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古到今,游荡
个人资料
正文

京城往事 (25) 露天电影和电影院

(2011-07-11 11:50:35) 下一个

京城往事 (25) 露天电影和电影院

 

位于长安街上的中山公园里有个露天音乐堂,那里经常有文艺汇演和杂技表演,晚上还会放映露天电影。在中山公园的东边隔着天安门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夏天的晚上也放映过露天电影。观众带着自家的板凳儿,马扎,凉席之类的家什,还有各种扇子,大蒲扇,小纸扇。身上洒点花露水儿防蚊咬,端上茶缸子,天一见黑就来占座。大人们聊天儿喝茶,小孩子在周围玩耍,那是电视还不普及的年代才有的景象。

 

在机关大院也有类似的露天电影,地方宽敞的可以竖起银幕,地方狭窄的找一面墙挂上白布也能看。记得印度电影《流浪者》就是在一面墙上看完的。露天电影的听觉和视觉效果自然差一些,有时候还会被出现在投影机前的的人形以及观众的走动和说话声所打扰,就更别提蚊虫的亲吻和夜风的清凉了。虽然看电影的兴致受到影响,但是能在夏夜有项消遣还是挺难得的,那时的文娱生活太少了。

 

电影院里的环境要好太多了,虽然大多数影院的座椅都坐着不舒服,因为是胶合板制的,硬的很。地面也是水泥的,冰凉坚硬,坡度不大,前后排的高度相差无几,运气不好赶上前排坐个大高个子就惨了,只能从前排的人头缝隙中窥视,更有那种不安分的观众,喜欢晃来晃去,也只好跟着交叉换位,前面的偏左你偏右,前面的向右你再转左。这种档次的电影院记得有西四的“红楼”,“胜利”,西单后身儿堂子胡同里的“红光”,三里河西养马营的“铁路工人俱乐部”和西直门内的“新街口影院”。

 

设施条件好一些电影院有软皮座椅,脚下有地毯,前后排的高度差较大,这类的有位于六部口的“北京音乐厅”,“首都影院”。羊肉胡同里的“地质部礼堂”,甘家口的“物资部礼堂”是什么样子的记不清了。好像东单影院也是挺简陋的。

 

电影院外面都有大幅的海报,由美工绘制,水平参差,最好笑的是虎坊桥(还是珠市口记不清了)影院的一幅电影海报把伟人画的像个慈祥的老太太,每次路过看到那幅画都忍不住笑出来。电影院的入口处一般都有个小卖部,卖冷饮,零食,也有卖书报的,最喜欢的是小人书。可惜没钱买,只能眼巴巴地隔着柜台玻璃看封面。还有就是折纸扇,展开的扇面上有水墨画,诗词题字这类的,还记得一枝梅花迎春傲雪的图案。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看电影,前一天晚上就兴奋得睡不着,总怕迟到了,半夜里醒来好几次,凌晨五点就爬起来,电影开映时间是七点半,就坐在床上等。那会儿还是初春,早上还挺冷的,走出门去,天还黑着呢。

 

在人民大会堂看过几次电影,那里面的宽敞气派和舒服程度远超其他的影院,地面坡度大,铺着厚地毯,不用担心前面的人头挡视线,银幕宽大,音效也好,听不到回声。上二层还可以乘电梯。和自家住的低矮小屋好像是分处两个世界。

 

坐在电影院里,当四周都暗下来,盯着银幕,暂时忘记自己的生活,沉浸在光影世界里。当灯光逐渐亮起来,观众纷纷起身离座,涌向出口,才恋恋不舍地告别梦幻世界,回到拥挤贫乏的现实生活中来。出了电影院,外面强烈的阳光刺得人眼睛生痛,耳中充斥着各种噪音,眼中看到的是粗鄙。电影院就是个让人进入梦境,看他人展示梦想的地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