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中国人对土地的恋眷

(2025-08-31 13:49:36) 下一个

大概从有中国历史开始,有一份自己的土地,几乎成了千百年人们的目标。

中国的社会基本上就是有土地和没土地的两种人,社会的变革,动力说白了也就是没土地的人想要土地, 有土地的人想要更多或要保住自己现有的土地。

近代开始有了规模工业,便有了专门从事工业的人,拥有者就是老板, 单纯干活的就是工人,相当多的老板,赚到钱后回老家或就地买土地,道理很简单, 无论什么天灾人祸, 没有特别原因,就算颗粒无收, 土地总不会跑掉,特别原因就是个人无法预测的了。

近代城里人呢,有一部分不到乡下买种田的地,而是在成立买房子,结果还是买地,房子可能出意外,土地不会自己跑掉。

一个农业国力, 大部分人是农民,在没有阶级分析之前, 在农村的人就是农人,地主是农人,富农也是农人, 贫下中农佃户长工,都是农人。

十年兴衰许多人,以往的农村,没土地的做梦是有一块自己的土地,有一点点有土地的做梦是多有一些土地,地主何尝不是再想多一点土地呢? 倒是那种很大的地主,对多一点少一些土地,不是那么关心。

城里的工人, 大多数也只是刚刚洗脚上岸没几天的庄稼汉,心底里还是有这对土地的向往。

土改前后,有些在城里干活的工人或小手工业者甚至小业主店员等等,听到共产党要搞土地改革, 把地主家的土地拿过来大家分分,很是高兴,算算自己身强力壮,当年就是没有自家的土地不得不到城里来做工的,现在有机会分一块自己的土地, 凭着自己的下苦力气, 养活一家人应该不在话下,再多使一把劲再更加勤俭一些, 说不明还可以多买一些土地呢! 注意注意, 这才是土改时很多人对分田分地之后的梦想, 当然也是痴心妄想。

我知道几个这样的人。

人一。 抗战时在重庆一家公司做工人,不大的公司,既是操作工又是检修工,还得带徒弟,生活在一般市民重算是很不错的,我见过他老婆抗战胜利后的照片,漂漂亮亮烫着大波浪,证实生活尚可,虽然按阶级教育课程, 旧社会的工人应该是饿死冻死得差不多了的。

1950年重庆一解放,他立刻辞工准备回老家分地,老婆进城的时间长些, 横劝竖劝, 非得回去不可, 老板野劝他,好好在工厂干,共产党来了你就是国家的主人工厂不是就有你一份?

咋说也挡不住他对土地的想往,带着老婆孩子回去了,土地倒是分了, 头几年单干时日子也算过得去,省吃俭用,想的就是能再买些土地,一步一步, 说不定也过上以前大户人家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发生了,地没买一分,连自家种了纪念地自家土地也不是自家的了,过上了出工收工听钟响, 吃饭穿衣找队长的日子,弄得一二十年被老婆孩子埋怨,凭你工龄和技术, 咋也得混个七级工八级工吧, 混来混去还是个庄稼汉!老婆说得更难听,老球了,连个全劳力的工分都拿日不到!

还有一个例子,是黄泛区农场农机厂一个老师傅。这位在抗战前就到武汉去学徒, 出师后在武汉当工人, 钳工,有技术的吧。抗日战后开始了,跑回河南在老家附近的小工厂做工,小工厂没有那么多的工种分类, 啥都得干,技术就变得蛮全面的了。

也是背了土改的时,对自己有土地的渴望,回家分了地,大约1954或1955年, 好像是初级社那阵,他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就乘着黄泛区农场招工人,很多农民还对外出当工人没有什么兴趣的时候,赶紧来了, 本来就是有技术的人,没几年就混成了五级工,63年技术够格, 但工龄太短, 没能调成六级工,好歹比刨土坷垃强了不知多少倍。

1957年之前, 很多工厂到农村去招工, 确实很多人没有很大兴趣, 雷锋同志的从湖南望城县招工到鞍山,不奇怪, 而且雷锋同志当时不是庄稼汉,他是区政府的小通讯员。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