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回国期间, 去了巩义, 虽然多年前去过一次, 那是出差到煤矿, 这个石窟寺, 也是这回到了巩义才知道的。
石窟寺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区东北的河洛镇寺湾村,坐落在黄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岭之下的大力山。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说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唐玄奘出家之地。(摘自百科)
黄河与洛河交汇于此, 清浊交汇,中华文化里的河洛河洛, 就是这个地方,乃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龙兴之地啊!
魏晋传入的佛教的第一个地方, 在离此不远的洛阳生根,这儿就是最初开花的地方了。
这座石窟寺,背山面水,默默无闻地眺望着中原大地, 守候着中华文化的摇篮,一千多年过去了, 历经多少朝代,这儿的山这儿的水,特别能体现出那种历史的沧桑。
开凿于北魏的石窟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一个,小佛龛255个,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个,碑刻题记200余块。
这些年的开发, 没有给这座古朴的寺庙留下太多的商业气息。
像这种被破坏过的“石雕”,看官们诉说着不幸的遭遇。
反倒是在古代, 这座寺院还真有“商业头脑”, 有钱的香客, 可以在捐一笔钱后, 在已有佛像的墙上, 找一块小小的“空白处”,请石匠再雕一座小佛, 并刻上一些字句,底下那些颜色较甚的地方就是文字部分。
神龛与神龛之间,不协调地“崁入”一些字和佛像,一千多年后,反倒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象。
土黄色的石山,使人看后更容易产生忧伤。
这座佛的面部, 被毁成有点凶的样子, 而旁边捧着什么东西的“侍从”,衣服前摆的皱褶是那么的复杂,底下那排小座佛, 像不像小学生排排坐的模样?
这儿的侍从有四个, 好像还有男有女, 坐着的小学生, 多了一倍。
这仨神龛是一样的。
八个没座位的似乎文武齐全, 雕工十分精致。
大人物面部被毁,从小人物的个个嘻嘻哈哈的样子来推定, 大人物一定是笑容可鞠的。
这座佛像的关键是衣服之前摆,一折一折那么清晰地铺摆在莲花座上。而几个壮胖的力士, 用自己的力量,托举着佛像。
右手下垂而左手施礼。
对应的则是右手施礼左手下垂, 这类细节, 在石窟寺常见。
上下两幅《帝后礼佛图》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石刻图雕,栩栩如生,是皇上皇后出游呢还是视察(调研)。
见缝插针的个人佛像和自家箴言。
这才是真正的面带笑容俯视世间,十分关怀广大信徒香客。
有机会一定得去看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