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5)
当时家父在东北工业部机械总局设计处任工程师,齐齐哈尔沈阳之间来回跑了好几次。至于防滑链, 真正解决表面渗碳热处理工艺的, 也是家父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完成的。我老爸说他和马恒昌很熟悉, 另外还有一个劳模, 因为向组织伸手要待遇的次数太多, 就只树立马恒昌一位了。转载者
全国机床行业的18罗汉—一厂和二厂。一厂和二厂像一对孪生兄弟,隔永安大街比肩而立。一厂和二厂都是1950年10月从沈阳迁来的。一厂的前身是沈阳东北机器一厂。有许多文章说一厂是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之一,其实156个项目齐齐哈尔就摊上3个,即一重、北钢和热电厂,没有一厂。一厂位于安顺路。一厂从沈阳迁来前这里还没有路,安顺路是在1953年形成的。一厂的职工来齐齐哈尔前,就听说了北大荒的荒凉和寒冷,在沈阳时就准备好了狗皮帽子、羊皮大衣和大头鞋。来到齐齐哈尔后感到果然名不虚传。白天在冰天雪地里人拉肩扛搬运机器,晚上要带狗皮帽子穿羊皮大衣睡觉,一间屋住30多人,但职工没有叫苦叫累的。硬是在荒原上建立起国家重型车床生产基地。建厂以来,一厂累计生产各类机床4万多台套。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产品荣获国,部,省优质产品奖,140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技术创新为企业增强了实力,在机床行业十八罗汉排名第三。二厂的前身是从沈阳东北机器五厂,也就是现在的沈阳中捷友谊厂。1950年10月沈阳东北机器五厂部分北迁齐齐哈尔。10月的沈阳,还是郁郁葱葱,而北国边疆齐齐哈尔,却是冰天雪地。北迁勇士们克服了物资匮乏、居住条件差等诸多困难,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人拉肩扛,正所谓“严寒何所惧、热血化冰霜”,从而仅仅用了79天时间,顺利完成北迁建厂任务,先后有15批925人,370台设备迁至齐齐哈尔,利用麻袋厂和蛋粉厂的厂房改扩建成了后来的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1951年1月正式开工生产,当年就生产铣床和镗床57台。工厂还完成军工急需弹头机、火帽机、装药机等多种机械设备生产任务。当时朝鲜前线急需汽车防滑链子,据当时厂技术科长,后来担任齐齐哈尔市副市长娄运回忆,由于这种链子以前厂里没有生产过,娄运和工人一起设计了模具,进行了切断、围圈、点焊和扭环试验,一道道工序都试验成功了。他们在厂院里搭起了工棚,安装了压力机电焊机,昼夜灯火通明,连续夜战,提前完成了上级下达的防滑链生产任务。1951年1月17日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书,得到全国18000个生产班组的响应。马恒昌小组后来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红旗。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二厂按照苏联图纸制造了第一台具有当时国内先进水平的X62W万能铣床,拉开了大批生产机床的序幕,实现了由仿制到研制,由单一品种生产到多品种生产,由普通机床到数控机床的跨越,科研开发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不断提高,为我国机械工业起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运动的深入开展。
而这个齐齐哈尔钢厂, 从太原也调去了一些任, 文革中九大那位王“八蛋”(王白旦)中央委员, 就是那时从太原钢厂调去齐钢的。-转载者
1956年,是建厂任务最繁重的一年。在这一年里,5个主体生产车间,除了冷拔热处理外,大量的设备进入安装高潮,有4000多台套,5万多吨重。在紧张施工的同时,北满钢厂为了完成建设和生产准备双重任务,先后派出503人到国内各钢厂去学习,并派出36名业务骨干去苏联深造。早在1953年,冶金部从中央、省、市抽调了140多名县级以上干部,800多名一般干部和600多名大学生来充实工厂管理队伍,并从沈阳、上海、山东等地为钢厂输送了1200多名特殊工种的工人。一个当时在国内最大的特殊钢厂雏形正在形成。富拉尔基这个本来仅有5千人口的小城镇,一下发展到将近5万人口的城镇。一重开工后达到了8万人口,顿时使小镇热闹起来。甲、乙双方的指挥部,昼夜紧张地工作着,领导们通宵达旦地讨论、拟定着一个又一个生产建设方案。施工进度,生产准备,各项工作指标直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