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古到今,游荡
个人资料
正文

京城往事(16)76年的抗震棚

(2011-05-24 11:29:12) 下一个

京城往事(1676年的抗震棚

 

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京津,记得是半夜,被床的晃动唤醒,起身拉门,却拉不开,感觉有一分钟左右,之后恢复平静。上床继续睡觉,并不知道那是地震。

 

第二天,才听大人们说夜间地震了,各种消息也陆续传来,学校开始普及地震知识和逃生的方法。唐山那边的惨烈情形也不断传过来,官方媒体是没有详细报道的,都是私下里流传。胡同里有个小院儿的门楼倒掉了,砸伤了一个人,还有简易楼出现了裂缝儿,楼里的人都跑到空地上安营扎寨。 大院里人声稀落,都跑到胡同里和大街上,因为传说还会有大地震,各家都搬到外面来睡觉。各式各样的抗震棚好像一夜之间就挤满了胡同。最常见的也是最快捷的方法是把家里的双人床搬出来,在床角绑上四根杆子作四柱顶上铺一块帆布或是雨布,在四面围上塑料布就成了。

 

小孩子们当然最开心,好象是野营,有新鲜感,又热闹,大人们的心思就不知道了。反正上学也在室外,少了拘束,多了自由,心里象长了草,兴奋的很。进屋取东西,也是拿完就走,不做久留。无事可做就凑在一起打牌,最常玩的是“争上游”,“升级,也叫打百分儿”,“拖拉机”,“憋七”,“说瞎话”,“拱老K”,当时还没听说过“拱猪”,要是会玩“拱猪”那非得玩疯了不可。

 

一家挨一家的抗震棚把整条胡同堵得严严实实,汽车肯定是进不来,进来了也出不去,骑自行车都费劲,那会儿石竹苑刚学会骑车,其实也不能算完全会骑,因为骑上车总想不起来捏闸(刹车,减速),所以不是撞人就是撞树。有一回在路口,前面走着一位小脚老太太,正在横穿路口,见石竹苑骑着辆二八车,直眉瞪眼地冲过来,吓得她小脚紧跑,估计老太太心里得说,“这小子是不是想要我老命啊”。石竹苑也害怕撞上她,一拐车把,没撞上老太太,直冲进路边的一家抗震棚里去了。里面有俩小哥们正玩牌呢,被吓了一跳,当做围墙的塑料布也被豁开一道大口子。

 

地震之后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不少的抗震棚都漏水了,胡同里的积水排不出去,眼看着地上的积水涨到床面的高度了,无奈之下,只好找来砖头垫床脚,抬起一头垫进一块砖,再抬另一头,垫砖。有一家的床在垫砖的过程中失去了平衡,呼啦一下就沉下去了,床上的席子,扇子都泡水里了。扑克牌也顺水漂流。当时坐在床头,望着似乎没有尽头的瓢泼大雨和脚下还在不断上涨的积水,体会到了恐惧的滋味。

 

收音机里的新闻都是好消息,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事,与市井小民无干。好在老天开眼,终于收了眼泪。待水退去,满街都是污泥和杂物,用个文雅的词儿来形容,“满目疮痍”似不为过。随之而来的艳阳高照,把地面的水分蒸发,各种腐败的气味充斥在空气中,熏蒸着众人的神经,以此考验人类的生存能力。组织动员,清理卫生,消除死角,老少齐上阵,标语贴满墙,终于部分恢复了往日的景象。

 

紧张的气氛渐渐消退,住在马路上的陆陆续续搬回院子里,但是住在居民楼里却还是不愿上楼,在空地上的抗震棚依然存在,但是许多单位发放了木料,帆布等材料用于搭建抗震棚,在勤劳智慧的人民群众手上,抗震棚的规模和档次是越来越高,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开始是简陋的窝棚,然后升级到卧室带厨房,再加个客厅,过一阵子再起个围墙,围个小院儿。一片片城中村便出现了,甚至还有了路名和门牌号码。还有一部分临时搭建房改建成长期固定的建筑物。胡同里有个加工厂,就是趁着那会儿,建起了活动板房车间。有一家街道托儿所兼校外活动站也是这样跟风起来的。

 

搬回屋内的人们也没放松警惕,在有限的空间发挥无穷的智慧,创造出许多极具创意的设计,室内抗震棚即是一种。用十乘十的四方木做立柱打造上下两层铺面,下面是卧铺,上层放杂物,即使遇上地震也还有生存的空间,不怕天塌,只要不是地陷就成。

 

大地震过去了,部分抗震棚却留下来了,作为那一个时期的历史见证,向后人展示生存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