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一家外地”厂矿“中的上海人

(2021-11-22 08:31:01) 下一个

这是一个不招人待见的群体, 奇特的是, 却是各”厂矿“丈母娘们最愿意将女儿嫁入的”群体“。

以1958年为界。

为什么这是一条"critical line”? 一切源于户口的强化严密。

1958年前, 有户口制度但迁动一下没有想入“蜀道”那么难,拿上海来说吧, 用个我家邻居中的普通职工及家属做例子。

某“爷叔”, 河南某地人, 抗战后期或内战初期被抓了丁,留下老婆和一个刚会满院子乱跑的儿子,很快被共军俘虏了,这爷叔身体很壮实, 于是继续吃粮, 当了共军,打到南方又北上去了高丽(不姓张),当上了一个小排长,被转业到上海某研究所行政科做了办事员, 这时才第一次回老家,把“黄脸婆”(居然还是半小脚)和半大小兔崽子接到上海,分了一间房(与人合用厨厕),爷叔正排级工资六十多, 加军龄津贴共八十来块, 一家三口很滋润, 不过那个十几年没见过的儿子对他一点儿也不亲,爷叔把大婶接来后, 基本没耽误时间地生了一个闺女,爷叔也四十来岁了呀,一个独子还不亲, 所以闺女就自然地成了掌上明珠,儿子就更不愿意亲老子了,高中毕业不知是没考取大学还是咋的,积极报名去了新疆,老爹无所谓, 老娘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很快, 爷叔居然也离开了上海, 那是三线建设开始不久,一个行政科的小办事员, 居然也被挑选戴上大红花去了四川不知在万县还是涪陵的一个工厂。

这家人的上海户口来得轻松, 放弃也干干脆脆,刚去四川的时候, 正值1964-65年光景, 四川的副食品供应很好,同去的人回上海探亲或出差, 说起四川的吃, 满嘴冒白沫, 没有后悔的意思。殊不知又过了年吧两年,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嗨的一声“就是好! 就是好来就是就是好”!!四川的形势比全国任何地方都好,尤其是吃辣椒的人火气比较大, 动手动脚不过瘾, 动棍动棒不刺激, 然后就枪枪炮炮打将起来, 鸡鸭鱼肉不那么容易了,连肥皂牙膏都不是想买就买得到了,此间再一想在上海的生活, 这叫做“后悔也来不急喽”! 

有些人在去四川时, 夫妻去但死活把孩子留在了上海,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世的时候还好说,再后叔叔伯伯姑姑舅舅姨妈等等, 可就有极大的具体问题了啊,熬啊熬, 到了退休,当年留在上海的孩子已然成了家,就把户口“靠挂”在子女家, 好歹总算又有了上海户口, 其实用处已经不太大了, 当然后来的买房和摇车号, 还是用上了的。

话又说回那个爷叔。

他是肯定回不了上海, 女儿跟去四川的时候, 大概和他被抓丁时儿子的那个年龄,到了四川大概把上海话很快就忘光了, 对上海也没什么印象,那种“那个上海人”的称谓, 这是在很多厂矿常见的,怎么地也不会被用到他们家,我估计老俩口还是“中不中”的河南话, 丫头能给他们用普通话交流就很给他们面子的,否则“啷个搞的”一句四川话怼回来, 他们也就只好听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