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纽约时报》:国营企业抬头

(2010-10-02 21:36:58) 下一个
8月29日发表怀恩斯(Michael Wines)的评论文章,以下摘译重点:

中国经济在过去数十年快速成长,往往都是牺牲旧的、低效能的国营事业,让过去备受抑制的私营企业得以蓬勃发展。
但现在,无论是煤炭丰富的山西省、北方工业心脏地带的钢厂、或飞过头顶的航空公司,往往都是正在向前大步迈进的国营企业。
根据世界银行的新数据显示,中国国营企业所占工业生产的比例去年微升。此外,为克服全球金融危机,中共投入数千亿美元的政府支出和国有银行贷款,也促使国营企业大幅增加投资。
中共领导人过去热切的学习美国,他们在经历金融危机后,更加坚信要拥有更多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信念,而私人资本主义只能扮演辅助的角色。
国营与私营
“国营与私营”在中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中共领导人不再公开强调意识形态上所有权的区别。但他们都没放松过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部门的控制,包括:金融、国防、能源、电信、铁路和港口等。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认为,中国在80年代的私营部门改革,和90年代的大型国营部门改革,都有部分并未完成。
北京大学主管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教授姚洋(Yao Yang)说:“问题是,改革的头20年,从1978年到90年代末期,其实并没有触及政府的权力,所以当其他方面的改革都结束之后,你会发现政府的权力其实正在扩大,因为没有制衡它的权力。”
政府的角色
并没有全面的统计数字,能列出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所以,种种推断只能部分参考各种粗糙的衡量方法,例如:国有银行提供融资的比例,或中国前100大上市公司的清单──这些公司中大多数都是国营企业。
世界银行驻北京的资深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说,国营部门非比寻常的快速成长,将来最可能因为政府结束刺激消费而变得温和。
但也有人认为,政府官员们总是想要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国营部门,在某些重要的行业要高出私营部门,即使他们要卖掉或关闭在有亏损的国营企业。
国营和私营持不同看法
国营和私营两大阵营对中国未来的意见,显然大不相同。
那些认为国营企业很少扩张的人,普遍的认为中国在经济成熟前,还有十年或更长时间可以强劲成长。
他们的观点是国家适当的干预(Goldilocks view),不太多或太少,但刚好足以推动发展中的经济走向繁荣。
怀疑者持有悲观的看法,他们认为不少的扭曲和浪费,都是由于政府的干预所产生的,造成了严重的资本分配不当。
他们还指出,中国的国营企业有越来有越多的政治和财政影响力,其中129个国营大企业集团,直接听命于中央政府,数以千计的较小的国营企业则听命于各省、市。
国家与地方利益挂钩
仅在2009年,地方政府就成立了8,000家国营投资公司,透过这些管道将资金投入工商业。
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今年3月,私营的汽车制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同意向福特收购瑞典富豪(Volvo)汽车。
大部分15亿美元的收购金额不是来自吉利微薄的利润,而是来自中国东北和上海地区的地方政府。
国家推动参与更多企业的经营有不同的原因。对中国的经济成长而言,国家控制能源供应至关重要,而且山西煤矿的收购将增加生产,保证一些国营事业燃料的供应,并且给北京控制煤炭价格的新力量。
在其它方面,国营企业看起来更贪图利益。
以电信业为例,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共承诺对外国合资企业开放通信市场,包括本地和国际电话服务、电子邮件、简讯等业务。但经过8年,中共当局没有发出任何许可证。今天,中国的基础电信蓬勃发展,但几乎都由国家百分之百控制。
国营企业沦为政治权力中心
一些分析家认为,由国家资金所建立的国营企业已经成为己谋私利的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能抵御中共当局对他们的掌控。
在129个国家大型企业中,超过半数的主席及女主席,超过三分之一的高层主管都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所任命的。
他们不仅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主宰公司的职务任命制度,将高薪的管理工作分配给中共领导人的亲友。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对发展中的国家而言,国家的良好管理可能优于市场力量。但此种论点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国家控制经济广大区域,这种成长能维持多久?另一个是,如果这套不再管用,中国有能力改变它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