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仲梦的博客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涓涓细流过,静静万物洗。
个人资料
正文

三纲五常

(2010-08-12 06:44:38) 下一个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中国伦理文化的基本架构,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

三纲指三种绝对服从的关系: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具体是指大臣要服从君主,儿子要服从父亲,妻子要服从丈夫。

五常指五种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 仁是宽恕仁厚。

义是忠义义气、礼是谦让礼貌,智是聪明智慧,信是诚实守信。

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伦理观念。儒家用三纲五常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瓷器上绘三只缸和五个人尝酒,以寓“三纲五常”之意。 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有学者认为,正是在“三纲五常”的意识薰陶下,国人对权力的追逐,是无以复加的。平时压抑的个性一旦为了官,就有了最好的发泻途径。

三纲其实还是来自孔子的三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用《论语》孔子的话简而言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不是韩非的观点来的,是儒家孔子来的。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儒家
Beijing-Kongmiao.JPG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源起于汉朝,盛于宋、明、清三代。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相关思想基础可上溯至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纲,君不正,臣投外国,纲,父不正,子奔他乡,纲,夫不正,妻可改嫁,三纲之观念来自法家,《韩非子》中讲:“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汉武帝董仲舒关系出发,根据“天尊地卑”思想,建立了三纲五常,称“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又以“阴阳五行说”,确立了“纲常”理论,曰:“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又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后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正式定“三纲”之说,确认神权、君权、族权、夫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白虎通义·三纲六纪》称“三纲者何﹖……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宋代朱熹始联用三纲五常,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人欲”即指一切违背三纲五常的动机与行为。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1],三纲五常成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封建“道统”,最后导致“礼教杀人”。

 影响

三纲五常既有儒家的观念,也有法家的观念。东汉马融将“三纲”同“五常”相提并论﹐合称为“三纲五常”,造成了人们对孔孟之道的误解。孔子从没要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孟子则更进一步阐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第三章)

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指斥二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并猛烈抨击三纲五常“钳制天下”,所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邹容的《革命军》称“中国所谓二十四史,实一部大奴隶史也。”

 注释

  1. ^ 《朱文公文集》卷十七,《读大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