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开花

这些微思, 是绿叶的簌簌之声呀, 它们在我的心里欢悦地微笑着
个人资料
正文

受到的伤害有多大,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曾奇峰)

(2023-03-26 09:14:31) 下一个

  感觉国内心灵成长领域这几年发展得如火如荼, 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心理医生/咨询师/心理成长导师。 这个行业的突飞猛进,是物质富裕后的民众对心理健康的渴求的体现。

  不得不说他们的心理学的根基还是来源于西方的心理学, 但他们也很有悟性,写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让人有所启迪的好文章。

 摘录下面这篇文章提醒自己,若因为某事受到伤害,伤口可大可小, 或许根本不必要有伤口,这一切取决于我自己。

  下面是正文:

************************************************************************************

1.伤害有多深,可以自己决定
  

  从导致心理创伤的原因来看,有没有心理创伤这么回事,都是一个问题。

  同样的一件事,对有些人来说,已是灭顶之灾;而对另外一些人,却只不过像是被蚂蚁咬了一口的小事而已。差距之大,无法以道里计。  

 一位女性朋友发来短信说,她因一件事情受到很大的精神伤害。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一所大学通知她参加一个在“十一”长假期间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但她已事先安排去国外度假。一番犹豫之后,她决定放弃度假去参加会议。

 “十一”那天早上,她开着车、带着钱去报名,却因为据说是通知误发给了她的理由,被拒绝。可以想见她的失望与愤怒。
 

  一小时后,我回复了一条短信,问她:“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

  一小时后,这位朋友回短信说:“你这么一问,我一想,怎么就觉得这事也没什么了不起了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对心理创伤进行澄清的过程。

  心理伤害跟身体伤害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身体伤害是在物理学层面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伤人者主动,被伤害者被动,而且受伤害者身上会留下肉眼或者仪器可以检测出来的创伤。
 

  而心理伤害是发生在象征的层面的,看似伤人者主动、被伤害者被动,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
  

  任何心理创伤,都必须有所谓受伤害者的“配合”,才能够完成。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用中国话辱骂你,你会觉得受到伤害;但是,如果他用你不懂的俄语辱骂你,你可以完全一点感觉也没有,伤害就无从谈起了。


 “澄清”就是,你懂中文就是对用中文辱骂你的人的一种“配合”,你不懂俄语就是对用俄语辱骂你的人的一种“不配合”。所以在这样的心理伤害面前,受伤害者也是主动的一方。  

  上面提到的女性朋友,看起来她是完全的受伤害者,受伤害的程度,似乎完全由拒绝她的会议主办方决定。
 

  我所提的问题—“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改变了事件中主动方和被动方的位置,隐藏着这样的意思:这件事已经摆在那里了,受多大伤害,完全你自己看着办。  

  这位女性朋友的悟性实在是太好了。在短暂的思考之后,马上就让自己从这件事情中脱身了。
 

  这样的利落,当然也是因为她实际上早就为不受伤害做了性格上的准备,这种健康的性格可以称之为趋乐避害型性格
 

  而也许对另外一位女性来说,遇到同样的事件,遇到我的反问之后——算是一种专业处理吧,仍然对该事耿耿于怀,令自己长期处于创伤性的状态中不能自拔,

  对这样的性格,也有一个描述性的诊断,叫对创伤成瘾  

  心理健康意味着,面对外界的心理刺激,你内心的稳定程度有多大?一般来说,越稳定,就越健康。
 

  而这种稳定,取决于你的性格在多大程度上把这些事情当回事儿。佛所谓“无我相”,则是最高级的境界了。

  在“我”都不存在的情形下,伤害藏身何处呢?

2. 对痛苦成瘾

  习惯于做失败者,或者一定要做成功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痛苦成瘾,以此处罚自己来重复感受那个痛苦体验。
  

  曾经牙痛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那颗松动的牙齿,如果你不去碰它,它是不会痛的。
 

  但是,你却会不断碰它;用舌头顶,感受它的疼痛,是这颗痛牙脱落之前你会反复做的事情。这种重复制造痛苦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对痛苦成瘾”。  

  疼痛是一种记忆,而一切记忆都会寻求再表达。
 

  从生理上说,我们从外界获得刺激,会在大脑里留下物质的痕迹,这些痕迹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就促使人寻求相应的重复刺激。
 

  很多人的生活,可以说是由痛苦串联而成的。这些人是把痛苦当成自己独特的享乐方式。所谓痛并快乐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越是幼年时经受的痛苦,越容易在将来的日子里被重复。
 

  因为这些痛苦会渗透在一个人的人格层面,在不容易被探测的深度潜藏着,持续而坚韧地寻找表达的机会。
 

  这种表达往往会给一个人所有方面打下痛苦的烙印:他的许多看法是令自己和他人都难受的看法,他的情绪大多处在低谷或者不和谐的亢奋中,而他的行为也不断地在伤害身心健康。
 

  重复痛苦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倾向。
 

  一种倾向是,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弄得很糟糕,比如不断重复失败的学业、友谊、爱情、婚姻和事业。当这种倾向走向极端时,可以表现为直接攻击他人和社会秩序,以引发社会和法律的惩罚,从而达到重复痛苦的目的。
 

  危害治安者、受贿者、吸毒者等等,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社会对有这类重复痛苦的人是不接纳的。
 

  对于失败者,会给其很多的蔑视。对于犯罪者,社会会给他们应有的惩罚。从心理学上讲,蔑视和惩罚是他们希望获得的东西,是他们“痛苦瘾”的解瘾药,社会似乎也有配合他们“过瘾”的嫌疑。
 

  虽然如此,为了弘扬“对成功成瘾”的倾向,也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对失败者和犯罪者给与恰当的蔑视和惩罚还是必需的。  

  重复痛苦的另一种倾向是,用社会许可的,甚至赞美的方式来虐待自己,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拼命工作。
 

  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中青年学者或企业家英年早逝的消息,通过他们的背景资料我们知道,他们实在是工作太勤奋了。

  媒体对这样的情况都只有一个态度,就是赞美。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态度。

  抛开社会效果不谈,对个体来说,不管是死于工作还是死于吸毒,都一样是生命的终结。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  

  虽然成瘾状态很难改变,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改变。

  要改变对痛苦成瘾的状态,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幸福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来自生活的一切方面。不过,自然的生活状态对一些“瘾”太大的人的影响力是不够的,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看心理医生。  

  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对痛苦成瘾”的倾向。

  而且,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习惯于给自己制造失败和痛苦,就可以有更多的成功与幸福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都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doldentate1 回复 悄悄话 花花查一下你的QQH,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