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缀

定格瞬间 记录心情
个人资料
点缀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不被祝福的爱——看电影《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2014-06-30 16:34:43) 下一个







不被祝福的爱
——看电影《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网络的时代,就是一个围观的时代。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艺人,或是体育明星,在公众的眼里都是一群游弋在玻璃缸里的鱼,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众目睽睽之下。所以,这个世界因此而变成了村庄,没有天涯,只有咫尺。没有秘密,只有实情。没有隐私,只有透明。这样的世界,肯定是更加丰富多彩。人也不再是孤立的一个人,打开网络各样的新闻八卦,铺天盖地,尽收眼底。人生在世比以往更有乐趣了,也更有参与度与发言权了。正可谓,人不分男女,事不分巨细,在知情权面前人人平等。


经上说,亚当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是源自于夏娃听信了魔鬼的引诱在先。所以上帝惩罚女人之后也惩罚了男人。男人要在田地里汗流浃背地劳作才得温饱。女人则要经受产痛,并且终生被丈夫辖制。由于女人遭受了这个惩罚,从此男女之间,不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卿卿我我,也有了无法避免的爱恨情仇。而且在两性间,获取了多大的欢愉,就会有伴随而来的多大的痛苦。两者缺一不可,互成正比增长或消减。因此多少人间悲剧由此而出。

就像很多人在少不更事时就看过曹雪芹的《红楼梦》一样,也一定有不少人在少年时就看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那时候的读书就是一种涉猎,是在求知欲与好奇心的驱动下的,一种到此一游的如此这般罢了,除了留下一些肤浅的印像以外,不会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感悟。如果这其中的一些人从此不再重看这些名著,恐怕一生都会被当初的所得到的那一点点似是而非的观感所误导。

本来,被误导了是人生中常有的事,不可避免。可是被自己误导了就有点不值得了,也是有点太对不起自己了。所以,人在有了生存能力之后,还是要不断地学习才行。而且只有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人生历练与阅历时,再看少年时期所看过的那些名著,才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其中的道理是这样的,感情过去所得到的感觉,竟是那么得皮毛,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以前曾流行过一种貌似正统的说法,认为喜欢薛宝钗甚过林黛玉的人,都是没有看懂《红楼梦》。这真是害了不少人。谁愿意认可自己的理解力这么低呢!于是乎众口一词地都说林黛玉比薛宝钗好。理由是林黛玉纯洁,不世俗,不功利。而薛宝钗呢,正相反。其实,这都是一种观念上的牵强附会,根本就站不住脚。当我们有了相当的人生经验之后,再看这部书就会很自然地认为,林黛玉也好,薛宝钗也好,都是一种客观存在,都是因为人的性格与处境不同,而在为人处事上所自然反映出来的各种不同的表现。曹雪芹刻画了这些不同的人物,就是还原了生活的本质,让读者看到人生的原貌。

喜欢林黛玉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喜欢薛宝钗的人更没有什么过错。薛宝钗懂事,知书达理,有教养,体恤长辈,不违逆他们的意思,又能够心胸宽和地善待他人,与人交往,这样的人有什么不好呢!林黛玉多愁善感,常使小性子,这跟她的寄人篱下有关,也是性格使然。这样的人大概也只有贾宝玉喜欢她,因为她从来不劝贾宝玉好好读书。你说她这是爱护他,还是害了他呢!

所以薛宝钗就招人喜欢,林黛玉就让人敬而远之了。一来二去,林黛玉最后也就孤立了自己。幸好生活中薛宝钗这样的人是大多数,林黛玉则只是一个可以远望,甚至是可以膜拜的极致,而决不会成为寻常百姓人家的媳妇。生活是实际的,幸福不是抽象的。没有人会喜欢同这样的人朝夕相处,至于做情侣,或者是娶回家做妻子也就是更不可能的事情了。谁都不傻,谁都知道该做什么样的选择。

俄国贵妇安娜·卡列尼娜当然不是林黛玉,可也绝非是薛宝钗。她看上去聪明过人,实际上智商不高,情商又低得可怜。当初面对着帅哥的猛烈进攻时,她还能守的住自己,一口回绝了那个好色之徒,并且一个劲地宣称她是有夫之妇,还是一个儿子的母亲,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叫他不要有非份之想。

可是,就在那个人对安娜屡攻不下,很有些愤愤然要甩头离去之时,她却不知道是哪个筋出了毛病,竟主动跑去找他,投怀送抱地接受他,听命于他,甘心成为祭物被献到爱的圣坛上。于是从那以后,她不仅铸成了大错,还自贬身价到在他的面前,完全成为了一个一切以他的意志为意志,委屈求全的主儿了。最后被那个男人始乱终弃也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安娜是自酿苦果,自跳陷阱,自毁前程,自断退路。怨不得别人,那个花花公子固然可恨,但是他毕竟没有强暴她,也没有拿枪逼着她跟他走啊!所有的一切都是她愿意的,也是主动的。因而,悲惨的结局也是她咎由自取的。她最后以死作为归宿,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选择。她怎么还有勇气活下去,眼睁睁地看见那个她为之抛夫别子的男人又有了新欢,她还有什么理由不了断自己呢!死了,虽然不是最佳选择,但是对她来说,痛苦最少,而且能够一了百了,与苦难再无瓜葛。

她虽然不够聪明,但是她的行动能力却是超级得强。当时她不顾丈夫的警告,执迷不悟地将婚外情进行到底,就是很果决的。如今她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没有拖泥带水,尽管她还是在火车站的长椅上痛苦地挣扎到天黑,但毕竟还是走得很坚决。她以死洗刷了自己的耻辱,也把那个不义的男人钉在了耻辱柱上。那个男人亏欠了她的人生幸福,还有一条命,想必他的余生都会笼罩在沉重的负罪感之下,如果他还有良心的话。


应该说安娜的丈夫是一个很纯正的人。虽然安娜认为他自私和虚伪,可是事实并不是那样。同安娜比起来,他至少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男人。即使是从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角度来检视与苛求他,他也是无可指责的。他看重颜面有什么不对,说明他是一个自尊自重的人,他的一切行事为人都不会有悖于公认的社会准则。他屡劝不果后,他并没有限制安娜的人身自由,而只是任由她一意孤行了。但是他不会同意离婚,也不会同意安娜再接触儿子。

不同意离婚是源自于宗教信仰的要求,没有什么好商量的。至于不同意再接触儿子,看似有点不近情理,却也是男方被迫做出的无奈之举。本来家庭的破碎是由安娜引起的,当她不顾一切地要获得她想要的爱情时,她已经忘记了她是谁,她的身份是什么!也就是说在那一刻,她根本就不在意她做母亲的职责了。如果她真重视儿子,她也不会做出那种轻率的举动。明明是她不要了她所拥有的一切,却还要对她的丈夫求全责备,就相当的不公平了。

如同有人偏袒林黛玉一样,也有一种貌似的权威解读,认为安娜·克列尼娜是旧制度的反抗者,是妇女解放的先驱。这真是一个很大的笑话,不知道安娜的缔造者,那位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听到这个匪夷所思的评价后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其实,安娜这个人物如同林黛玉一样,就是一个生活中的你我她,或者准确地说就是一个经过艺术创作的典型人物。她的出现只代表了一种存在,一种现象,一种类别。或者也可以说是人生百态中的一种活法。而且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仅此而已,这就够了,不需要再做什么牵强附会联想,也不需要再为他们强加上什么色彩标签。

做为任何一个普通的男人或女人,在生活中有人就能够顶住诱惑,不做越格的事情。具体地说来,结婚了,就全力做好一个尽职的丈夫或是一个妻子。他们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困惑,但是他们的确是拥有一种“且行且珍惜”的心态,轻易不去拆毁这个当初也是因为爱才建立起来的家庭。他们更看重的是责任而不是其它那些花里胡哨的东东。但是也有人就是不能有效地维系家庭,稍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把责任与义务忘得一干二净,就可以头也不回地恋情别移,另择良木而栖。

安娜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中规中矩的老公,一个乖巧听话的儿子,并且吃穿不愁,过着奢华的贵族生活。可是一旦被人穷追不舍,她就乱了方寸,就迷失了自己,就如同脑子进了水,短路了。该珍惜的也不珍惜了,该看重的也不看重了,就可以决绝地放弃这所有的一切,而情愿跟着那个人过着东藏西躲的日子。好像很洒脱,实则很悲哀,很愚蠢,很幼稚。幸福像海市蜃楼般的出现,她自己也很惶恐。

实际上她所得到的与她所盼望的相距甚远。那个男人也没有想到,跟安娜在一起的二人世界会是那么得无聊。离开了他的酒友们,离开了纸醉金迷的过去,他被安静又单调的乡间生活弄得都快疯掉了。于是他开始吵架,开始恶语相向,开始摔门而去。过后又后悔,诚道歉,再重归于好。不过每一次这样的折腾之后,他们心灵之间所产生的创伤就被撕裂得更大。用不了多久,当这一切都像闹剧一样的冲突不再新鲜之后,那个花心男人就理直气壮地扬长而去了。

他的借口很多,但是归根结底,是她对他不再有吸引力了,本来就是没有基础的爱,一旦激情退去,就什么都没有了。他的目光又被另一个女人吸走了,那个皇室的某公主,年轻可人,也很喜欢他,在那个男人母亲的怂恿下,正半推半就地向他靠拢。在女色面前,生性风流的他,难道还有什么不肯做的事情吗?而这些,他敢做,却又没有胆量向安娜承认,所以当安娜自己撞见那一幕时,安娜就崩溃了。虽然不是他亲手杀死了安娜,安娜却是因为他而死的。所以他才是最虚伪,最自私,最卑鄙,最不可原谅的人。与他形成对照,安娜的丈夫就是一个真正的绅士了,比他高尚太多。

有人会说安娜与丈夫之间已经没有了爱情,言外之意,安娜出走是情有可原的。此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不过稍加思索便不难发现,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不错,安娜与丈夫也许一开始就没有什么爱情可言,可是安娜却拥有和平,拥有宁静而稳定的生活,拥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拥有地位和身份,以及贵族阶层的尊贵与荣耀。可是,当安娜选择了那个她所认为的爱情以后,她便什么都没有了,到最后还发现那个爱情竟是假的。所以,即便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也不一定就一无是处,更不可能就一定值得去舍弃。

更何况安娜的老公不嗜酒,不赌博,不好色。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有高标准的行为操守。位高权重,又很律己,一心为国家服务。而且又极其爱护妻子,呵护儿子。这样的丈夫已经近于完美了。安娜却不以为幸,反以为这一切都不算什么,没有什么可宝贵的。只能说明安娜是和自己过不去,放着现成的好日子不过,舍本逐末,最终鸡飞蛋打一场空,还赔上了卿卿性命。

由此可见,爱情产生于精神感官层面,但是得一定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层面。所以当婚姻不再以两性相爱为主旋律时,只要没有人为的因素出现,这个婚姻还是健康稳固的。因为爱情没了,亲情却建立起来了。更因为父母与儿女的血脉相连,而使一家人变得亲密无间,牢不可破了。这种关系的存在也使婚姻变得更加稳定,轻易不会被撼动。因此,婚姻中的人,如果不是因为背叛,而仅仅是因为在感情上被另外一个人吸引了,就像安娜一样,而要离异的话,都是幼稚的表现,其后果也一定会大失所望。

安娜的悲剧,不是她一个人酿造出来的,可是最后承担全部后果的却是安娜自己,是她一个人买单。说安娜智商不够,情商又没有的道理就在这里,当初他追她的时候,她以为这是爱情。为了他,而离家出走时,她又以为这是为了爱情而做出的英勇之举。其实,都是她自己对自己的严重欺骗。这哪里是什么爱情,充其量就是一种性的放纵,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铤而走险。对于安娜的家庭来说,更是一种道德与责任上的背信弃义。离地三尺有神明,这种男女之情根本就不会被祝福,所以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百多年来,世界上的电影人,根据这部恢宏的小说而改编的电影至少有六部之多,其中最受推崇的还是好莱坞于
1935年所拍摄的这一部影片,也许是跟瑞典巨星葛丽泰嘉宝 (Greta Garbo)有关,她是安娜的扮演者。她的清丽不俗,她的高贵典雅,她的气质不凡,都让她饰演的安娜有了更多的艺术含量,而且也让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可信,也具有了更多的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

影片的剧情是紧密地围绕着安娜的感情戏进行的,小说中关于俄国在19世纪中叶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冲突,影片中一概都没有提及。影片从情感的角度,在爱情的环节上做足了文章。除了安娜这个人物最终能够爱上那个花花公子的情节,有点唐突和语焉不详之外,其它都还好。剧情简洁,却又引人如胜。演员也都演得既有个性,又恰到好处,是艺术电影的范式。而且,经历了这么多年,依然还能被人接受,就说明这部影片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佳作了。

不用说影片在视觉画面的提供上,是原作小说所比拟不了的。特别是当用镜头来展示安娜感情出轨之时,以及后来的离家出走之后,她被上流社会所议论的那些戏份都非常得精彩生动。不过对于当事人来说,也是相当的残酷无情,难以承受。可以说安娜所获得的那点所谓的新鲜与幸福感,根本就抵御不了那些背后的人言可畏。当她知道后,就更是加剧了她的心理失衡,因此而导致她做出了更多的错判和错误的决定,这也越发把她自己送上了众人的对立面,使她处于更为难堪的境地之上。

安娜是丑闻的制造者,如果说是安娜自己打败了自己,也确实有点言过其实,对她不公。那么这出悲剧的始作俑者,以及后来的兴风作浪者,就应该是那些诋毁安娜的风言风语了。不过,这个也确实不能怪别人,一个社会一定会有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你做出了惊世骇俗之事,自然就会被人议论,会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甚至是被人鄙视的。安娜也逃不出这个铁律。由于她又恰好貌美惊人,人们对她多议论一些,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所以,也可以理解成,安娜是被众人的唾沫淹死的。开弓没有回头箭,安娜走错了一步,便回身乏术,再也没有改正的机会了。这能怨谁呢?只能说安娜生不逢时。要是在今天,只要安娜愿意,即便是她重蹈覆辙数次,肯定也用不着以生命去抗争。显然,安娜是太冤了,不过安娜也是死得其所了,因为她用她的不幸也点拨了我们,感情很重要,但是理性更重要。做为一个成熟智慧的人,千万不可以放纵感情的恣意妄为,而让理性失去了应有的权威。如果听从理性,你就会知道,不被祝福的爱不能要。

因为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闻名于世的女子。又因为格丽泰·嘉宝,安娜·卡列尼娜从银幕上走了下来。那么随着这位扮演者的作古,也可以这么期冀,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从此就成为绝响,不会重演,也不可复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8)
评论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乡下人阿贵' 的评论 :

多谢阿贵,非常感谢你的肯定与鼓励!不被祝福的爱不能要,应是人们在诱惑面前的明智反应。


乡下人阿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点缀' 的评论 : 谢谢你!在手机上读的文章和写的评论,字小,眼也花,看不清,所以有错别字。又写了太多,其实也没有写完。

你的评论确实很有特色。记得作家托尔斯泰在这部巨著中开场白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曾经被誉为托式对婚姻和家庭的悟言。

而你在这篇评论中,恰好对应地在标题中就写到了“不被祝福的爱”,通过通篇的论述,给出的结论就是“不被祝福的爱不能要!”一针见血地给人们的婚姻生活提出了准则。

人们在婚姻生活中,如果能注意到这个关键点,并能做到,做好,那么不幸的家庭就会减少。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也因此,这篇评论文章值得读,也值得再读。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再次谢谢!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乡下人阿贵' 的评论 :

乡下人就是好,不仅朴实,还有大文采,赞阿贵!你的交流非常出色,而且完全可以独立成篇了。感谢你的肯定,也感谢你对我以往博文的美誉,我感激这样的鼓励!

从你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更是一个很理性,看问题很全面的人。你的认真精神与与人为善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再一次向你表示由衷地感谢与感激之情。。。

乡下人阿贵 回复 悄悄话 一直潜水跟读博主的文章,可以说每篇评论的文章都写得很漂亮!

列夫· 托尔斯泰的这部《安娜·卡列尼娜》在当时就是毁誉参半的,所以今天依旧有争议也很正常。博主把1877年的作品所表现的观点和内涵引申到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和社会中来品评,看似跟博主一贯的文风有点不同。我感觉这也是博主对自己写作的一次拔高!

说实话,我读第一遍的时候,跟很多网友有同样的感觉,感觉博主这是怎么了,他要说什么?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这部作品是要说这样的道理吗?安娜怎么被解读成了不自杀不行,她的自杀是咎由自取的呢?

写下这篇评论,是我第5遍读博主这篇评论文章了。感觉我终于读懂了!

当时《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被广泛地认为是写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代表之一,那么今天博主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下了这篇评论,跟原著的内涵没有什么可对立的。恰恰相反,他一改以往的文风,用平实而朴素的语言,用浅显而易懂的道理,告诉也是警示今天的男女,尤其是女人:不被祝福的爱不能要!

不被祝福的爱不能要,这个道理谁都懂,放着好日子不过,这样的人也谁都见过,其实安娜不就是犯了这些生活中的大忌吗?所以她的人生令人惋惜,而又不怎么令人同情的结局才被人们一直记忆到今天。

文学作品,巨著也好,普通作品也罢,其中的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有原形的,但我们也应当相信,同时他/她们也是被作家或作者刻画过的。很多让我们久久不能忘记的,甚至经久不衰的作品,其实都是因为对其中人物刻画的作用。也正是这些被作家刻画的人物的命运,让我们这些后来人从中接受到了教育。或感动,或感慨,或警示。也因此,我们每个人在读了一部作品,在写出对这部作品的感受的时候,一定是从不同的侧面去解读了它。

即便是相同的一个读者,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历史时期甚至是不同的时间里反复去读相同的一部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的。加之,也许有些读者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人生的关键时刻,或某一个转折点,而在此时又恰巧读到某一部作品,这时候作品对其所产生的作用也就会跟大,或对作品会产生跟以往有不同的感受。

我觉得我们对每一位作者的,对任何一部作品的读后感都是值得大家读的。

我们要感谢网络,就像博主说得那样:“网络时代,是一个围观的时代,”其实这个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它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也有了更多的提高自己认识的机会。就像博主的这篇不同寻常的评论,它带给我的就是前所未有的感悟。

谢谢博主!我觉得我完全读懂了也领会到了你这篇评论中的要阐述的观点,我觉得你说得非常对,我完全赞同你的观点。

虽然我不是一个读过很多书的人,但通过跟读你的评论,切实体会到了很多作品的内涵,有时候感觉并不比读原著差多少。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读过你的评论再去看,也确实能对作品能体会得跟深。

我们的文章以及我们文章表现出来的观点,有些时候会引起一些争议,也有人表达自己对文章有不同观点的时候不够冷静,我也觉得很正常。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当时以及后来一直都被争议着。由此看来,作品或文章有争议或者说能引起争议不是一件坏事儿,这正说明你的文章是很有见地的。


很抱歉,一直想写评论,看了多遍,感觉应当让博主知道我的读后感,感想很多,所以也写了很多,看见有人称你“您老”,我感觉从你的文章中看不出来是位老人,如果是,那我应当也尊称你为您。

再次感谢你的精彩评论!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erlanga' 的评论 :

你好像很激动,竟然口出不逊了。可以表达不同见解,但是不可以勃然大怒。这里就是一篇博文,其中的观点很可能不对你的心意,但是博主并没有强迫你去接受。同样你也没有权利以正确者自居,强求别人与你见解相同。网络上虽然相互看不见,但是还是要有网络规矩的。希望我们都能自律。

erlanga 回复 悄悄话
您老对莎翁本意的理解可谓 ---擀面杖吹火,评论超级新颖略带喜感。
欣赏好作品可以从每个角度,但现实到如此还真开眼界。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笑薇.' 的评论 :

是啊,好久未曾谋面了。多谢你的肯定!中国的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可是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建树还是很滞后的。尤其是在文学批评与鉴赏领域里,那些极左观念的影响并没有被彻底根除。具体的表现就是在对文学名著的评介上,充斥的依然还是那些老调调。这个很可怕。当一个文学人物被人为地粉饰了之后,就离开了文学的本意,也离开了生活的真实。其结果会带来社会观念上的极大扭曲与严重后果。我相信在海外接受教育的华人,他们眼中的《红楼梦》和《安娜·卡列尼娜》一定与我们眼中的大相径庭。他们领会的肯定会更接近原作的精神与精髓。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engxiang' 的评论 :

本来就是俗人,离不开属世的一切,怎么能不用世俗的眼光看看事看人呢!哪怕她是书中或影片里的人。。。
鲁迅笔下的闰土,在少年和中年时截然不同,判若两人。为什么呢?是被生活与岁月磨砺了,因而变得现实了,世俗了。。。这个谁都抗拒不了,就连鲁迅他自己也是一样。可见世俗不仅不应该是个贬义词,它还应该是个人间不二的正道。。。

笑薇. 回复 悄悄话 好久不见。
看了文学作品的,再看电影总是觉得不够。 故事本身未出俗套,所以我也就更加注意它的语言和结构,确实优秀。电影呢,嘉宝的版本最好,安娜更接近读者心中的人物。

有意思的是,你将其与黛玉宝钗相比,另一角度的跨文化研究。谢谢分享。
fengxiang 回复 悄悄话 对安娜, 对林黛玉, 对黛安娜, 如果你用世俗的眼光去看, 都是“失败者”。

“放着现成的好日子不过,舍本逐末,最终鸡飞蛋打一场空,还赔上了卿卿性命。“ 哈哈, 楼主真是太现实了。 其实我也现实。 但不能用自己现实的眼光去审视象安娜, 林黛玉, 黛安娜那些人吧。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esusmary' 的评论 :

所言极是,“悲剧就是把伤口撕裂开给人看,这点托尔斯泰做到了。”所以这是作者的伟大!没有说教,只有典型化了的真实,他让人自己去判断,去得出自己的结论。。。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esusmary' 的评论 :

对,日子即使是平淡,甚至是乏善可陈,总比那些大起大落得好。“不被祝福的爱情,虽然甜蜜,但总是短暂的”,弄不好还要为此支付极大的代价。。。


jesusmary 回复 悄悄话 悲剧就是把伤口撕裂开给人看,这点托尔斯泰做到了,不仅是伤口的血腥,简直是生命的绝望,人类堕落后的毫无生路!
ilovefriday 回复 悄悄话 安娜面对她那年长自己许多,又没什么情趣的丈夫,生活虽然衣食无忧,但总缺乏爱情和激情。然而谁又不期望那种一见钟情,那种强烈的爱情呢。人性都是贪婪的,总想得到更多,总想什么都要。如果安娜没有遇见伏龙司机,那也许她也就平平淡淡地度过她的余生,可是命运偏偏让他们相遇了。 他们的相遇就是安娜不幸的开始,安娜为了这段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不被祝福的爱情,虽然甜蜜,但总短暂。还是过好平平淡淡的日子,且行且珍惜。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ournier' 的评论 :

Meg.好!多谢留言交流!长久以来,我们对文学人物的感观都被所受到的教育严重地影响了,因此从林黛玉到安娜·卡列尼娜,这些文学人物在我们心中的感觉都是经过修正了的。我的这篇网文就是对这种认知进行一次清理与反思,因此也会引发一些话题。这是好事,如果能够有抛砖引玉之效,也是无意插柳柳成荫的一种美好了。。。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汉堡先生' 的评论 :

说得非常对!“如果托尔斯泰真是在歌颂什么,鄙视什么,那这本书其实价值有限。” 可悲的是,虽然托翁不是为了要歌颂什么或者是鄙视什么而写作的,但是有人就是出于某种需要强行给他贴上了这些标签。。。以至于害人不浅呢。。。


tournier 回复 悄悄话 问好点缀君,谢谢分享!

列夫托尔斯泰塑造过两位不朽的女性形象:一位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另一位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对于作家本人来讲,他最爱的是安娜(根据他妻子的日记)。每一位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安娜,所以有不同的解读很正常。你的解读也是较典型的一类,谢谢分享。我个人认为你的解读对人物的分析过于简单化了一些。

长久以来,从没有觉得哪一部电影真正展现了原著的深度和广度,对它们都挺失望的。在记忆中,唯独觉的多年前BBC的十集电视连续剧还像点样子。不像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让我每当读到书中娜塔莎,影片中她的形象就浮现在眼前。那是一部6年沤心沥血的杰作,现在的人不可能像当年的前苏联剧组那样来对待一部名著,所以心目中的安娜就只有暂存心底了。

比起格丽泰·嘉宝,我喜欢后来的英格丽褒曼要多得多。也许更喜欢褒曼的热情,真挚和率性;而嘉宝是冷冰冰,虽然她美得那么耀眼和夺目。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童谣' 的评论 :

多谢交流!这篇网文评说的是电影,不是原著。另外,从《红楼梦》到《安娜·卡列尼娜》,在曾经的主流教育中,有太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解读了,所以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都被赋予了不少的社会色彩,这正是对原著与原作者的一种歪曲与大不敬,更是对年轻学子的一种误导,由此而带来的危害,到了今天就看得更清楚了。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踏海寻浪' 的评论 :

有一点是对的,这篇网文的付标题是看电影,不是读小说。不过,我认为电影改编得很好,凸现了矛盾的本质,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看得出来,你的表达还是很克制,很理性的。多谢。。。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gp66' 的评论 :

说得有道理。人是不能离群索居的,所以一定要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否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名小绿草' 的评论 :

赞小草!不仅绿得盎然,还无名胜有名。。。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北美猎人' 的评论 :

是啊,说得有道理。也许是“楼主用现代人的世俗观念,用超脱于男女爱情的全理性来看待这部作品了。”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早几年我是不会有这篇网文中的认知的,这得感谢阅历的磨砺。另外,她的勇气实在是不值得赞许的,那是太忙盲目了,太不计后果了,是不成熟的表现。。。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丹皮' 的评论 :

多谢留言!理解你的感慨,赞“平淡是福”!



汉堡先生 回复 悄悄话 放在今天,这事已谈不上啥故事了。如果托尔斯泰真是在歌颂什么,鄙视什么,那这本书其实价值有限。
童谣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评论员123' 的评论 : 楼主绝对不是性情中人。:)
童谣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踏海寻浪' 的评论 : 严重同意。 楼主对安娜的评论确实令人无语。这说的是啥呀!被托翁鄙视的虚伪成了高尚品质,被托翁欣赏的对爱情的追求成了出轨小三。唉!
童谣 回复 悄悄话 看到评论红楼梦宝钗黛玉,毕竟各人各爱好,虽然不能苟同,也就算了。但看到楼主对安娜的评论就看不下去了,实在是没有看懂这本书,或者是没有能力理解这本书。用世俗小市民的眼光是没有办法理解托翁的境界的。
踏海寻浪 回复 悄悄话 托尔斯泰看见对安娜的这番点评,恐怕九泉之下就剩哭了。您激昂的如同替大老婆声讨小三一样认为悲剧是由于安娜的不安分所造成。不知是没读懂原著,还是电影的误导。

我的浅见是:第一:看待一部伟大的名著绝对脱离不了其所处的时代。第二:沃伦斯基不是简单用花花公子就能概括他的思想和行为。他试图用枪结束自己的生命时表现出来的动作和心理挣扎您研究过吗,是懦弱,是伪道德的卡列宁使他‘相形见绌’。他和安娜爱情的失败绝不是仅仅是见异思迁或者始乱终弃。第三:你将卡列宁视为‘一个很纯正的人’,他在安娜病危时表现出的幸灾乐祸,即便是一瞬,您又作何解释呢?最后,您对安娜这个悲剧人物的谴责,简直令人无语。
wgp66 回复 悄悄话 红楼梦是文学史上最伟大小说(之一)。但有谁说说安娜卡列林娜这个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安娜没结婚铃铛别论,不然和一个狗血的出轨故事啥区别。。。人人像她那样,以爱的名义,结婚没结婚都一个样,人类社会不要乱套了?
无名小绿草 回复 悄悄话 喜欢看您的点评。
北美猎人 回复 悄悄话 楼主可能用现代人的世俗观念,用超脱于男女爱情的全理性来看待这部作品了。爱情本身就不是理性的产物。虽然对安娜的结局感到悲伤,但她追求爱情的勇气值得钦佩!试问我们现代社会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丹皮 回复 悄悄话 爱情凶猛。当一个没有尝过爱情滋味的女人遭遇爱情的时候,或者是极强的异性吸引的时候,即使是抵挡也会搭上半条命的。当然也是因人而异,但我相信凶猛的爱情真的来到的时候,很坚强的人也未必应对得了。平淡是福啊!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uliNeiGuan' 的评论 :

理解你对安娜的同情与包容。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点了,所以这么多年来,只要一提到她还是能够让人有很多话可说。。。所以列夫·托尔斯泰太伟大了,他创作的不是一个文学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影片的编导与演员也太给力了,他们又把这个活人准确地呈现了出来,成为爱情悲剧的一种符号型人物。她的不幸,她的结局都让人唏嘘不已。。。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天金四幸' 的评论 :

感谢你的认可!并多谢你告诉我。。。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评论员123' 的评论 :

多谢交流!见解即使不同,也属正常。
一个人一个活法,如果牵扯到人生观或世界观,就太沉重了。
我不是性情中人?感谢直言!这么说我终于还是成熟了点儿。。。

JuliNeiGuan 回复 悄悄话 我不觉得安娜有什么错。这是她的命。如果她不漂亮,花花公子不会被她吸引老公也不会这么爱她。只是男人和女人太不同。女人重情而长相守男人重性而征伏。安娜按女人的思路想是无法想通的。如果她知道男人是这样的她不会迈出第一步。可她不试又怎么知道男人呐。安娜的心死了。 活不活已不重要了
天金四幸 回复 悄悄话 说的很对,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评论员123 回复 悄悄话 不敢苟同。喜欢薛还是林,能否理解安娜,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冒昧说一句,楼主不是性情中人。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