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场史馆

(2020-08-20 15:46:46) 下一个

查百度得

1951年1月在黄泛区复兴局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黄泛区农场。拥有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总人口3.02万人,职工15000人,场属总资产5.4亿元,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农作物良种繁育、推广基地,果蔬生产、加工、贮藏基地,生猪养殖、出口基地,拥有河南省最大的过磷酸钙生产厂及船舶和化机缸套生产厂。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豫东重镇开封后,大举西进,威逼郑州、武昌。国民政府以阻止日军为借口,以水代兵,悍然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滔滔黄水一泻千里,广阔平原沦为泽国。豫、皖、苏三省44个县89.3万人丧命黄泉,1200万人流离失所。到1946年黄河封堤,黄水整整泛滥了8年。8年间,豫东大地饥荒连年、饿殍遍野,人为地造成了54000平方公里荒沙弥漫的“黄泛区”。“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就是劫难后黄泛区的真实写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黄泛区的复兴工作。1950年2月,中央成立了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同年3月21日,在河南省省会开封设办事机构——黄泛区复兴局,省主席吴芝圃兼任局长,赵一鸣、路岩岭任副局长。并由国家拨出专款,开始了大规模的向自然开战,建设家园,造福子孙的复兴运动。
在短短的一年中,复兴工作大见成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许。周恩来总理在听取复兴局汇报工作后指示:结束复兴工作,地可以按户分给农民。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以建个大农场嘛!于是在中央和河南省政府的关怀下,经过短期筹备,1951年1月在黄泛区复兴局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黄泛区农场。
在黄泛区这片沸腾的热土上,一批批优秀的农垦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创造、巩固了新生的国有机械化农场,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农垦精神,铸造出黄泛区的辉煌。如今,经过60多年的发展,黄泛区农场已成为一个拥有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总人口3.02万人,职工15000人,下辖20个农工商企业、6个股份制企业、4个场管行政村、22个行政事业单位、1个正团级武装部、1000多家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13个周口市、西华县驻场单位的省属大型国有农垦企业。场属总资产5.4亿元,年产销售额10.5亿元,年创利税5000万元以上。农场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农作物良种繁育、推广基地,果蔬生产、加工、贮藏基地,生猪养殖、出口基地,拥有全省最大的过磷酸钙生产厂及船舶和化机缸套生产厂。
近60年来,黄泛区农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1965年被农垦部命名为全国八大样板农场之一,1979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199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百家良种企业”,199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种业五十强”,2004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2007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履带式拖拉机卡通模型, 在洛阳拖拉机厂的东方红之前, 作用履带式拖拉机是斯大林-80.

而轮式拖拉机, 农场是靠很大一批老美的所谓“小福特”型, 我在那儿的时候, 记有中国的丰收-35, 好像还有东欧哪个国家的热特牌。

原场部办公“楼”,各个科室或党委哪个部, 就在这些房间里, 农场是比局级单位, 但无“处级”机构, 所以这些科长们往往比其他地方的科长级别高些, 大约都是16级+/-半级。 我当然没资格坐里面, 可来来往往办事跑了不少。

 

 

场部有几台北京吉普一台老的美军吉普, 各二级单位理论上是不能有这类“小型”车辆的, 但也有例外, 八分场有一辆美军吉普, 已经无法上牌照了, 书记呢只能开着在农村小路上跑来场部, 不敢上正式公路呀。

农场有个大约四十来台大车的汽车队, 还有两辆票车, 一辆上下午各跑一次漯河(46公里), 多少钱我忘了, 比交运局的便宜大概五分钱, 但更方便, 不过很多人或为省钱或为方便, 喜欢跑公路口等, 看看车队或哪个单位的车去漯河, 乘坐一下免费车, 我也常坐, 另一辆票车是跑郑州的, 早上去下午回来, 比交运局的好多了, 直达。

这唯一的上海牌轿车, 则是书记和场长的专用交通工具了。

 

这玩意得说道说道, 小麦收到了场上, 还得“扬场”, 河南人有带潜台词的话“有风没风只管扬”, 可没风扬不干净啊, 这就是扬场时没风也可以扬的大风扇。

“长鞭哎一那个甩哎啪啪地响”, 有了汽车, 每个单位还是有马车, 近途少量, 用汽车不值当, 马车十分管用。

建场初期的机耕队, 住的就是这种窝棚, 听老人说, 工资是以小米计量, 1975年一个党员师傅在出差时在旅店聊天给我说“1952年我拿多少斤小米, 折算成现在我拿的多少钱工资, 算一算, 日他姐, 差不多”!

 

这就是建场的第一号文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