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简介
(2012-07-15 16:23:29)
下一个
(作者注:这是大约2006年写的东西,仍不失其作为一个简介的价值,故而重新编辑一下贴上)
***********************************
目录:
引子
一.佛教:说一漏万的简介
二.佛教和其它宗教哲学的不同
三.佛教的哲学:理解不了但觉无比深邃
四.佛教和现代科学
五. 结语
************************************
引子
直至两三年前,我还对佛教的真正内容不了解,把它当成是一种普通的宗教。成长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受的多是西方来的马列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教育,记得在小学课本里还学过东方文化中少见的无神论,汉代王充的人‘死而精气灭,灭而精气休,休而成粪土,何故为鬼?’。在这种教育下,自然认同宗教是精神鸦片,佛教也就是这众多精神鸦片中的一种罢了。那时一切宗教都被打烂了,毛主席自己天天读古书,却不让中国的普通人民读,无机会接触佛教,好在他老人家额外开恩,允许《西游记》发行,才接触一点文学化的佛教的东西。那时对佛教的印象就是烧香拜佛求运求财迷信,觉得出家学佛的人都是因事业生活爱情上的挫折而逃避社会,很消极。佛寺里和《西游记》里有众多的佛,菩萨和神,感觉佛教里漫天神圣,也不知道该拜谁,只知道佛祖法力无边,孙悟空无论如何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另外就是佛教讲究轮回和因果报应,如此而已。后来打倒四人帮,中国科学的春天到来,相信科学,相信科学和宗教不相容,来到美国做科研十几年也与佛教无缘。但人过四十,对科学及科学的局限性了解多了,知道现在的物质科学再怎么发展也解决不了生从何来死到哪去的人生问题,顶多使我们生活的无比便利,多活几十或几百年甚至到外星球游玩,但生老病死情感痛苦总是免不了的。另外就是科学和宗教并非是那么水火不相容,很多科学巨匠也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食色性这些物质生物性的需求外,还有宗教性这样的精神需要,当然这种精神需求在各人程度相差很大。宗教性的需要,就是人类心灵对真理永恒,或圆满,或至善,至美,至真的渴望与追求。人生有许多非人力可补救的缺憾和迷茫,悲哀和苦恼,在这个短暂和迷茫的人生中,人类需要心灵的依托和归宿,这也就是国家朝代兴衰了多少回,而各大宗教却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爱因斯坦曾对人类这个尴尬的处境作了描述:“What an extraordinary situation is that of us mortals! Each of us is here for a brief sojourn; for what purpose he knows not, though he sometimes thinks he feels it.”(我们这些凡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
对宗教不再完全抵触后曾与基督教和圣经有很多接触,虽然对耶稣基督的救世行为和博爱精神很崇敬,但多年的科学教育使我无法仅凭信仰就和圣经产生共鸣。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一本介绍佛教的小册子,这使我认识到真正的佛教和我原来想像的完全不同,如佛教充满哲学,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由因缘而起,并无主宰(既无全能的创造一切的上帝),讲究实证不鼓励迷信及佛教与现代科学不冲突的说法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觉得一个和现代科学不冲突而又能对科学所解释不了的东西提出解释的宗教哲学是值得好好研究学习的。近两三年读了一些介绍佛教的书和一些注释的佛经,现在就把我的一些认识理解写一写和大家分享。不过首先声明我还不是佛教徒,我在这里所写的仅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好奇者对佛教的浅解,无非是读书过后的拾人牙慧,仅用浅字不足以形容其浮浅。蠡(读li)是贝壳的意思, 蠡测,就是用贝壳杖量大海,从南怀瑾先生的《禅海蠡测》书名抄来,用蠡解来形容下面这些东西的浮浅就比较合适了。
一.佛教:说一漏万的简介
佛教在世界上的存在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宗教的佛教:具备各种宗教仪式,如烧香拜佛,求官求运求子求财,民间大众的佛教大都如此,主要是信仰或迷信,对佛教真义并不一定了解。更有甚者,有人打着佛教旗号抖酬私货或是窃取佛教的一些内容而自创教派,那就离真正的佛教更远了。二是学术的佛教:佛经里面充满哲学和心理学,如果不是真修实练的佛教徒,仅凭兴趣研究佛教佛经,那就落入这个范围了。三是传统的或纯正的佛教:也就是佛陀释迦牟尼的教导,通常叫做佛法。佛教徒坚持认为佛法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而来,汉译为对宇宙人生的真相透彻了解智慧圆满无缺的‘觉者’。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释迦牟尼为了发现解脱人世间痛苦的方法,求得宇宙人生的真谛,毅然放弃王位出家。他遍修参研上古及当时的各种宗教哲学学术及其修证方法,认为都是不究竟的学问,便独自进行一番苦行修证,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透彻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但佛陀悟的道也太难懂了,他觉得当时的人懂不了便想接着进入涅槃 (也就是离开这个世界),说:‘止,止,吾法妙难思’(算了,算了,我的法太玄妙,这个世界的人想都想不到,不会懂得的。),要不是梵天一再请求,佛陀就不会住世讲法了。佛陀这一住世就是四十九年,象孔子一样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到处说法,他的弟子们把他讲的话会集成书,就是佛经,近万卷,分了义经和不了义经,为不同根器悟性的人所讲。了义经(如《楞严》《楞伽》《圆觉》《华严》《法华》等)里充满哲学的概念词汇,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究竟的大道理;不了义经则多是比较浅显的从纯信仰角度入门的说教,因时因地因人而讲,是相对的不究竟的道理。今日流传的《大藏经》里除佛经外还有很多‘论’(学佛者经验心得)和‘律’(佛教的戒律)。面对这么多的佛教经典佛教徒该怎么办呢? 佛教里有四个原则是:依法不依人,依经不依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佛教认为只有成佛才会智慧圆满,论是智慧尚未圆满的菩萨,僧人和居士所写,对佛法理解有差异,形成不同的宗派观点,因此有差异时要依经不依论 。关于依智不依识是指佛法是真正的大智慧之学,这种智慧是不可以用我们的普通意识思维去推测的。另外,语言是不完美的,真正的佛法或道无法用语言说清楚,因此佛说法四十九年,临离世的时候说他什么法都没说,在《金刚经》里也说佛经佛法是渡河的船,渡了河悟了道就要把船丢掉,不要执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因此佛教是不鼓励迷信佛经的,怕形成法执,要学佛者通过修行实践自己去体验证明佛经里的东西。
佛教有那么经,它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呢?其实那么多经和那么多方法(法门)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告诉人类它所认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及认识这个真相的方法途径,了解我从何来,到那里去,宇宙众生的本质。佛教通常分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流向东南亚各国的南传佛教,大体是以小乘为主的。小乘佛教认为人生都是以苦为乐,受制于身体和情绪,因此要超脱轮回,只以精神形式存在,寂静常乐 (涅槃),不来人间受苦了,注重自我解脱 。大乘佛教认为小乘的寂静常乐 (涅槃)不是究竟,智慧不圆满,在小乘的基础上再做大乘道的菩萨才能获得究竟圆满的智慧。菩萨是‘觉有情’的意思,既是自觉觉他的慈悲救世的修道得道者 。大乘的行为是身入世而心出世,象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以救世救众生的大愿为其中心守则,以获得心自解脱的大智慧为究竟 ,智慧层次上则有十地菩萨之说。传入中国的佛教大小乘并列,而以大乘为重。中国佛教的各宗,如禅宗,密宗,净宗,天台宗,华严宗等等都是大乘宗派。
说到佛教,不能不介绍‘般若’这个佛教专有名词。我无能力解释,下面这段文字是丛南怀谨先生的《禅宗与道家》中搬来:{般若为梵语,如用中文的译义,等於智慧,但中文的智慧,往往与聪明相通,聪明在佛学上,被称为“世智辨聪”,是由於感官的灵敏,和耳聪目明而来,并不足以代表般若内涵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有五项内义:一为实相般若,是证悟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与心性根源的智德。二为境界般若,是由心性本能所生起的各种差别境界,包括精神世界的种种现象。三为文字般若,是由智慧所发出哲学的文学,与语言的天才。四为方便般若,是智慧运用的方法,包括所有学术知识的范畴。五为眷属般若,概括由前五度而来的道德行为的德性}。 六度是大乘的修行体系,前五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第六度才是般若,要获得般若智慧是实实在在地比登天还难,对圣人来说都是可望不可及,何况普通凡人。 从达到般若的修证途径上,又可分为喜欢简捷明了而厌于分析的,直达般若的性宗或空宗,如般若宗和直指心性的禅宗,喜欢审问而注重逻辑思维的,便先从世界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开始分析,最后到达无相无形的般若,如唯识宗。佛教的唯识理论比较容易和西方哲学,心理学,逻辑和科学相交流。玄奘法师当时虽也将唯识学介绍到中国,但因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爱好,结果重空灵的禅宗大方光芒,而讲分析逻辑的唯识宗没有得到发扬广大。
另外,佛教起源于印度与古印度人的民族习性很有关系。 梁漱溟先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将世界文化分为三大系,既西洋,印度和中国。西方人特别注重物质,印度人特别注重精神,中国人则介入二者之间,比较中庸实用。上古的印度,各种宗教哲学思想纷呈,被称为万教之国,对于世界有无主宰,一元,多元,唯心唯物等等哲学问题已是无所不具,甚至有可能影响了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如提出原子论的古希腊哲学 Democritus就曾到过印度和古印度哲学家交流 (Page 38,Charles Van Doren “A History of Knowledg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allantine Books, 1992)。在修炼方法上更是千奇百怪,如苦行和以身喂虎等等,对于西方人和中国人来说,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既使在今天的印度,鄙视物质的苦行者并不少见,因此有人说印度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在一起的国家。佛陀归纳了印度上古传统宗教的轮回之说,提出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生命现象论,提倡众生(包括一切有灵知之性的生物)平等,这和传统婆罗门教的等级观念已完全不同,阐述了与其它宗教哲学不同的宇宙观,世界观及形而上的本体论。打坐入静是佛教采用的修行方法,其它宗教哲学也用,但入静后的方法层次则和其它宗教不同,所达到的智慧不同。其它的宗教哲学也会打坐入静禁食禁声等等,也讲轮回(如柏拉图《理想国》第十章中讲到的轮回),但他们的哲学智慧和方法和佛教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佛教在印度的衰落与穆斯林的大举入侵有关,以佛教的原则不可能象基督教那样和穆斯林以牙还牙,于是佛教流转传入中国,西藏,东南亚,朝鲜和日本,而在其诞生地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佛教则几近消亡。佛教在近现代传入西方,在西方已拥有众多的信奉者,很多近现代的西方哲学家和物理学家都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英国历史学家阿尔诺德·汤因比甚至说:“二十世纪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也许是佛教到达西方。”
二.佛教和其它宗教哲学的不同
佛教和常见的有神论宗教(不管是一神还是多神)明显不同,它不认为宇宙世间有主宰,即不承认有一个全能的创造一切的上帝,其宇宙观则是空间无际时间无尽, 认为宇宙既无开始也无结束, 世间一切都是由因缘而起,没有无缘无故的事,一切都是因果,因果关系若不明显则是因为对过去的原因不明,佛教讲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 因此有些西方人甚至说佛教是无神论。佛教里面的佛,菩萨和天神都是人做的,众生(如佛和蚂蚁)在本体上一概平等,只是智慧觉悟程度不同,不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这真是最彻底的平等观。和其它主要靠信仰的宗教不同,佛经里充满哲学,讲究思辨实证,不鼓励迷信,为了破除法执,有些禅宗和尚甚至‘呵佛骂祖’。
佛经里虽然充满哲学,涵盖所有的哲学概念命题,但它又有宗教性的一面,尤其在实践上和西方的哲学明显不同。西方的哲学家主要在自我的意识里面进行尽可能客观的逻辑思辨,靠逻辑思维构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哲学体系,但又无法检验各个哲学体系的真假,最后产生可以检验重复的物质科学,形而上学精神方面都不管了,放任科学和宗教去解释。 佛教徒则试图完全放弃自我思维,靠打坐入静来和形而上本体相融合, 然后获得关于宇宙人生的知识智慧,佛教有一整套的实践方法和认证检验手段,象是一门拿自己的一生做实验的精神实验学科,只是不象物质科学那样谁都可以去做验证,重复出来给大家看,普通人既理解不了也很难知道他最终的实验结果如何,但我们也不敢因此而轻视它,现代科学的方法手段只适用于物质,其成就主要在物质方面,对精神方面所知甚少,很可能精神现象只能用类似于佛教的方法手段才会取得突破,而佛教这个用人生实践着的活的哲学已积累了两千多年的经验。
三.佛教的哲学:理解不了但觉无比深邃
说到佛教的哲学只觉得无比深邃理解不了,理解不了也就算了,为什么自找麻烦去研究这些老古董呢? 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的发现,如量子力学,相对论和现代宇宙学,不但没有对佛教的物质宇宙观形成挑战,反而更证实了它的先见之明。而对于现代科学回答不了的物质精神问题,佛教里也早就有了它独成体系的解释。如果佛学的物质宇宙观和现代科学不冲突,那我们就不能对它其它方面的科学尚无法证伪的理论轻视。为什么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宗教哲学会知道连现代科学都不知道的东西实在令人费解,这只能从佛教的哲学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去找答案。佛教讲物质宇宙空间则远超今日宇宙学所知的极限,讲物质的细微则远超今日的物理科学,和相对论量子力学不冲突,讲万有起源则有心物一元的唯识理论,讲生命现象则有十二因缘和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生命论,讲伦理则连圣人也达不到标准。马蒂厄·里卡尔 和让—弗朗索瓦·勒维尔的《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对于现代人了解佛教哲学很有好处,它将西方哲学和佛教哲学作了很好的对比,相信很多常见疑问在这本书里都有提问和解释。如果想了解更深的话, 我觉得南怀瑾先生的《禅海蠡测》和《楞严大义今释》解释的很好,容易懂一些。佛教的形而上的本体论可能是最难理解的,再把南怀谨先生的《禅宗与道家》中容易懂的几段搬来:
{印度上古的宗教哲学,与各派哲学思想,对於宇宙生命来源的争论,不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且各用因明(逻辑)的根据,建立学说的体系,但始终不离有主宰、无主宰、一元的、多元的、唯心的、唯物的范围。其实,综合古今中外世界人类文化最基本的探讨,仍然不外这些问题,几千年来的时间,全世界的人类,由宗教到哲学,由哲学到科学,对於人类自己切身的生命来源问题,仍在寻求、迷惘、争辩之中,看来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讽刺。
印度上古宗教哲学,对於宇宙人生生命真谛的追求,各自别有见地,各自别有安心立命的方法,而且都认为已经得到清净解脱的究竟法门;有的认为最後的灵性与大焚合一,便是至道;有的认为灭绝情欲与思虑,便是究竟;有的认为不用感觉而保持灵性的不昧,不用思想而不失灵知,便是大道;也有认为人死如灯灭,只图目前的享乐,就是真实;甚之,有人认为我已得到最清净的解脱境界的涅盘,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释迦宣扬教化,对於这些问题,作了一个调和裁定的结论,他认为宇宙万有生命的现象,都是因缘集合而生,其中并无一个能主者的作用,缘生而起,缘尽而散,而宇宙生命最高(或最终、最初)的功能,是心物同体的,如果你用宗教的观念,从神圣的角度去看,也可以称他作佛、或天、或主、或神、或任何种种超人格化的神圣称呼;如果从理性的角度去看,也可以称之为性、或心、或理、或道、或法界等等称呼;倘使从人类习惯观念的角度去看,也可以称他为法身,为生命本源的无尽法身等称呼。总之,从体上来说,他是以空为体的,从相上来说,他以宇宙万有之相状为相的,从用上来说,宇宙万有一切的作用,都是他的起用,他譬如一个大海,海水起的波浪,便如因缘所生的宇宙世界,波浪上的泡沫,便如因缘所生众生各各形成的个别自身,虽然波浪泡沫现象各有不同,始终不离一个水的自性,但譬喻只限於比喻,譬喻并不就是本体的自性。
众生世界,因为不能证到自性本体的究竟,便舍本逐末,而各各执著自己的所见、所知处,认为那就是究竟,於是各依主观,形成世间的差别知见,其实,主观、客观,同属於思维意识的分别作用,思维意识的所知所见,自身本来就凭藉著身、物世界的因缘而起作用,它的本身便是虚妄不实,不足以定真理的有无,存在与否;只要人能从自心寂静思维意识上去做工夫,渐渐就可了知身心的作用,也如现象世界一样,变迁无常,虚妄不实,从此节节求进,层层剖析,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达到身心宇宙,寂然不动的如如一体,不住於有,不落在空,便可证得宇宙人生的最初究竟。释迦又另命名他为“真如
”、或“涅盘自性”、或“如来藏性”;“如来”,从广义的说,便是宇宙生命本体的别名。所以他认为说空、说有,都非究竟,唯一的方法,是达到身心寂静,再在此寂静中去求证,但他是“不可思议”的;所谓“不可思议”,是修证方法上的术语,认为不可用习惯的意识思维去思想、去拟议,便可以到达的,因此“不可思议”一辞,不可错作“不能思议”的误解。}
四.佛教和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的巨大成就使得人们相信将来只要科学发展,一切都会搞清楚,我原来也这么想,但对科学的方法进展了解深了以后,觉得这只是一种乐观的信仰,现代一些理论物理学家想要发现一个能解释一切的理论或公式(The M-theory)便是这种信仰的例证。其实现代科学的成就主要是物质方面的成就,其方法手段也主要适用于物质,许多精神人文学科前面都加上科学二字,是不是真的科学或是不是不加科学二字就不正确也很难说。即使在物质方面,现代物理学也揭示了用科学获取知识的极限:在宏观上无法知道物质宇宙产生以前的知识,只可用理论和公式推测,主要依赖数学,但数学真是绝对的吗?好象不是,因为几乎没有无前提的数学定理,若前提错了推论再严密也不会和事实相符。在微观上因‘测不准’原则而无法获得客观全面的知识,现代天文宇宙学也揭示出现代科学理论的局限:这个宇宙中的能量70%是无法测知的黑能量,~26%是看不见的黑物质,只有~4%是我们所熟悉的可见物质。
佛教对物质宇宙和生命的解释和现代科学纯唯物的观点不同,虽然常被看成宗教迷信,其实完全可以当成另外一种与物质科学不同的,求得知识智慧真理的方法,可以对现代科学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古老的佛学和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宇宙学的发现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但又超越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宇宙学的观点 。佛教和现代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关系也是如此。随着科学的进展,现在看来理解不了的佛学观点将来被证实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牵扯的面太广,佛教和现代科学的更具体详细的比较不适合放在这篇简介里。未来将专文讨论比较佛学和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宇宙学的关系,佛学和现代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关系,特别是佛学和现代科学对意识起源的看法。
总之,现代科学因为专著于物质,而人和宇宙都有非物质的一面,虽然已取得巨大成就,难免片面。佛教和科学的目的完全不同,不注重现代社会所重视的实用物质技术,但佛教的哲学方法理论是可以对现代科学了解世界更深层的真相提供很多启示的,事实上西方很多成就巨大的科学家都已注意到佛教,并已经在和佛教交流,达赖喇嘛的书《The universe in a single atom: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ce and spirituality》就描述了这些事。我想信西方的科学和东方的佛学相交流会使人类的文明前进一大步, 这大概是英国历史学家阿尔诺德·汤因比为什么说:“二十世纪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也许是佛教到达西方。”,与文化的交流及对真理的认识传播相比,国家朝代的兴衰实在是小事情,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五. 结语
佛法大意最简单地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静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其他宗教哲学也都提倡的,佛教与他们不同的是通过 “自静其意”达到智慧的方法原理及智慧的深度和广度。原理就是佛经中讲的宇宙人生观本体论,方法很多,概括起来称为“戒定慧”三学,不了解佛教的人理解不了。把佛教理解成一个和其他宗教一样只是劝人向善,活得平实幸福的宗教那就错了,这样佛教和其他宗教或现代的正性思维心理学(Positive Thinking)也就没什么区别了。佛教的中心是获得智慧的解脱, 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了生脱死,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提倡善和爱只是修行有成就所必须的基本课。这个智慧是通天彻地了生脱死的大智慧,与常识相反,现代科学的发现对它也行不成挑战,相反,佛学可以为科学了解世界更深层次的道理提供很多宝贵的启示。佛法是哲学中的哲学,非常深奥难懂,我也不懂,但不敢轻视。如果你觉得这是纯粹的假大空,那就不要理它就是了,佛教从来不会强要人信或接受它的观点的。学佛这么难,要求你放弃自我和世俗的东西,这世界有几人能做到,在当今这个崇尚物质的社会更难有市场,只能看各人的缘分了。
一个对世界人生足够好奇的人一定会试图丛科学哲学和宗教里寻找答案的,我的好奇心在接触佛学后得到了彻底的满足,岂止是满足,完全是望洋兴叹。以我肤浅的了解,觉得佛教对宇宙人生的解释比其他的宗教哲学及科学都来得高明。对于想进一步了解佛教的人,既多又难懂的佛经的确是个大挑战。南怀谨先生在他的《楞严大义今释》的后记中是这样写的:“芸芸众生,茫茫世界,无论入世或出世的,一切宗教、哲学,乃至科学等,其最高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是绝对的,真实不虚的,并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因此世人才探寻宗教的义理,追求哲学的睿思。我也曾为此努力多年,涉猎得愈多,怀疑也因之愈甚。最后,终于在佛法里,解决了知识欲求的疑惑,才算心安理得。但佛经浩如烟海,初涉佛学,要求得佛法中心要领,实在无从着手。有条理,有系统,而且能够概括佛法精要的,只有楞严经,可算是一部综合佛法要领的经典。明儒推崇此经,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颂词,其伟大价值可以概见。”。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想对佛法的真正精要有个深一点的了解,那就多读读南怀谨先生的《 楞严大义今释》吧。如果还太难, 李炳南先生的《佛学十四讲》非常好,更通俗。另外,我对于佛教和科学西方哲学,佛教和其他宗教哲学如儒学(包括理学)道家道教,及佛教中各宗(如禅宗密宗净土宗等等)的关系一直很迷糊,读了南怀谨先生的《禅海蠡测》后便觉得清楚多了。罗嗦这一段的原因是想和也喜欢佛学的朋友交流学习体会。
东抄西搬,不懂装懂,可惜水平太低,题目也太难了。 知道写的不好,那也没办法,主要是想说明,佛教实在不简单,懂了科学哲学更容易了解佛教的道理,对佛教了解多了就不敢轻视它了。
参考文献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和《 人心与人生》。
南怀瑾:《禅宗与道家》,《金刚经说什么》,《如何修证佛法》,《 楞严大义今释》和《禅海蠡测》。
李炳南:《佛学十四讲》。
马蒂厄·里卡尔 和让—弗朗索瓦·勒维尔:《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
达赖喇嘛:《The universe in a single atom: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ce and spirituality》。
《心智科学:东西方的对话》 (布达喇嘛与西方科学家在哈佛大学心智科学研讨會的精彩内容)
陈兵: 佛法与现代文明。
Bill Bryson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Broadway Books, 2003.
Charles Van Doren “A History of Knowledg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allantine Books, 1992.
Einstein’s Legacy: Challenges in Physics. Science 11 Feb. 2005, 307, 865-890.
Stephen W. Hawkings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Bantam Book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