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ZT. “老财贸”话上海市场春节供应:想想当年“供得上”,夸夸如今“供得好

(2017-09-24 15:05:16) 下一个



农历新年,绝大多数中国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欢喜而忙碌的状态,这就叫“忙年”。
所谓“忙年”,其实是在“忙吃”。在相当长一段岁月里,小心翼翼揣着只有过年才下发的节日专用票证,一早起来去菜市场排队购买平日里难得见到的冰冻带鱼、冰冻黄鱼或者是黑木耳、金针菜,是一家老小齐上阵的“年底冲刺”。
春节市场供应,同样是对政府部门和商业系统的“大考”。计划经济体制下,层层下达指令,分解任务,全力从全国各地组织调运货源、安排市场供应。最近的朋友圈里,“疯传”着标题分别为“1982年春节定量商品供应目录”“虞山镇七九年春节物资供应安排表”的两份泛黄的影印件,它们打开了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们的记忆闸门,更成为上海一些“老财贸”们年前热议的话题。
江苏某市的“1982年春节定量商品供应目录”影印件在最近的朋友圈里“疯传”,引发热议
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出现过200多种各类票证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指着这份“1982年春节定量商品供应目录”,根据里面对一些食品的特殊称呼,如“卜页”“茶干”等词,他判断是在常州、无锡、苏州一带。也就是说,这个通知所提供的年货,是在上千年来中国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
“看完这份通知,第一感觉,当时的票证真是花样繁多,且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差别地进行供给:专门的票证大的分类有卷烟、曲酒、食糖、脆饼、麻糖、麻货、粉丝、油炸肉皮、皮蛋、鲜蛋、糖货、茨菇、猪副产品、黄豆制品、石碱、水产品;大的门类中,又分甲级、乙级,一号专用券、二号专用券……二十六号专用券、一号机动券……三十号机动券;城区和郊区居民也有较大差别,如曲酒(洋河、双沟),城区每户1斤,郊区每户半斤。对酒量大的人来说,这点酒一人一顿都能喝完。看到现在到处是酒类促销广告,真是有隔世之叹。”
齐晓斋说,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商品短缺、计划供应的情况事实上差不多。上海当时各种票证起码有100多种,到过年,还会下发节日专用票证。记者查阅“上海档案馆”的官方网站时发现,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共出现过200多种各类票证(是否幸福的象征? 大家心中有数)。
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票证——摘自《上海计划供应票证鉴赏》(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1980年,齐晓斋进入上海商业一局工作,1981年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他告诉记者,“分户”后,意味着小家庭得自己领取和保管烟票、布票、棉花票、纺织品专用券、购粮证、粮票、副食品购买券、豆制品票、油票……等各种票证了。“那时候,票证有大户、小户的区别,4口人以下算小户,5口人以上是大户,定量大约要差30%;我还记得那时外地同志来上海,若要呆上一段时间,得办理临时户口,随身带的全国粮票可到粮管所调换等量的上海粮票,再加半斤油票;购粮证和粮票是比性命还重要的东西,买一份豆浆除4分钱,还得给半两粮票。”
有票证,只是说明你有“粮油关系”,是吃商品粮的“城里人”。要把票证上的“鸡鸭鱼肉蛋”变为实实在在的“腹中物”,排队是最关键的一环。“与平时排队也买不到啥好东西的情况相比,春节市场供应较平时丰富,上海又会根据不同的采购情况,增加供应绿豆、赤豆、糯米、年糕、金针菜、黑木耳等平日少见的东西。但要买得到,必须得起早,甚至半夜二三点钟就呆在那儿。花鲢、青鱼这种 花色鱼 ,去晚了就只有细细的带鱼,说不定还是咸的。”
排队辛苦,对于如今已经“奔五十”的市商务委商贸处胡清颀来说,仍记忆犹新,“我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春节前天蒙蒙亮在菜市场排队,差不多轮到时,爸爸或妈妈却迟迟不来,我一边央求叔叔阿姨让我后退几名(保留名额),一边急得大哭。”胡清颀其实不知道,对于爸爸、妈妈来说,那时候要忍受的焦虑要远远超过他:在没有手机、微信的情况下,如果有两三个孩子一起上阵,父母必须得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排队动向。更令父母担忧的是,眼巴巴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差不多轮到时,不料营业员解下围裙大声说:“后面不要排了,么事(商品)卖光了!”
用上海的“三大件”去兄弟省市“交换”主副食品
齐晓斋那时候还是“小字辈”,但在“商业一局”工作的他,知道相关同志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上海的“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与兄弟省市交换“鸡鸭鱼肉蛋”。可以想见,保障春节供给该是一件“难度系数”多高的事情啊。
记者检索本报的资料系统,查阅1982年的《解放日报》,在输入“春节供应”词条后“跳”出来的几篇报道,也真实地记录下了当年有关部门是如何“保障春节供应”的。1982年1月31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经济形势一年胜似一年上海春节供应丰盛群众满意》写道:“今年,有关部门对春节供应的安排,不仅在数量上有增加,在品种质量上也力求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去年春节市区供应家禽二百三十多万只,而今年春节仅计划安排的就有二百六十多万只,加上各区菜场自行组织的在内,供应数量比较充沛。往年鸭和鹅供不应求,今年鸭、鹅的比重有较大的增加,可让群众任意挑选。以往春节比较稀缺的花色菜如荠菜、塔菜、菠菜等,今年也普遍可以买到。一些活水鱼敞开供应,直到除夕晚上,货源仍很充足……供销社对平时紧缺的茴香投放了一百五十担,高脚酱油碟投放了二十一万只,消费者购买踊跃。”
《解放日报》1982年1月31日头版头条报道了当时的春节市场供应情况。
同年1月20日,本报还刊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询问“目前市场上供应的猪肉为什么大都是肥膘壮肉?”市食品公司通过本报解答道:“为了确保供应,在商业部门统一安排下,市食品公司不断扩大外省调拨地区,连历史上不调或少调拨来沪的山东、四川、山西等省,也源源调拨猪肉支援本市。其中仅山东和徐淮、蚌埠等地区,春节前就调来四万六千多吨。今年本市春节供应的猪肉,基本上是北方调来的厚膘大猪。目前有些居民因见肥膘肉多,不愿购买。事实上,即使到临近节日,供应的猪肉仍然是北方来货。为此,我们除感谢兄弟省区大力支持外,希望居民谅解和支持,不要再观望等待,以免造成节前集中购买、过分拥挤的现象。”
而同一月份的一篇通讯员来稿则写道:“早在去年十一月,市蔬菜公司就对入冬蔬菜供应和春节供应情况作了分析。蔬菜联络员们不辞辛劳奔走在菜区田间。到去年底,市郊在地晚秋青菜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五千亩,卷心菜也增加近三千亩。为了做好大白菜的购、销、调、存,蔬菜公司第一经营部的干部和职工早就来到产地,从大白菜下种抓起,环环扣紧。到目前为止,他们先后贮藏了八万多担大白菜。为了使居民在节日中能吃到花色蔬菜,蔬菜公司第二经营部有四十多名采购员辗转南北,调入了春节供应的山东大葱、福建洋葱、湖南和江西冬笋、广东辣椒和番茄等。第三经营部组织到的苏北宝应慈菇、常熟水芹菜、支塘青菜、徐州韭黄等,都是上海市民喜欢的花色品种。”
因为是短缺经济,物资供应紧张,所以当时老百姓反映最大的“不正之风”就是“开后门”。本报这篇头版头条又写道:“在节日供应中,市区有关部门都把制止商品供应的不正之风,恢复发扬社会主义商业道德风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水产局今年取消了本系统职工及家属结婚可以照顾多买鱼的陋规。市烟糖公司从全国各地组织了一批全国名酒和地方名酒,其中茅台一万瓶、竹叶青、汾酒二万二千瓶。由于去年春节全国名酒未供应,今年供应数量又不多,为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决做到“不批条子,不开后门,不留库存,不搞协作”,各种名酒全部上柜,保证了正常供应。”
直到1993年4月1日,各种票证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50分会不会失落呀?)
陈宇先也是一名“老财贸”,1980年起就来到了华联商厦(现永安百货)业务科,后来又先后来到市计委贸易计划处、市财贸办、市商委、市经信委,退休之前在市商务委商贸处工作,目前负责筹划“上海商业志”的编撰。他介绍说,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市政府针对粮、油、肉、蛋、鱼、盐、烟、糖、酒、火柴、肥皂、洗衣粉、电视机、缝纫机、洗衣机、冰箱、自行车、手表、面布、毛巾、汗衫、被单、煤球、煤饼等商品市场供应短缺的情况,先后实行过或长或短的凭票、凭证供应。“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甚至一度出现过抢购卫生纸的风波,市财贸办为此专门召开主任专题会议,讨论卫生纸要不要凭票供应。”直到1993年4月1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全国范围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伴随城镇居民39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才终于退出了我国票证历史舞台,转而进入了收藏者的藏册。
“我记得大约在1984年、1985年,布票在各种票证中较早地被取消了。先是允许外地的布票可以在上海使用,后来上级让我们开展调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可以取消 。之后,肥皂票、糖票、油票等也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一放开,商场的销售额反而下来了。因为计划经济时代,为了不 浪费 票证,市民总是按计划买足,大不了用不完囤在家里。”齐晓斋说道。
张广生先后在上海商业批发一级站、二级站、市公司、市百一店等单位工作。1985年任上海市第一商业局副局长,1986年任市政府财贸办副主任,1993年任市政府财贸办主任,1995年—2000年任市商委主任。陈宇先为了筹备“上海商业志”,2015年专门走访过他,并留下了口述实录。
“上海告别短缺经济,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1993年各种票证退出历史舞台为一大标志的。此前的1992年1月28日,食糖、鲜蛋取消了凭票供应,4月1日,婴儿奶糕取消凭卡定量供应,6月1日,猪肉取消凭票供应。”张广生说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以后,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上海作为全国的龙头,上海商业大胆试、大胆闯。我们当时的指导思想是,第一,坚定不移地推动上海商业市场化转型,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留下的痕迹,实现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接轨,向现代化跨进。第二,上海商业要成为拉动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挥龙头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包括创造就业。1991年以后的十年,简单说,我们就做了一件事——发展连锁商业。它实现了流通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跨越。正如麦肯锡咨询公司所总结的,上海用了1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年的路,完成了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型……”
和各种票证一起,层层指令和计划经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上海商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接近70%,已经成为拉动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取消票证以后的每一个春节,全市春节保障供应工作会议依旧召开,但“保障”的内容已经由“供得上”变成“供得好”,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一号民生”。“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连续多年被列为市府实事项目,支持新建、改建30家示范性标准化菜市场今年又再次列入市府实事项目。”也是一名“老财贸”的市商务委市场运行处处长李子顺说道,“如今,我们依然肩负着 保供应 的使命,但今天的文章是做在鼓励批发市场建批零联盟、产地直供,鼓励标准化菜市场从传统市场经营模式向自营、连锁经营、基地直采、集中配送、价格可控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型,全过程实现可追溯,集约化、信息化、包装化和冷链化上头,做在鼓励菜篮子流通领域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上头,从而让老百姓更实惠、更放心、更便利。”
上海菜全国来,全球来,今天,上海人的春节菜篮子里,不仅是传统的鸡鸭鱼肉蛋,更有澳洲牛排、智利车厘子、加拿大龙虾、挪威三文鱼、新西兰猕猴桃……上海人过春节,不仅“忙吃”,更在忙旅游、忙休闲、忙看戏看电影听音乐会……而只有当媒体报道“半数市民春节消费选择网购”“随吃随买——不囤货成为新年俗”“年夜饭一桌难求”之际,一些老上海才会蓦然意识到,那些“茴香投放了一百五十担,高脚酱油碟列入供应计划”成为头条新闻的日子,已经离我们如此遥远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