有忍不住的好笑 , 咬紧下唇低头避开妈妈看见 . 站在旁边的阿松 , 听妈妈威吓着说要替爸爸打工 , 他竟认真的 , 乖乖而顺从的说 : ‘ 好 .’ 这一下阿吉忍不住了 , 嘴一裂开竟咯咯地笑起来了 .”

这又是一个父子缺少交流的例子 . 阿发只是一心在外打工养家糊口 , 为了生计没时间与子女沟通 . 在阿吉眼里想象不到其父的车祸与他们今后的关系 . 虽经母提醒要替父打工 , 竟咯咯的笑起来 . 在他们的眼里 , 也许大人的世界很精彩 , 起早贪黑打工一定很有趣 , 所以很兴奋 . 也许他们父亲的车祸,只意味着 : 可以逃避罚站,过趟坐车隐,有景儿看,有苹果吃,弃学,打工,可当大人了。这兴许是件 “ 好事 ” ,所以蒙蒙眬眬地兴奋着。孟子说: “ 事,熟为大?事亲为大 .” “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 在贫困和灾祸之下,父与子两代不同的心态差距之大,他们沟通与理解的脱节,不能不使人心痛。为孩子值吗?

再看《狗日的粮食》中, “ 谷子豆子们摆脱了母亲的淫威,活得反而快活起来。 ” 在瘿袋服毒自尽后,其子女非但不悲,反而快活得像是得到了解放。这对一个为了孩子和这个家,拼死拼活,省吃俭用,养家糊口,与饥饿较量挣扎,向死亡求生存的,到死都没吃上顿饱饭的母亲的亡灵,不能不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巴金说: “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的 .” 莎士比亚说: “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 ” 试问,在《狗》里,养儿帮工,种地还是多了个争口粮的,盼自己早死的?养儿又是为了什么呢 ?

有人讲,三年一代沟。前一段,有个中学生说他与其母有十个代沟。因为其母生她时是 30 岁, 30/3=10 ,所以造成与父母的疏远。也有一少年认为他是父母一夜风流所至,所以一直与其双亲不亲。 “ 啃老族 ” 的异军突起,颠覆了孔子的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我认为他们的人生哲学或许是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 新闻中还有杀父弑子的。时代变了。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千万个“小皇帝”,而家家都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皇帝”转。小皇帝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了 “ 窝里横 ” 。但到了社会上吃不了苦,一点挫折就闹自杀或杀他的,时有所闻。荀子讲: “ 人无礼义则乱 ”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当今社会普及儒家的道德伦理教育。孔子讲 : “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 讲孝悌,五伦,五服及守孝三年。 “ 百善孝为先 ” 我们应该让子一代多学习子路 “ 借米养父 ” 和黄香 “ 孝亲 ” 的典范。

现代父母常抱怨子女太不尊重父母,而子女也抱怨父母太不了解儿女,使得原本和乐的家庭时起争端。

父母和子女之间为何有代沟呢?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所定型的人格,根深蒂固,彼时形成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心态性格等,不宜作太大调整。人类学家则认为,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念,有不同的精神规范,农业社会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工业社会所使用的形式,毕竟是大不相同的。

首先是在心理状态,行为表现,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差异。其次是两代人的时代感及心理特征也不同。一般来说,在思想上,上一代人比较实际并趋于保守,年轻人则比较开朗,奔放;在道德观念上,老一辈人更为重视传统的道德标准,下一代人则很少受此约束;在行为反应上,上一代人比较迟缓,年轻人则比较活泼;在性情上,上一代人比较沉着,谨慎,下一代人较开朗;在生活态度上,上一代人注重实际,下一代人较多幻想 …… 所有这些差异,直接引起了两代人的相互抵触情绪。

求同存异是使关系和谐的上策。它不仅可以保存青年人自以为是的一些优点,也能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对双方有利的地方。求同存异的基础是理解,使相互之间情感和心理的沟通。在两代人交往中,理解更多的是要求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能做到将心比心。

本人认为,不管养儿能否报仇,帮工,种地,还是防老,养儿是使人生得以完成,使女人完整,使生命延续,生活有其意义的最好选择。如吾儿,在其一岁时,常使街人驻足,投来傻傻一笑,即便是他在熟睡中;常使餐馆女士包围过来,挤眉弄眼,鸟语一翻,忘记拿邻桌小费;吃饱奶后,会夺过奶瓶喂我,同时开怀大笑;四岁时,正值奥巴马当选,我问: “ 儿啊,你将来能否弄个总统当当,让妈妈骄傲? ” 答曰: “ 不当总统,要当卖冰激凌的,所以想啥时吃就啥时吃。 ” 五岁时,儿子问: “ 我是曾在你肚子里吗? ”“ 是。 ” 我答道。 “ 为什么?你把我吃了? ”……

今天是母亲节 , 六岁的儿子送给我带有他 handprint 的一首诗 :

I miss you when we’ve not together.

I’m growing up so fast.

See how big I’ve gotten

Since you saw me last?

As I grow, I’ll change a lot.

The years will fly right by.

You’ll wonder how I grew so quick:

When and where and why.

So look upon this handprint

That’s hanging on your wall,

And memories will return

Of time when I was very small.

Happy Mother’s Day 2010 !

吾爱吾儿,早在他出生之前!

母亲节的今天,我也收到婆婆的贺卡,读来实在感动,愿与大家分享。

"If" for Daughters
If you can value truth above approval,
and friendship over beauty, wealth, or fame,
If you can share your gifts and talents wisely,
leaving someone better off
that when you came...
If you find Happiness
in simple pleasures
and see the rainbow,
not the falling rain,
If you have faith
to keep right on believing
in miracles
that no one can explain,
If you look until you see
the good in others
and keep your spirit honest,
true, and free,
Then you'll be,
not just happy and successful,
but the woman
only you were meant to be.
If you could see
all the flowers in the world,
If you could hear
all the laughter in the universe,
If you could make all the dreams
that were ever wished come true,
then you would know
a little part of the joy of having and loving
a daughter like you.

这表达了所有母亲的心愿。我爱我的母亲和婆婆,早在我与她们相见之先。母亲何故生养我?智者由此可见矣。

2010 年 5 月 9 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