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外中文教育杂谈——识字关的突破

(2010-05-25 10:53:18) 下一个
海外中文教育杂谈——识字关的突破 文/如幻
此文发表在我的育儿博客 家有春夏

和很多海外论坛一样,德国热线上的中国妈妈也隔三岔五地会讨论孩子的中文学习问题。这几日也有几位妈妈通过纸条和我交流海外儿童的中文学习问题,特别是识字关的突破问题。于是我把在德国热线上的一些记录在这里稍作补充重贴出来。

himmelblau 发表:
最近看了龙应台的书,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龙应台的儿子们不会中文。是不是因为她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还是因为她没有找对教中文的方法。她会不会觉得儿子们看不懂她写的书,是一种遗憾。那么多海外中国人努力教孩子中文,送孩子上中文学校,认同中国文化,但是效果甚微,原因又在哪里。现在读经长大的孩童,进了德国小学中学以后,是不是也会荒废幼时所学。如果家庭里除了妈妈以外就没有人认同读经,是不是读经也就没有效果了。

如幻 发表:方法很重要。时机很重要。[如幻按:教材当然也很重要!] 在恰当的时机用了恰当的方法,基本上就可以保证中文教育的良性开展。 当然一切都不绝对,但是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去教去学,绝对是事半功倍的。

和龙应台一样,很多文化届人士都非常支持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自身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但是在教育问题上,因为大家都是五四后生人,对传统的中文教育方式已经相当隔膜了, 也都不知道/不信任小孩子是可以这样学习中文的。

五四以来,由于受到胡适、杜威的影响,中国整个教育的理念都强调要照顾学生的兴趣、要随学生理解力的增长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这些见解落实在需要理解的自然科学上相当有用,是正确的,但落在人文学科上确未必! 不仅是龙应台,连南怀瑾先生这样从小读古书长大的人,也是在听說王老师推广读经后說“原来现在还可以这样讓孩子学中文啊”,南先生以为这种方式已经过时了呢。进而他也大力帮助王老师在两岸三地东南亚都推广华人读经。

人是很难脱离开自己成长的历程和所处的环境思考问题的,所以能在传统中断八九十年后重新倡导这样教育方式的人,能“逆”潮流而动的人,实在是非常了不起。当然,不仅仅是王财贵,国内的特级教师韩军老师等一些语文届资深学者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实践在宣导恢复中文学习的真正传统。光明日报去年的文章《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也表达了这样的反思和呼吁。

以我个人来说,如果不是知道读经教育,知道有很多人这样做了,而且成效显著,我作为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也想不到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因为这和我的成长经验实在是大相径庭。

这九十年来,两岸的语文教学都是五四以后的传统,我教的学生里五六个都是台湾人,他们的父母都没有受过系统的文言文训练了,他们从小学习的课本也是“小猫小狗小英小明”,他们开始也对读经教育很有疑虑的。目前和致谦学堂合作的台湾中華會館,他们的老师和家长都是台湾人,也大都不了解读经教育,听王老师的讲座也是有震惊的感觉。我也认识德国台湾中文学校联合会会长,她知道读经教育后,还自责自己这个一直站在语文教育前沿的人,怎么会如此孤陋寡闻。我安慰她說不是她孤陋寡闻,而是这种教育方式大家已经遗忘太久。所以以龙应台生长的经历来讲,她想不到这样教育孩子是正常的,因为她自己有学习古书的经历,但是这并不是她的学校教育经历,更何况她当时身处海外,所以她没有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教她的混血孩子,在海外只是很普通的经历,也算不上失败。大家不是都这样嗎?海外长大的孩子不会中文,天经地义啊。在这点上,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文学家也很难例外。

我曾去一些中文学校和家长们座谈,很多家长说起孩子的中文教育都是一肚子苦水。一个妈妈說为了讓十三岁的儿子喜欢中文阅读,每天相约和孩子读一页《天龙八部》,但是孩子每天是多一个字也不读,纯粹完成任务;另一个博士妈妈每天和自己十二岁的女儿读《琼瑶》,因为这是女儿喜欢的主题,但是,女儿仍然是非常勉强,能不读就不读,可是抱起德语书,是两天读完一大本。这个妈妈是有些苦恼的。她說对女儿的中文要求也不高,可是女儿就连基本的脱盲也沒达到,她心里多少有些自责。

其实,问题就是,这两位妈妈开始意识到认真教孩子中文的时机太晚了,方法也很有问题。

但是,我还是得說,能脱离开自己成长经历和环境来思考问题的,能反思五四以来语文教育的,有几个人啊。所以,很难责备任何父母。

但是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也没有用恰当的方法教,也不是不能补救,只是可能要付出更多辛苦。事倍功半。

对于读经教育,我也不仅仅是听到看到它的成果就将其奉为圣旨那么幼稚。事关自己孩子的教育,每个妈妈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我个人是反复研究过读经教育理念的,也找了很多中国传统私塾学习的资料参照,实地去了不少私塾考察,认定这是学习中文的正途(至少是正途之一),才开始三年的业余读经教学实践,这过程中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华裔儿童和他们的家长,看到了个别成功的例子,和更多的无奈例子,我因此也思考了海外中西文教育三年。结合教自己孩子和教一群孩子的实践,通过和海外做读经教育的妈妈和老师的不断沟通,我自己是越来越明了海外中文教育的困境和其原因所在,也越来越明白其解决之道了。

其实,海外中文教育的迷思并非那么难以打破。在现在的我看来,中文教育很简单,海外中文教育也很简单。

效率比较高的做法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教孩子;至于教材,我个人选择经典为主,辅以白话文阅读,其他家长选择白话文为主,我不反对,表示理解。

具体說,一个可操作的方法(不排斥其他方法,呵呵。)就是在孩子小学入学前(6,7岁前),用兩~三的时间,用指读诵读文本辅以白话文阅读的方式突破识字关,讓孩子顺利开始中文阅读,养成中文阅读的习惯。

如果没有在入小学前做到这点,那么到小学3,4年级前继续努力,争取突破识字关,讓孩子顺利开始中文阅读,养成中文阅读的习惯。

以我们目前的教学经验来看,无论是4岁半开始读经,还是6岁开始读经的,每天有一定的读经量(平均每天30-45分钟),配合白话文阅读学习,坚持两~三年后,孩子的识字关都能突破,阅读习惯也可以逐渐建立。

当然,这两三年需要家长比较用心,但是假如我们是对孩子的中文有些要求的家长,假如我们还要陪着他们学习十年中文,那早点进入佳境,讓他不到十岁就有中文阅读习惯,不比等到他十三四岁逼他读金庸和琼瑶更好嗎?不比等到他十七八岁再也不想学习中文更好嗎?如果早晚是花时间花精力,早花些时间精力,早些让孩子可以独立遨游中文世界不好嗎?

学习只是一种习惯,中文阅读也是一种习惯。什么事情成了习惯,就可以自主前进了。因为那时孩子就可以进行半自主甚至是自主学习,你不用逼他学,他看到中文书就想读,没有了还要找你要!

这时,就不担心西文阅读的冲击了。因为,中文有中文阅读的独特世界,自由其别具一格的风景,他給孩子带来的信息和感受很多是西文阅读不能取代的,正如很多西文阅读的体会不能在中文译文中感受到一样。假如这种独具魅力的中文阅读是孩子能力所及的,他怎么会放弃呢。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实,海外华裔少儿是可以象阅读西文一样地热爱阅读中文的。

我女儿春子目前正在识字关突破阶段。我会尽量细致地记录她的成长,給大家更多第一手资料。我也会多替大家了解我们那些“书虫”学生的经验。


附:【春子诵读繁体字版《易经》蒙卦第四和小学课本的视频】 (请移步我的育儿博客观看视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aa3d70100h6oo.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