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星辰
——看电影《莫扎特传》
这个人,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都是当之无愧的瑰宝,都是古往今来,屈指可数、又被举世公认的天才。他三岁即显出天赋,四岁学琴,五岁便可作曲,六岁登台,以后迅速成名,年纪轻轻就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古典主义音乐典范之尊,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于他的才华,就连他的嫉妒者,也都无法否认。可惜的是他在世上只有三十五个春秋,他的过早离去,让这位天才的命运多了一层悲剧色彩。然而更加令人哀伤叹息的是,即便是短暂的一生,他却还要被贫困与疾病所困扰,并被纠缠到最后一分钟。
对于他年轻的妻子与两个幼子来说,他的离去,留下的除了痛苦,恐怕也只有如山的债务了。可是对于全人类而言,他却留下了600多部天籁般的音乐杰作。从他那个时代至今,他的音乐便成为人类的财富。今天,从尚在母腹的胎儿,到牙牙学语的蒙童,他的音乐都是最奇妙的世界与最受欢迎的教程。随着科技与文明的发展,如今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有人在倾听或者演奏他的作品。他的歌剧,交响乐,以及各种协奏曲、奏鸣曲等,均是世界上各大交响乐团、歌剧院的必备曲目和保留剧目。他,就是享誉全球的音乐神童、上帝的宠儿——奥地利人莫扎特。
莫扎特,全名是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奥地利人,生于1756年1月27日,逝于1791年12月5日。他离世后的第293年,即公元1984年,美国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s Forman,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搬上了大银幕,用莫扎特德文名字中间的一个字《Amadeus》(阿瑪迪斯)命名,取上帝的宠儿之意。中文版则直接命名为《莫扎特传》,虽然有些牵强,但也一目了然,体现了华语世界对莫扎特的缅怀与崇敬。
电影《莫扎特传》以艺术的手法,将莫扎特短如流星一样的生命再加浓缩,重点放在莫扎特成人之后,特别是从成婚以后,到去世之前这段时间里的音乐创作历程,以及伴随而来的生活上的艰难与无助。在观众为他的天赋与才华发出由衷地赞叹,并无法不为之倾倒之时,又亲眼目睹了他在贫病交加中,被人折磨致死的悲惨一幕。所以这部片子如果叫做“莫扎特之死”,倒比较真实可信,也更为妥切恰当。
就像影片《日瓦戈医生》一样,电影《莫扎特传》的故事也是由一个剧中人物讲述出来的。然而与《日瓦戈医生》不同的是,《莫扎特传》里这个讲故事的人,既不是他的至爱亲朋,也不是他的良师益友,而是他的一个嫉妒者,一个对莫扎特始终进行打压,甚至要了他命的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人却又特别懂得莫扎特,敬佩他的才华,对莫扎特崇拜得五体投地,可以说是莫扎在特音乐上的最大知音与膜拜者。可是在另一方面,这个人又以维也纳音乐第一人自居,唯恐有人威胁到它他的权威与地位。因此,单纯如孩童一样的莫扎特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便成了他的天敌,随时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可悲的是,莫扎特至死都还以为他是一个好人。
这个人是安东尼奥•萨利埃里/Antonio Salieri,意大利人,历史上的一个知名音乐家(1750年8月18日-1825年5月7日),是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等人的老师,是40部歌剧的作曲者。他曾在当时的四代皇朝中供职,担任过维也纳官方所有重要的音乐职务,是一个在音乐界说一不二的人物。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人,长期以来却一直背负骂名,因为他与莫扎特之死有关联,据说有证据显示,是他毒死了莫扎特。
做为文学艺术作品,电影《莫扎特传》着眼于这个人的不端与虚伪,在他因嫉妒而产生仇恨的心态刻画上,凸显了他工于心计的狡诈阴险一面。莫扎特所遭遇的压制与困境,都是由他一手造成的。同时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个人所代表的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莫扎特实际上是被这股力量,也就是被那个时代,被贵族与皇权,甚至还有神权联手缔造的桎梏窒息而死的。
莫扎特出生的早了,他在世的欧洲,社会上没有独立的音乐与音乐家,音乐是为皇室,贵胄和神职阶级服务的。音乐家相当于他们的家臣,说得直白些就是食客了。桀骜不驯、独立特行的莫扎特自然不吃这一套。他除了崇尚大自然的美丽,更有着人人平等、思想自由的理念。他的音乐就是对这一理念的强烈讴歌,当然这个自由奔放的莫扎特是不容于那个时代的。为了不被束缚,他毅然离开了势力庞大的特权阶层。当然莫扎特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直接结果便是在经济上完全断绝了来源,甚至连家教的学生都收不到。莫扎特的生不逢时,注定了他一生坎坷,充满困苦。
这个萨利埃里是莫扎特的同时代人,也曾与莫扎特做过同僚。莫扎特英年早逝后,他比莫扎特多活了35年,然而他的幸福指数却一点儿也比不上莫扎特,尽管后者在世时穷困潦倒,悲惨度日。所以,影片伊始就传来了一个哀鸣的声音,在白雪皑皑的夜晚,在空旷的街道和大宅深院里,凄厉地连续回荡着:原谅我吧,莫扎特,是我杀死了你。这是萨利埃里的悲号,他已经被良心折磨得神经失常,正在自残。
下一个镜头是在精神病院里,已经没有生命危险的他,对于专程而来的神父,打开了话匣子。在极度亢奋中,这个昔日的大音乐家一说就是一天一夜。经过这样的释放,这个人似乎得到了某种满足与振奋。同时,在另外一方面,也正是在他的近似于告解的说辞里,故事通过镜头得以诸一展现,神童莫扎特的才华与不凡,生动地显示出来。影片没有因为这样的叙事方式而显得老套或沉闷,相反倒有一份相当真实的感觉,令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好似去到了他那个时代,与莫扎特面对面。
令人毫不意外的是,莫扎特是一个热烈,却又腼腆;憨厚,却又毫无城府;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却又是心地极为单纯善良之人。离开了音乐,处于人生的漩涡之中,他就像是一个无助的孩子,毫无优势可言。比如,他的笑声常常就是突兀而来,又戛然而止,犹如是金属擦划玻璃所发出的刺耳声音,令人侧目,并难以想象,更令权贵们极度震惊,好像是对他们的莫大嘲弄。莫扎特的如此放浪形骸,自然不会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招致反感与厌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过,天才终究是天才,绝不可能与凡夫俗子一样,所以就连笑声也不一样。这一点把莫扎特当做敌人的萨利埃里最清楚。在精神病院里向神父告白的萨利埃里,已经老迈不堪了,曾经围绕着他的光环也早已不见了踪影,但是说到莫扎特,他的眼睛就突然炯炯有神,放射出一种清楚可见的光泽,并变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做为成名音乐家,他的点评很有价值。他是这样向神父解读,并陶醉于莫扎特的作品的:
“从纸上看,一开始平淡无奇,好像很可笑。低音管,低音号就像是生锈的铁盒子一样。然后突然出现了高音的双簧管,一个音符,始终不变地飘浮着,直到被黑管取代,变成了如此悦耳的音乐。这可不是马戏团的猴子所写出来的乐曲,这是我们前所未听过的音乐,充满了如此情感,无法满足的欲求,我仿佛听到了上帝的声音。”
这一段评述不是一口气说完的,而是在莫扎特的音乐烘托下,一句句充满崇敬之情,缓慢地讲述出来的。萨利埃里,这位曾经有过巨大成就的皇室音乐家,以感叹的口吻对莫扎特音乐才华的肯定,令莫扎特的天赋更不容有半点怀疑,也使故事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同时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使影片从一开始就牢牢地把镜头聚焦在莫扎特身上,他的最精彩之处被定格放大,给观众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强烈的冲击。
接下来的镜头就令人叹为观止,莫扎特惊世才华一下子就把观众震服与迷住了。利用欢迎莫扎特到来的时机,做为皇家御用音乐家的萨利埃里,特别写了一首作品借以献媚于皇帝。本来就缺少生气的一首平庸无奇的曲子,被自视甚高的皇帝弹奏得更加不堪入耳。这个时候,莫扎特到了,经过必要的礼仪与寒暄之后,皇帝让莫扎特把这支曲子弹奏一下,以便当面试试传说中的莫扎特到底有怎样的才能?
当皇帝示意萨利埃里把乐谱交给莫扎特时,没想到莫扎特却说不需要了。原来,莫扎特在门外时,已经听到了这支曲子的开头部分。进来之后,又当面听了黄帝把这支曲子弹奏到最后。现在这支曲子已经熟记于莫扎特的心里,他不要乐谱,凭着记忆,坐下来就流畅自如地弹奏了起来,而且边弹便品评,到了结尾部分,竟自作主张,说这样改起来会更好,接着就弹出他改过后的旋律,令作曲者萨利埃里既是惊讶钦佩,又是尴尬恼怒,一时间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狼狈之极。
人们在赞誉有超常天赋的学子时,常常会用“过目不忘”和“倒背如流”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音乐天才莫扎特对于旋律的过耳不忘,倒背如流的场面,让人们惊叹不已,他的神乎其技,令人难以想象。相比之下,萨利埃里在莫扎特面前就显得太小儿科了,他可以把音符排列在一起,构成一个漂亮的组合,却完全表现不出音乐应有的生命力。一首没有生命的曲子,再华丽也是死的,再应景也无法感人。莫扎特与萨利埃里的明显不同,正应了那句大实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在对比中,人们一下子就看见天才是什么样子,庸才又是什么样子;音乐家是什么样子,音乐匠人又是什么样子。这是这部影片的最精彩之处,带给了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并使人们更加确信,同一切艺术一样,音乐创作尤其需要过人的天分,对于一个从事音乐创作的人来说,任何这种天分的缺失,都是致命的,都不会让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人。实质上音乐家与音乐匠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举世闻名的音乐家,需要的就是盖世的天赋与音乐才华,就像莫扎特。
如果说这部影片一开始就非常引人入胜的话,那么电影的结尾部分,莫扎特在死亡之前躺在床上,向萨利埃里艰难地口授《安魂曲》最后段落的情节,则更是无与伦比地令人震撼。这是一个音乐天才在离世之前,还在继续燃烧生命之火的实况转播。这个情节是这部影片的不朽之笔,让观众看到莫扎特是怎样创作,又是怎样用旋律表达心中的灵感与感觉的。莫扎特的心里具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力,他用音符记录了这些澎湃奔腾的心理感应,并以此打动了世世代代的人们。
就在莫扎特一息尚存,为《安魂曲》斟酌最后的音乐语汇之时,踏着已写好的《安魂曲》的主旋律,载着莫扎特夫人的驿车疾驰在路上。深爱自己妻子和孩子的莫扎特在最后的时刻里,看到了他们。当妻子的注意力再次回到莫扎特身上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这一段的情节拍摄得非常紧凑,莫扎特妻子一声撕心裂肺地尖叫后,莫扎特的遗体就已经被装在一个简陋的棺木里,被从教堂抬了出来,送往了墓地。
接下来,就是前来送行的亲友们,在凄风冷雨中陆续离开了墓地。莫扎特的棺木再被运去远处的墓场下葬。三个墓工把莫扎特的棺木从马车上抬下来,在一个已经挖好的深坑前,抽开棺木前端的木板,被白布包裹着的莫扎特的遗体就滑落到坑底,坑底还有多具尸体。工人用铁锹在坑边的铁桶里铲出两锹白色的石灰,向下抛洒在莫扎特的遗体上,一代音乐天才就这样离开人世,长眠于这个坑中。
由于这个深坑的上面没有留下任何标记,据史料记载,当16年后莫扎特夫人因改嫁而要远去他国,特地到这个公共墓地向莫扎特告别之时,因为野草丛生,已经找不到那个埋有多具尸体的深坑了。莫扎特之死的情形,令人哀痛至极,唏嘘不已。
电影中有一个人物,并不是主角,但也是一个不能缺少的人物。这个角色就是影片开始时,那个去精神病院看望萨利埃里的年轻神父。当时的他,一看就是一个踌躇满志的神职人员,他衣着光鲜,戴着精致的帽子,披着时髦的斗篷,作为至高无上神的代理人,长期养尊处优的生活所养成的气质,以及那种自然流露出来的居高临下的感觉,都写在他的脸上,并表现在举手投足间的每一个动作上。
可是听了萨利埃里历时一天一夜的讲述之后,特别是当听到最后莫扎特因为贫困,死后被葬在无名墓里的时候,这个来时还心高气傲的神父,已经没有了那种神态,他卷缩在椅子里,把头低沉至两腿之间,双手掩面,为莫扎特的死以及死后的景况,痛苦不已,哀伤不止。
莫扎特的扮演者,美国影星汤姆•休斯克/Tom Hulce演活了这个音乐天才,对于没有见过莫扎特的人,就可以把他当作莫扎特的真身。莫扎特心地的无邪与纯净,莫扎特的过人才华与成就,莫扎特对父亲,对妻儿,对朋友的挚爱与真诚,都由这位演员演得很逼真,很感人,令人难忘。莫扎特之死那场戏,相信更能感动所有观众。可惜这位演员没有获得奥斯卡评委的青睐,奥斯卡影帝的桂冠被授予了萨利埃里的扮演者默里•亚伯拉罕 /F.
影片《莫扎特传》是1985年奥斯卡奖的最大赢家,那一夜被称为莫扎特之夜,这部影片共荣获了包括最佳影片和导演在内的八项大奖。一部影片能获得两个最佳男主角的提名,这本身就是从未有过的殊荣,说明这部影片的成功,也说明这两个角色的影响力之大。当然,最大的荣誉属于莫扎特,音乐神童莫扎特的神奇一生,因为这部影片的艺术魅力,再度获得世人的缅怀、关注与景仰。
莫扎特具有标志性的那一声旁若无人的狂笑,在片尾字幕出现之前的黑色屏幕上,再次响起。这一声笑具有怎样的含义?是不是莫扎特在告诉世人,不要为他哭泣与难过,他是为音乐而生的,他到世上走一趟,本来就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把音乐带给世人。如今他的任务完成了,那个埋在深坑里的肉体只是他在地上生命的一个躯壳而已,他的灵魂早已回到天上,并有了永不会毁坏的新形象,并且再也不会为疾病与贫苦所折磨,那里没有眼泪,也没有悲伤,更没有黑暗,天天都是阳光照耀得灿烂,人们都是飞翔的天使,陪伴他们的是美丽动人的音乐,那里是真正的天上人间。
在人物传记类影片中,《莫扎特传》是一部得到公认的上上乘之作。影片仅仅从莫扎特人生之路上截取几个精华,就令这部作品翔实生动,熠熠生辉。同时,这又是一部最具内容的音乐片,这部电影共使用了54段莫扎特的音乐,这些华美的乐章,不论是那些歌唱性的优美节拍,还是那些沉重泣血的雄浑旋律,交替贯穿始终,观众被包围在这种气氛之中,让人感受到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而是闪烁着奇异生命之光的壮丽诗篇,是只有上帝的宠儿才能创造得出来的天籁。
莫扎特在世的真正创作生命只有九年时间,然而他的作品却是丰盛至极,涉及了当时音乐艺术的所有体裁与形式。同时他的作品又是不朽的经典,反映了时代的意识,体现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莫扎特既令音乐具有无比的欢乐性,却又令其饱含了哀恸与悲伤,所以他的音乐又是人类命运的一种写照。确如影片中萨利埃里所言,莫扎特是上帝拣选的工具。时至今日,人们更加确信,他的生命虽然很短暂,就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可是他的音乐却是永远的,具有永久的价值。
曾经显赫一时,富贵一方的萨利埃里,辉煌过,大红大紫过,不可一世过,可是几十年之后,当他还在世的时候,他的作品就被人遗忘了,就不再被演奏了。然而莫扎特呢?虽然活得很艰难,死得很卑微,但是却没有人不知道他,他的音乐依然还被人们演奏着,倾听着,顶礼膜拜着。这就是分别,这个分别就是天才与非天才的分别,音乐大家与音乐匠人的分别。
不过,可不要以为莫扎特的成功,仅仅是靠着天赋的才能,而没有经过自己半点的努力,实际上莫扎特曾经亲口告诉当时的一个乐队指挥,没有人会像他那样刻苦地研究过与他同时代的音乐家的作品,莫扎特在向他们学习的时候是认真的,不怕下功夫的,正因为有这样付出,莫扎特的天分才得到充分的释放,也才能取得超出想象的成就。可见,天才是天生的,天才的成功,却需要后天的不断进取,舍此没有捷径可走。
莫扎特如日中天的年代,正是中国清朝的乾隆盛世,在诗坛上被誉为“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赵冀,比莫扎特年长二十九岁,他力主诗要有灵性,诗家要重视创新。为此,他最具思想性的诗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十分奇特的是,他讲的是诗,评的是李杜,催生的却是一位不可替代的音乐天才,在他的呼唤下,莫扎特横空出世,以王者之姿,在音乐的国度里,开疆辟土,引领风骚。
弹指一挥间,三百多年的岁月转瞬即逝了。举目望去,在神圣的音乐殿堂,还是莫扎特一骑绝尘,精彩无比,天籁独领。他的音乐已然成为一种格式与标准,代表了一种完美与巅峰。莫扎特的名字也成为音乐的象征与化身,成为天才的图解与代表,更成为“上帝的宠儿”最直接的等同语。君不见,莫扎特本来就是一颗闪亮的星辰,光彩绚丽,璀璨夺目,被人仰望,被永远尊崇。
回复阿卡卡的评论:
谢谢卡卡,电影还是要看,很精彩,而且音乐很震撼。。。我的文字只写出了其中的九牛之一毛就不错了。。。
回复晓青的评论:
谢谢晓晴君。。。感谢鼓励。。。
回复yuanfang2012的评论:
哦,太好了,我去过维也纳,却没有再多走一步,就匆匆地离开了,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去到莫扎特的故乡,呼吸那块土地上的山川灵秀、雨露精华。。。谢谢远方君。。。
回复megchen的评论:
谢谢Meg!你猜想得对,我在写的时候的确是在听着他的音乐,心里浮现的都是他的影子,他的笑声,他的童趣,他的才情,还有他的无奈,以及遭受的苦难与屈辱。。。最后他被扔下深坑的景象,总是挥之不去。。。太残酷无情了。。
他的音乐就是春天的音乐,这个精髓提炼得太好了。。。而且他的确是旷世之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相信他还活着,就在我们中间,突然就会发出一声无伪的大笑。。。之后脸上马上流露出歉意与忐忑。。。这就是他,伟大的莫扎特。。。
感谢你的链接,有助于更多地认知他和他的音乐。。。
回复东沙沱滦的评论:
谢谢东沙沱滦君。。。感谢你的鼓励,赞“享受经典的快意!”
点缀你过奖了哈。这篇博文确实不同凡响,看各位网友的反映就知道了。我有点好奇:你写它的时候是否是伴着Mozart的音乐写的? 如果是,我就不奇怪了。我很小的时候学钢琴被告知:Mozart的音乐就像春天。多年来我一直记得这个比喻,他的音乐确是就像是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
很难想象:在短短的35年的生命中,Mozart创作了这么多让人叹为观止高品质的音乐作品,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
如果你有兴趣多了解Mozart 和他的音乐,有一部享誉音乐届的纪录片:In Search of Mozart 非常不错。给个链接你可以了解一下:http://www.insearchofmozart.com/
回复夏圓的评论:
谢谢夏圓君。。。非常感谢你的鼓励。。。同赞好影片。。。向音乐神童献上我们的崇敬之意。。。
回复TNEGI//ETNI的评论:
谢谢TNEGI//ETNI君,感谢你充满诗意的鼓励!你是音乐家,对于这部影片,会最有感触,最有发言权了。。。同赞这部影片,同敬莫扎特。。。
回复花飞絮的评论:
谢谢飞絮君。。。感谢你的鼓励。。。这是一部值得反复欣赏的影片。。。
回复贾博士的评论:
谢谢博士君。。。说得对,怀有过人天才的人,真是不能在地上停留太久,点到为止,留下绝响就可以了。。。
回复简宁宁的评论:
谢谢宁宁。。。感谢你的鼓励与褒奖!“文字灵动如音符流泻”,如此生动的评述,令我感动。。。关于那诗句,在引申它的意义的时候,我没有说清楚,以至于让你困惑了。我应该再加上几句话用来说明,赵冀呼唤诗坛能有新的一代才人出现,可是在赵冀写下这样的名句不久,这样的人在诗坛没有出现,在乐坛倒是出现了,这就是奥地利人莫扎特。看起来是互不相干的两件事,但在冥冥之中,倒好象是计划好的一样,赵冀的名句为莫扎特的出现打了前站,所以也可以当成“催生”了莫扎特的出现。如此而已,就是一个比喻,一种联想吧。。。也许是有点牵强了,下不为例了。。。感谢你的这个问题,不是捣蛋,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提醒。。。关于最后的那个题外话,你的意思是:同样是努力,没有什么天分的人与有天分的人相比,前者才是了不起的。。。我赞同这个结论。。。这也应该是乌龟与兔子赛跑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了。。。
回复Fieps的评论:
谢谢Fieps。。。你提及的情节电影里没有。。。莫扎特的确是天才,在音乐的灵性上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电影里涉及到莫扎特的手稿很少有改动,都是一气呵成,写出来的乐谱一丝不苟,干干净净,这让他的对手萨利埃里惊讶之极,也羡慕之极。。。这个电影链接开启后需要等一段时间,之后就比较流畅了,再试试吧。你给的合唱链接我随后就看,再谢。。。
回复茅斌骚客的评论:
谢谢茅斌君。。。感谢你的鼓励,莫扎特年轻有为,才华四射,的确令人崇敬,所以什么样的赞誉之词用在他身上,都不为过。。。
回复megchen的评论:
谢谢Meg!你的评论非常精彩,宫廷乐人萨利埃里的扮演者的确演得无与伦比得好。。。莫扎特扮演者虽然演得很传神,但还是没有演过他,所以他赢得人们的尊重,获得小金人。莫扎特的那声笑,被你描述得太有意义了,弥补了我博文里没有正面为这个笑声喝彩的缺憾。萨利埃里这个角色没有引起你的厌恶也是有道理的,你给出的理由很有说服力,“他是疯狂妒忌莫扎特本人,但他从未贬低过莫扎特的音乐,反倒是无比真诚地羡慕。这跟一般的妒嫉狂小人还很不一样, 所以会让人无限同情。”你的视点是居高临下的,所以能看得这么透彻,又这么精准,令人钦佩,不愧为是这部电影的忠实粉丝。。。
不要搭理我 :),我就是想给你捣捣乱。
问一个捣蛋的问题 -- 为什么赵翼的诗“催生”了莫扎特?那个时候又没有互联网?莫扎特听得到他的呼唤啊?:)
顺便说一句题外话 -- 自知自己在某一方面有天赋的人,努力起来其实很容易,因为他已经看到了星星点点的希望之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最困难,所以我们这些庸才,知道努力不会带来任何的不同,还得没辙的努力下去的,才真正了不起。
你说得好,“人们在赞誉有超常天赋的学子时,常常会用“过目不忘”和“倒背如流”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音乐天才莫扎特对于旋律的过耳不忘,倒背如流的场面,让人们惊叹不已…“
最好的例子是18世纪教堂音乐家Miserere von Gregorio Allegri圣典合唱曲的莫扎特的笔录。在此之前,这套合唱曲只能在梵蒂冈教堂礼拜仪式上咏唱,教皇严令,歌谱不外传。高级教职人员,贵族,和音乐家,都以在梵蒂冈The Sistine Chapel获准聆听这套合唱曲为人生幸事。当时,14岁的莫扎特曲去罗马探望的父亲,凭借在The Sistine Chapel聆听的记忆,居然完整无误地笔录下来,从此,这套合唱曲在民间和其它教堂流传开来。
我打不开你的视频,看你的介绍,好像电影里面没有提到莫扎特的这一了不起的贡献。这套合唱曲非常地美,Link: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h31j6L95Ok
点缀好!谢谢好文分享!本人大爱这部电影。我在嘀咕:好声音过后你的下一篇博文会是那一部电影呢?万万没想到是“Amadeus”。从多年前看这部电影到现在,没有减低过对这部电影的热爱。 我也知道不能从这部电影得到真实的历史,但这不会妨碍我对这部出色的电影欣赏。
你的影评涉及到了影片中两个最出彩的片段:一是萨利埃里对莫扎特的音乐评论;另一个是莫扎特临终前和萨利埃里共同完成《安魂曲》-----描述非常精彩!很奇怪,至始至终我都不讨厌电影中的萨利埃里。他是疯狂妒忌莫扎特本人,但他从未贬低过莫扎特的音乐,反倒是无比真诚地羡慕。这跟一般的妒嫉狂小人还很不一样, 所以会让人无限同情。F. Murray Abraham演绎的萨利埃里难度非常大但精彩绝伦,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勇夺小金人实在是命至实归。
哈哈哈,喜欢影片中莫扎特的笑。这是天才的心无城府的笑,是才华横溢傲视群雄的笑, 是追求自由奔放的笑。他实在有资格这样笑。
音乐链接也非常精彩,不朽的莫扎特! 再次谢谢你的分享!
回复西部人的评论:
谢谢西部君。。。感谢你的鼓励!感动于你也非常喜欢这部影片。也非常认同你的观点:这就是一部电影,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们不会当作史实。
回复横塘雨眠的评论:
谢谢雨眠君,感谢你的鼓励。。。同赞好电影,同爱莫扎特。同时非常感谢你的指证,把赵冀的诗说成是龚自珍的了,这个张冠李戴的错误不应该发生,多亏你及时告知,要不真是“谣言惑众”了。我已经把有关词句改正过来了,但愿这次不要再有差错。再谢雨眠君。。。赞“白璧微瑕”四个字后面的厚道与心意,感激。。。
看过好几遍这部电影。DVD也买了。感动。
不过,这就是一部电影,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们不会当做史实。
再次谢谢,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
白璧微瑕:"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应该是清代赵翼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