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肖像,艺术, 与灰尘

(2013-03-11 22:20:58) 下一个


从立的小说和朋友们的讨论想看


肖像太复杂,俺还是换一个角度吧。


人的面孔有很多信息,种种不同的物理、影像特征,已知道的未知道的,
刺激我们的各种因人而异的发育不同的神经网络,导致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反映。


哪些是普适的反映,哪些是某种人某时段特有的,说不清楚。原则上可以经验主义地
可以用 Trial and error,设计各种不同的按钮,看对谁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样的反映 琢磨出来。 不过,这事也许永远也不会搞清。计算机很强大,但这很多事是NP complete, 永远无法计算清楚的.


即使能搞清,在搞清之前,这个肖像世界仍然会很丰富的,天地还是很广阔。


即使万一搞清楚了,咱也可以再换一个地方, 另起炉照。


比如,60年代起绘画的一涌而上搞观念摄影,今天有人架好中画副胶片机,对准 google street 的荧光屏猛拍胶片,希望造就不朽的作品。还有人,Rosa 的老乡,学了生物学,把 GFP弄到兔子基因里,造就了荧光闪闪的绿色活兔。 兔子后来死了,但他已经造就了这不朽的艺术品 。


最近看到王小波批判国学(《我看国学》),很畅快、过瘾。但发现 N 年之前,维特根斯坦(王小波推崇的罗素的学生)早以用基本相同的思路 ,把当时的西方哲学批驳的体无完肤(Was Wittgenstein Right?)


倒是艺术、美学,没人用科学精神清算一下。

该狠狠地打打灰尘了吧, 是时候了!


谁来开第一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