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心得】之二:诗鬼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2010-03-28 00:34:42)
下一个
李贺为什么被后人称为诗鬼呢?难道死得早就是诗鬼吗?难道人长得细瘦﹐两道眉中间长得连在一起,指爪养得太长,就是诗鬼吗?还有那个蒲松龄,自己给《聊斋》写个序,却偏要把李贺也带上,说什么:“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这下李贺更有诗鬼嫌疑了。
传李贺骑马外出游历,总是备个布囊,因景生情想起了好句子,就写个纸条儿扔那布囊里,以后再补缀成诗。所以有评论者说,他的诗句形式上美,但整体谋篇上差,也就是说,词句精炼,但整首诗寓意不深。当然,仔细看完李贺诗全集发现,这个看法实在是很偏颇的。还是回过头来再说李贺出游的情形吧,沿途如此呕心沥血地遣词造句,当然大伤身心,一次,竟然吐了口血,从马上摔了下来。小日本子曾拍了部电影叫《唐朝绮丽男》,其中就有李贺,只见镜头中的李贺大叫一声:“天若有情天亦老!” 就仰面掉下马背:死了。唉,日本鬼子糟蹋中华文化之处实在是太多了。
除了这鬼气森森的生平之外,李贺的诗当然也自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虽论者看法各异,但主调大约都离不开“诡丽”二字。“丽”字很正面,“诡”就有点儿那个了,想想“诡异,诡秘计”这些词儿吧。
还是一起看看李贺的诗篇,“诡丽”与否,便知端底: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话说李贺写诗喜欢用古典,若不常复习古书的话,往往对诗里的典故头疼:
吴丝蜀桐张高秋
“吴丝蜀桐”是制造材料,这里来代指箜篌,“张”是动词,是调试丝弦音调的整个过程。这五个字启得平淡,但句尾“高秋”二字就开始醒目了,“高秋”者,天高气清的季节也,正是弹箜篌的绝好氛围。
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七个字实际上就是“声遏行云”的意思,以形容挥手一弹时声调的高亢。
江娥啼竹素女愁
一鸣惊人之后,声调突然低沉下来,像女人扶竹啼哭或垂帘幽怨。(“江娥”又称“湘娥”,是舜帝的两位妃子,舜死后,她们泪落竹成斑,故称斑竹。“素女”也是一位神女,李商隐有“青娥素女俱耐冷”的诗句。)
李凭中国弹箜篌
“中国”指“国之中”,即当时的首都长安。这句点题:李凭正在长安宫殿里弹奏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此时的乐曲又突然清脆欢快起来,像玉碎时的清脆,又像凤鸣时的欢快。(昆山是产玉的地方。)“凤凰叫”三字很奇特,因为文人们习惯用“鸣”而不用“叫”,可能前者比较文,而后者比较白吧,但李贺不管,这句里的叫字的不雅反而脱俗。
芙蓉泣露香兰笑
清脆的乐音刚过,柔细的乐音又来:“芙蓉泣露”,十分冷艳。“香兰笑”则又万分温柔。
十二门前融冷光
(十二门应该是长安城门。)此句则比喻说:乐声使城中的气候温暖而融和了秋冷。
二十三丝动紫皇
接着又说道:弦声使皇帝都感到惊奇。(箜篌有二十三弦。此处“紫皇”代指皇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补天”的典故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而偏到了李贺笔下却别开新意:在女娲补过的地方,石头突然又裂开,天也大惊失色,飘下一阵秋雨。这两句描述的应该是曲终时的声调,陡然一声如石破天惊,引起一阵秋雨,颇类白居易“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的音色效果。
看来,李贺的诗就是“诡丽”,就看这两句吧,色调冷艳奇崛,韵味古秘怪肃。是啊,就像看科幻片儿。也许这就是诗鬼的笔触吧?
梦入神山教神妪
弦外之音终于来了:这位善于弹奏箜篌的李凭居然做过梦,梦里他飞到神山上,还把他的绝技传给《搜神记》所说的那位已经善弹箜篌的“神妪”。别人都是“此曲只应天上有”,而李贺呢,却是“人间妙曲传神仙。” 结果如何呢,且看下句:
老鱼跳波瘦蛟舞
看起来连神山的妖魔鬼怪听了李凭传授的乐曲都手舞足蹈了:老鱼,鱼精?瘦蛟,因失恋而憔悴的龙宫三公子?
吴质不眠倚桂树
乐声不仅仅绕梁,而且穿云。这不月亮里的吴刚也听见了,他为了听箜篌,居然罢工了,不但不砍桂树了,反而依着树出神儿呢。
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中的“寒兔”此时自然也在听箜篌啊,听得也入迷了,呆那儿不动,听啊听,最后,浑身哪都被露水打湿了还不知道。
诗到这儿突然打住了,是不是觉得有点儿突兀?没有感叹,没有结论,直如抽刀断水,水立如壁!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谋面上的不足?
找一首其他人的诗来对比一下: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有次朋友请他喝花酒,给他找了个会唱的妞,听完歌之后刘禹锡那叫感触啊,还乘酒兴写了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总共才四句,后两句就是总结性的发言:“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而李贺不然,他不大喜欢做总结,总结都留给读者来做。这就是李贺的诗,这就是李贺,一位让喜欢唐诗的人难以忘怀的早逝的诗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