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转篇文章,如何看待转基因

(2010-03-07 06:34:12) 下一个
“转基因”:“我不是灰太狼”
  
  本帖最后由 西瓜 于 2010-3-4 00:47 编辑
  
  近来,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怀疑引起民众的高度关注,一些对转基因朦胧无知的业外“专家”引用一些莫须有的“科学数据”,大谈转基因作物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的危害,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引起民众对转基因的一时恐慌。有些人藉此否定转基因作物,视转基因为洪水猛兽,盲目排斥,甚至上升到民族国格问题,要求放弃中国已蓬勃发展的转基因的研发。将新兴的转基因技术的妖魔化的无知谬论及盲目排斥必不利于国家科技的进步,不利于国家粮食问题的解决。
  
   “转基因”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与另一种生物原有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获得特定优良遗传形状。其本质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领域。以水稻为例,日本新潟县产的“越光”米其非常优质,味佳色美,价格非常昂贵,在中国卖到每公斤九十多元,是中国普通大米价格的二三十倍,被称为“天价”大米。但是“越光”米的生长环境特异,在中国生长品质不好,我们先对其研究,找到大部分其优良性状的控制基因,将其转入中国水稻品种内,从而培养出在中国自然环境下能够生长的优质大米。通过转入优良基因来改善作物品质,这是农业育种学家的一项研究内容。
  转基因其实并不可怕,同传统杂交育种目标一致,就是改良作物性状,培养出具有高产、优质、高抗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传统杂交育种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转基因,以现代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转基因,直接干预基因本身,人们不再被动地等待基因无序的转变,然后再从中筛选有用的品种,其结果更加可控。
  
  
  
   “转基因”——亿万年来一直在进行
  
  
  
  
   地球生命从简单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的物种丰富多采的生物圈,其一直不断的进化发展着,物的进化历程本身就是个基因的不断转变过程。
  
  例如,细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种内外细胞间“转基因”,如接合、转化、转导和细胞融合。以细菌的遗传转化为例,自然界周围环境里存在大量的游离的基因,来自死亡腐烂的生物体等但还未被完全分解。很多细胞在自然条件下就有吸收外界基因的能力,虽然“转基因”的几率较低,但在其进化历程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动植物物种内、物种之间也经常发生基因流动,某一种植物可以通过基因流动从另一种群甚至另一物种中获得原来不拥有的基因,这种自然界的“转基因”在生物进化史上导致了新物种的出现。
   一些病毒也参与了“转基因”,如反转录病毒,可以将自身基因转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现在动植物的基因组中就存在大量的“转基因”痕迹,包括你我自身,人类本身就是个“转基因猴子”,可以说,没有转基因,就没有现在的人类。
  
  
  
  
   “转基因”并不是人类的专利
  
  
   提起“转基因”,多数人往往会认为是人类的发明,其实,转基因更应该被定义为是一种科学发现。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叫根瘤农秆菌的微生物,是天生的转基因高手。它能将细菌基因转入高等植物中,从而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根瘤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将细菌一些基因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诱导产生植物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平时我们看到的许多树干上鼓起的一个个大包,就是根瘤农秆菌的杰作。
   神奇的根瘤农秆菌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科学家向根瘤农秆菌学习,终于学会了将一物种基因转入另一物种的方法,这就是现在转基因技术,然而说是技术,其实也是藉用了根瘤农秆菌自身的转移基因的能力。
  
  
  
   传统育种与“转基因”育种
  
  
  
  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开始了基因改造的工作,最初的手段就是相近物种的杂交,然后从大量后代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筛选,被动地等待物种基因的变化,从中选择有用分支进行培养,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选择,终于培养出了家畜、家禽、金鱼等新物种,没有这些“转基因”,就不会有这些物种的出现。
   我们所熟知的“杂交水稻”,传统杂交育种利用不同品种的水稻互相交配,杂交后代融合了两个亲本的基因,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转基因,只不过而且同时转移的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转的基因的结果是好是坏,只能从杂种的表现上看出来。
  比杂交更激烈的,就是利用环境的剧烈变化刺激生物体基因突变,以期造出新品种,比如太空育种,辐照育种,将一部分发生了基因转变的植株被筛选出对人类有利的继续培养,在几十年前普遍应用,也培养出一些好的品种。然而工作量巨大,而且由于基因突变的不确定性,哪个基因变化了,变化的基因有多少,到底变成什么样,改变的后果是什么?没人知道!
  现在“转基因”,相比于之前的转基因筛选,人类开始直接干预基因本身。研究基因排列与产生后果的对应关系,精确地切割插入基因片断,使得产生的结果更加可控。当然转基因工程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结果,但所有的不良结果都是在转基因发展初期对转入的基因评估不够全面造成的,而并不是转基因本身,转基因比常规育种方法常规杂交育种更能精确预测,也更安全。
  
  
  
  
   “转基因”与食品安全
  
  
  
  
   有人认为,自然的食品是安全的,而转基因食品来自人工改造过的作物,是不安全的。这里有个严重的误解!作为我们食物的主要农作物,都经过了近万年的人工改造,修饰的基因数以千计,在人类的食物中哪里还会有什么“自然”食品?
  其次,自然的不一定是安全的。自然界中的大多数植物为了抵御那些危害它们的动物都不同程度地产生毒素,作为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防卫机制。例如野生马铃薯产生的龙葵碱是一种对人畜高度有毒的物质。野生木薯带有对人致命的氰化物,甚至大豆也产生引起人胃痉挛的物质。此外,安全性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部分人群安全的食品,对另一部分人不一定安全,如虾、蟹等海鲜食品是大多数人的美味佳肴,但对少数人则产生过敏反应。
  而转基因恰恰可以除去这些危害,育种学家可以依靠现在转基因技术,将一些作物内对人有毒物质的控制基因敲除,从而改良作物性状。从这一层面上讲,“转基因”是使得食品更安全了呢还是更不安全了呢?结果不言而喻。
   对于目前转基因作物出现危害的报道,确实有出现转基因作物对人不良反应的个别案例,但多数报道都是未经科学证实的猜疑,一些民众信以为真,以讹传讹,引起过度的恐慌。
  比如有实验者将抗虫害的转基因大豆豆渣直接喂养肉鸡,引发可怕的后果。因为油脂的化学性质,转基因大豆用于榨油是安全的,直接食用大豆并不安全。更有人耸人听闻地把生育能力与转基因纠缠在一起,简直是头脑不清。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机构能够把生育能力下降的数据与任何因素明确地联系在一起。英国普斯陶伊研究人员宣布的转基因土豆对小鼠肾脾和消化道造成损伤的试验,已经被证明是偏向性地选取样本的原因,是错误的实验结论。
  其实,转基因作物对人不良反应的个别案例是存在的,转基因工程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结果,但所有的不良结果都是在转基因发展初期对转入的基因评估不够全面造成的,并不是转基因技术本身。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必须有详尽的食用安全性评价,主要指食品和药品的安全性评价,要求对所转入基因认真研究确认对人畜无毒,不形成过敏源。由于个别案例的出现,对转入基因的安全评估比发展初期更加严厉,所以目前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科学家无数次人体模拟实验,严格苛刻的安全检验,再出现转基因对人体的毒害事件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转基因”与生态安全
  
  
   有人认为转基因技术打破了自然界中原先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的基因重组和交流,把来源于任何生物甚至是人工合成的基因转生物体体内,担忧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界中释放将污染自然基因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其实,这种担心是有一定可能的,但是被盲目夸大了。
  由于转基因技术是新生产物,不少人在担心它是否安全。所以世界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对转基因生物的管理法规,负责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监控。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环境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环境安全性评价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生物释放到自然界后,是否会将所转基因再转移到其它生物中,会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转基因作物要将所转基因再转移给其它物种的可能性有三个方面:演变成农田杂草、基因漂流到近缘野生种、影响自然生物类群。
  转基因作物演变成农田杂草的可能性。农作物在获得新的基因后,其生存竞争力可能改变。如果在长势、越冬能力和种子产量等方面比非转基因植株强许多,就会演化成杂草,改变自然的生物种群。然而从目前转基因植物的田间试验结果来看,转基因植物的生存竞争力并未明显增加,所以也就不会演化成农田杂草。
  基因漂流到近缘野生种的可能,即通过自然杂交将自身的基因转入野生种。如果所转基因是一个抗除草剂基困,就会使野生杂草获得抗性,增加了杂草控制的难度。但自然界物种为了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对遗传物质的改变是有严格控制的,基因漂流仅限于亲缘关系极近的物种之间,基因流动到远缘物种的可能性在数亿年间的进化历程是存在的,但是概率极低,在人类近代史上发生的可能性极其微小,何况生物体基因数以万计,为何偏偏转移的就是那数万分之一的基因呢?况且即使基因漂流到野生种,如果不改变它的生存竞争力,对环境也不会构成威胁。
   对自然生物类群的影响。通常转入的抗虫或抗病相关基因,其直接作用对象是其它生物,有人担心如大面积和长时期使用,昆虫有可能产生抗药性。对于这种担心,我想以传统农药杀虫与转基因抗虫做一对比。
  近百年来,农业普遍施用农药,有效地抵抗了农业害虫的侵害,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然而同时,农药的大规模施用也产生巨大危害,环境污染、农药残留,最终危害了人自身的健康,另外,农药长期大量的喷洒使得农业害虫抗药性大大提高,产生了对农药高抗的害虫,少数害虫在较高的农药喷洒下也不会死亡。究其原因,是农药在长期对害虫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农药使用初期,少量的农药作用于害虫(农药使用量少、喷洒不均匀等原因),多数害虫也会死亡,但由于变异农药产生较小抗性的个别害虫会侥幸逃过一劫,这些害虫产生对农药有抗性的后代,再次低量农药处理,由于农药的低量,抗性很小的害虫被杀死,但抗性大点的害虫又会逃脱,长期反复,使得害虫的抗药性大大增强。这类似于跳高,如果我们利用楼梯为台阶一阶一阶往上跳,可以跳到很高的高度。
  然而,转基因不同,新转入可杀死害虫但对人无害的基因,(为什么可杀死害虫但对人丝毫无害呢?这好比人与羊对吃肉的结果一样,人吃了肉,香喷喷,很开心,但如果把肉硬塞到羊肚子里,羊肯定受不了。)在所有作物体内都会产生足够杀虫的蛋白质,虫子吃了会立即死掉,没有给造后代的机会。同样以跳高为喻,转基因作物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类似于站在大楼下向楼顶跳,结果,呵呵!
  所以,相比于常规农药杀虫,转基因作物只能说远远更为安全。而且在转基因作物推广时,一般要求种植一定比例的非转基因作物,以进一步减少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可能性,以防万一。有人说,既然转基因作物对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可能性如此之低,为什么还要这么严格的防范呢?防止出现“奥特曼”嘛!呵呵!不过,即使出现极其罕见的吃了转抗虫基因作物而不死的“奥特曼”害虫,其产生后代的可能也极其微小。为什么?“奥特曼”太孤单了,找不到对象呀!
  
  
   “转基因”与“专利陷阱”
  
  
  
   有人认为我国转基因作物涉及多项国外专利,如果商品化,将落入外国的“专利陷阱”,进而威胁粮食主权和安全,所以,有人就高举爱国主义摇旗呐喊,抵制转基因。更有甚者视转基因为帝国主义霸权的工具,号召放弃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转基因。荒谬!简直无稽之谈!
  诚然,转基因技术最早在美国出现并申请专利,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但在水稻方面,中国不仅在杂交技术,在转基因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经过我国生物科学家多年的努力,农科院科学家自己修饰并取得专利的融合基因,转基因方法已在我国申请了专利保护。转基因水稻品系的核心知识产权均属于国内研发单位。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交叉许可、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以及植物品种保护制度、农民留种豁免制度、以及种子法规定的种审定推广制度等为我国作物品种的推广和产业化划定了安全线和保护区。
   即使我国在某些品种的培育中涉及国外的专利技术,也不至于落入外国的“专利陷阱”。目前国内两个转基因水稻专利完全归属于我国,不存在中国失去专利“控制权”的问题。
   我国的转基因方兴未艾,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研究成果喜事连连,在世界上位列上席。对于个别跨国公司凭借其所有专利对发展中国家实施霸权的行径,我们坚决反对。同时,我们要认清:我国的转基因有自己的优势,面对此等行径,我们绝不是羔羊!
  
  
  
  
   “转基因” ——现代农业的明天
  
  
   转基因是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转基因技术是绿色农业成功的保证,转基因是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必需。如果我们因为转基因的个别问题而放弃转基因,其短视行为与闭关锁国无异,其结果是丧失掉中国在这一朝阳领域的所有优势,是自残的表现。
  近年中国粮食虽然连年增产,但是,人口、资源、生态问题突出,粮食安全面临许多多挑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必须依靠科学创新,虽然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然而,袁隆平也很清楚的表示,杂交水稻的优势会在5-10年内丧失,今后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农作物育种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转基因技术是分子技术中的一类,因此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没有技术就没有地位。对待转基因产品,科学慎重的态度并不是拒绝的态度。
   转基因是现在农业的明天,是推动粮食增产、品质提高的不二选择。虽然转基因在发展过程可能会出现些许小问题,但不能抹杀其巨大的潜力。转基因不是“灰太狼”,对待转基因,必须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问题,而不是盲目排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