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从云南东川赶往新华的路上,遇到一群衣着鲜艳的彝族妇女和儿童,出于好奇,跳下车拍想几张人物。只有一、两分钟的时间,她们便上了一辆中巴。我们当时跟着这辆中巴,差不多跑到了昭通。同行的朋友说看彝人的生活应该去大凉山,昭通的已经汉化了。无奈,我们跑了 200 多公里以后掉头去了新华。 同年在香港,老师送给我一部记录片《毕摩记》,讲的是彝族祭司毕摩的生活。画面非常非常的好,每一张拿出来都是美极的摄影作品。只是所有对话完全不懂,听起来像韩语,又像南美某个部落的语言。极其遥远的传统和太现实的现代,直接而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之后,陆续读了几本关于凉山彝族的书, 顾彼得的《彝人首领》,多隆的《彝藏禁区行》,林茨的《百褶裙》,岭光电的《忆往昔》和阿牛史日的《凉山毕摩》对大凉山彝区的印象用最简单的两字概括,就是“隔绝”。不仅指和外界隔绝,也指彝人内部互斗和高度割据。终于在 09 年有机会前往大凉山腹地。 行前老师说“不要试图去拍唯美的风光和人物,要拍的有思想”。 凉山州,东、南隔着金沙江与云南相望,北边触及大渡河,西和西北接壤甘孜州,西南方向就是大家耳朵都听出茧子的旅游胜地泸沽湖。成昆铁路从凉山州中部一箭射过,高速公路基本上也是走同一条线。 凉山州境内,少数民族分布格局粗略地说东彝西藏,就是说东部和中部彝族主导,西部藏族主导,像是木里,汉人这儿那儿的占据了山间平坝、宽阔河谷和交通要道,原居少数民族受不了汉人的跑上 了山,没跑的就事实上被同化了,或者说杂化了。 大凉山腹地只有三个县,就是美姑、昭觉、布拖,加上周边与这几个县相邻的一部分。这个腹地的特点很简单:交通特别不方便。听说当年共产党先轻易地扫清了雷波、越西、西昌、盐源、德昌、会理等外围地带,然后花了几年时间才搞定凉山腹心。 50 年代中期民改激发武装叛乱,这巴掌大的地方平叛用了两年之久,比西藏那边长多了。 大凉山是彝人的地方,河边山里田间走的都是彝人。在美姑,彝人约占人口 97% ,就是那几个汉人你也能想象的出是蹲在城里的。 走进凉山深处的彝家,进入眼帘的是一间间土墙木盖的陋房,一件件包裹身躯的烂衫,一张张写满沧桑的脏脸,一双双木然困惑的眼睛 ……
|
你真厉害,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