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缀

定格瞬间 记录心情
个人资料
点缀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那种缅怀,至真至诚——看电影《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

(2013-12-02 15:16:30) 下一个






那种缅怀,至真至诚
——看电影《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
 
 
青山翠谷,一个非常诗情画意的电影名字,虽然其中的故事与这个名字的意境大相径庭,但是看过这部电影,你不能不说这个译名真的是太生动,太有用意了。它既符合英文原名的直白与寓意,又十分的艺术,很有画面感。对影片的故事来说,这种命名是最不可思议的反转与升华,有一种事半功倍的妙不可言。让人不能不佩服为这部电影取名字的人,其用心是何等的良苦,又是何等的才华独具。他们用巧妙的才思,形象地还原了“画龙点睛”的真实与神奇。
 
在奥斯卡的85年历史中,这部影片的故事可说是独树一帜,非常另类。因为这里面没有英雄救美的壮烈,也没有男欢女爱的浪漫,更没有英雄主义的弘扬,或是悲天悯人的情调。凡是好莱坞电影中常有的元素,这部影片里都没有,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去刻意强调之。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故事,一个煤矿工人之家的日常生活。时间是十九世纪末期,地点是英国威尔士南部的一个矿区小镇。矿工摩根(Morgan)与他的妻子,六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生活在那里。除了他的女儿没有当矿工,他的五个大的儿子,还有后来长大的小儿子休都与他一样,都是煤矿里的工人。
 
因此,这是一部描写英国煤矿工人的实际生活的影片。这样的影片能够在强片如林的奥斯卡争夺战中独占鳌头,一举拿下第14届(1942年)奥斯卡的五项主要桂冠,就说明这部影片具有不俗的实力,它得到了眼光甚高的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与认可。72年后的今天,当这部影片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时,它依然还是那样的质朴淳厚,熠熠生辉,令人无法不被它的巨大魅力所感染。这个事实也说明,当年评委们的判断是正确无误的,这部影片的确是一部货真价实的艺术家佳作,它的价值不因为岁月的磨砺而有丝毫的贬损。
 
电影以摩根的小儿子休的旁白开始,以休的视角,讲述了这个小男孩从10岁到16岁时,他眼睛里看到的事情。电影的主要人物是摩根,休,还有摩根的女儿,摩根的妻子,以及小镇教堂的牧师等。导演很吝啬,休的五个哥哥都没有特写镜头,虽然他们也很重要,是剧中不能缺少的角色。但这也不影响剧情的推进和演变,毕竟他们的中远景也很多。他们当中,有一个死于矿井事故,其余四个最后都离乡远去了。有的去了北美,有的去了新西兰,在异国他乡谋生。只有小儿子休长大后甘愿留在父母的身边,像他的父兄一样到井下当了一名矿工。
 
影片的引人之处在于,它让观众直观了那个年代英国煤矿工人的劳动和生活的情形。虽然这还仅仅是一种艺术作品范畴内的展现,但是至少也是让人们领略了其中的一些真貌。比如,他们在井下的劳作,完全是靠人手与体力。他们满面煤尘,非常辛苦。下班时,矿上也没有淋浴间可供他们清除身上和头发里的煤屑,而是要回到家里,靠着家里的女人们预先烧好的热水清洗,一盆一盆地换着水,最后也只能是大致上地洗净了。
 
清洗后,他们换上干净的衣服,该进餐了。摩根率领六个儿子在餐桌前站立,当在厨房忙碌的母亲和女儿都到齐了后才一起坐下,接着是虔诚地谢饭祷告,之后才是正式的开始进餐。餐盘里不仅有蔬菜,餐桌上还有大块的脊肉,或是羊腿,羊肩肉,都是父亲亲自操刀,将肉切割到每一个盘子里,再分发给每一个子女。此时休的旁白很幽默,他说:“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从来都不说话,因为有好吃的时候,谁还顾得上说话呢!”
 
影片开始时,就是矿工们领取工钱的镜头。收工了,工人们从矿井中出来,拖着疲累的身躯,在一个小窗口前排队领取工钱。摩根的工钱是37先令,摩根的大儿子,二儿子的工钱,跟他们的父亲一样,也分别都是37先令。三儿子和四儿子的工钱,分别是25先令。五儿子还小,工钱只有110先令。看来摩根父子的收入,也代表了矿上的工钱标准。熟练工人的最高工钱也就是37先令,年轻的工人则是110先令,或是就只是几先令。用现时的标准来衡量这工钱,自然是少得可怜,可是在当时应该是不少的一份收入。所以领取工钱的那一瞬间,矿工们还是很兴奋的。由于付出了,他们收到了应得的报酬,他们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摩根家的规矩令人忍俊不禁,看到矿工们下班了,摩根的女儿便搬来一张小凳子放到家门口小院子的门旁,母亲坐在小凳子上,把围在腰间的白色大围裙由下摆处兜起来,摩根和五个儿子鱼贯而入时,便把他们刚刚领到的工钱依次扔进那个围裙里。可见,这是摩根家的家风,也说明摩根和他的妻子持家有方,儿子们被教育得很好,有家的观念,知道要孝敬父母,要承担起家养的责任。
 
尽管等到坐到餐桌前时,早已是饥肠辘辘了,可是摩根不开始进食,儿子们是不敢先去拿取面包的。如果有谁忘记了,摩根马上就会用餐刀击打他的手背。尽管摩根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是真正的一家之主,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长。可是全家人都尊敬他,听他的话,不敢有半点违逆行为。因此,这又是一个有着传统精神的祥和之家,父严母慈子孝,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饭后,还有一个小高潮,那是儿子们最高兴的时刻,父亲把钱匣子壁炉的台子上拿下来,坐在客厅的小桌子边上,母亲站立在一侧,夫妻俩开始郑重其事地给每个儿子发零用钱了。当矿工的五个儿子们拿到钱后,赶忙都出门去喝酒或是去打牌消遣了。小儿子休看着哥哥们都拿到了钱,他站立在那里不动,望着父亲,眼睛里充满了渴望的神情。
 
这时父母也发现了休在那里殷殷地盼望着,夫妻俩对视一笑,父亲又打开钱匣子给了小儿子一个便士。休连忙上前,满脸喜色地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连声说:谢谢爸爸!一转身就跑到了街上去,他要去小镇上杂货店去买糖吃。可是路过教堂时,他赶忙放慢了脚步,回身向教堂行注目礼。他说父亲告诉他路过教堂时要肃静,要尊敬教堂是父亲给他的第一个教导。
 
虽然当矿工不易,十分劳苦,收入又很有限,可是他们却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他们凭劳动吃饭,衣食住的最基本需求还是能够得到保障的。他们有嫁有娶,养儿育女,快乐地生活着。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因为经济衰退,劳资关系紧张,他们这种安贫乐天的平静生活,到底还是被无情地破坏了。
 
由于附近的钢铁厂倒闭,大量的失业工人涌入了煤矿。如此一来,劳动力供大于求,煤矿主开始消减矿工的工钱。这引起了矿工的愤怒,他们与矿主谈判无果,便开始了罢工,并成立了工会。因为矿主很强硬,工人们的罢工变成一种旷日持久的僵局,由此也造成了工人间的严重分裂。摩根是老矿工,他宁愿与矿主不断地谈判,也不赞成罢工。摩根在家里成了儿子的对立面,儿子们都赞成罢工。在矿上,摩根也是少数,遭到了很多人的抵制,甚至是暴力相向。
 
摩根很郁闷。他在矿上干了几十年,他热爱这份工作,离不开这个煤矿,对它的感情很深。可是他却被许多矿工当成了敌人,这让他很难过,他做梦都没有想过一向安稳平静的生活,现在却变得如此的不安宁。很多人不得不离开了矿区,被迫到外面的世界去另寻出路。摩根的四个儿子也先后出走了,现在摩根的家已经不是往昔的那个大家庭了,再也没有了那种热闹与快乐气氛了。
 
继摩根的长子死于矿难后,摩根自己也被一次事故夺去了性命。摩根的唯一女儿嫁给了矿主的儿子,婚后却不幸福。摩根家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的剧烈产痛中,没有熬过去,凋零了,瓦解了,支离破碎了。只有小儿子休还生活在那里,不过50年后,休还是告别了故乡,去到了别处生活。一个好端端的大家庭,就这么的散了,让人们为这个家庭着实惋惜。一座煤矿成就了这个家庭,使他们有工作,有收入,衣食无忧,阖家幸福。然而还是这个煤矿,最终却成为了摧毁这个家庭的直接推手,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被牺牲掉的利益一定是工人的而不是资本家的。
 
影片中的牧师,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本来爱着摩根的女儿,可是最后却放弃了这段姻缘。理由是,用他的话说,他是一个没有权利去爱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牧师身份。他选择了牧师这个职业,就是一生要过清贫的生活,为此他不愿意去组织一个家庭,因为那样做是害了他所爱的人。为此,他的确很挣扎,但他还是果断地做出了决定,并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摩根的女儿:我不能让我的家庭一辈子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甚至是我的妻子和孩子身上穿的都是别人替换下来的旧衣裳。
 
从神学观点看,这个牧师对神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一种世俗的偏见上。但是从人性上说,他的想法也是相当有道理的。他爱一个人就要给那个人幸福的生活,既然他没有能力做到这点,他当然就应该知难而退,不能再去存有不实际的幻想了。牧师也是人,他自然也有他的软弱,而神的丰富恰恰却是需要人们以信心来承兑的。显然这位牧师没有这份信心,他作的是一份神职工作,但却不认识那位神,完全忽视了神的能力。所以他拒绝了恋爱,也拒绝了建立家庭。这是一个苦行僧,连自己的日子都没有信心过得好,又怎么能帮助他的会众呢!这个人物的所思所想,对于他的信仰是一种讽刺。
 
在当今社会中,工会这个劳工组织已经遍及全球各地,并且各种各样的工会名头不计其数。在美国,工会就是一种政治势力了,他们在地方与国家选举中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令政客们望而生畏,不敢得罪。可是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在工会兴起之初,它是被当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诉求与反映,而被传统社会所抵制的。那时的工会就像是一种非法组织,很有些声名狼藉的意思,也难怪正统的老矿工摩根一听说要成立工会就很反感。如今,在西方社会,再也不会有人非难工会了,但是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如洪水猛兽者,还是大有人在的。这部电影让人们补上了不少的历史缺失与见证,意义非同小可。
 
由于影片的故事是以厚重的岁月为背景的,所以它的魅力是浑然天成般的不可比拟。那么,如果现在有人问你,你在电影中看到了青山翠谷了吗?你会很肯定地答复说:没有。那为什么这部影片还要叫这个名字呢?你的回答也肯定是:那片青山翠谷,存在于矿工的心目中。尤其是存在于目击者与亲历者,也就是摩根的小儿子,休的眼睛里与记忆里。是啊,即使家乡的山谷再普通,即使是已经被工业污染所破坏了,可是对于休来说,家乡的景色永远都是青山叠嶂,翠谷迷人。那份感情,与生俱来。那个信念,没法动摇。那类真实,不可怀疑。那种缅怀,至真至诚。
 
其实,《青山翠谷》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代名词!它里面深藏的正是被人们称作为乡思或者是乡恋的那种炽热情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心中的家乡都是山青谷翠,美不胜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夏圓' 的评论 :

谢谢夏圆!
家乡是人生的出处,来自那里的胎记决定人的一生。
所以对自己的家乡顶礼膜拜也是极其应该的。。。

夏圓 回复 悄悄话 "任何人心中的家乡都是山青谷翠,美不胜收!"--画龙点睛,至理名言!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四则舍' 的评论 :

感谢鼓励!关于这部电影与《公民凯恩》之间的可比和不可比性,那又是一个话题。有时间的话也许我会试着说说我的想法或者是看法,届时再望交流。。。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打魚船' 的评论 :

多谢渔船兄!确实是电影太好,太感人,所以随便归纳一些心中的感动就会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魅力来自于电影的艺术张力。。。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egchen' 的评论 :

Meg.好!感谢你的留言。。。这部电影虽然貌不惊人,但的确是一部力作。他的伟大正是因为它的简朴与真实,是19世纪后半叶,英国煤矿工人生活与劳动景况的再现。。。对于后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直观呈现。所以编导和演职员的艺术创作具有重大的现实主义意义。。。值得后来者的崇敬与感激。。。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aihong66' 的评论 :

多谢美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LLskjYe_dc/?FR=LIAN


四则舍 回复 悄悄话 另外您写得不错,要顶。只有一条:“一举拿下第14届(1942年)奥斯卡的五项主要桂冠,就说明这部影片具有不俗的实力,它得到了眼光甚高的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与认可。”

眼光甚高的奥斯卡评委?Nah,广告专家而已。那一年Citizen Kane没得到奖。到现在,翡翠谷还需要您的影评来介绍。有几个人没听说过Citizen Kane的?
打魚船 回复 悄悄话 点缀兄的影评写的非常引人入胜,有的电影虽然以前看过,但读了你的影评之后,又忍不住找来重温一遍。
megchen 回复 悄悄话 问好点缀君!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你的影评也是与之交相辉映有思想深度的力作。看过这部影片的人会难忘其中一个个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角色,他们是那样贴近生活,让人感到真实和亲切。

影片中有着许多诗意怀旧和对故土深深眷恋的旁白,感人至深。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青山翠谷,才会对这样的影片过目难忘,有着强烈的共鸣吧。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茅斌骚客' 的评论 :

同问候,茅斌兄!感谢你的到来。。。
茅斌骚客 回复 悄悄话 原始积累时,社会所经历的阵痛。How Green同My,多少都带有意愿,但中文的翻译是青山翠谷。顺道问候点缀兄。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京华人' 的评论 :

非常理解。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如果现在再看,感觉肯定不一样了。。。
caihong66 回复 悄悄话 影评写得好 准备找这部影片看看。
京华人 回复 悄悄话 我第一次看此片是在8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但我不是很喜欢。可能是画面让人感觉很压抑。《愤怒的葡萄》也给我相似的感觉。相较而言,同时期播出的福克斯出品的《碧血黄沙》和《真假公主》(又译《安娜斯塔西娅》)给我的印象很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