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那时电线木头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自己写的换房条子(那时不叫小广告, 也不是牛皮癣), 为上班近点而换房, 为邻居关系太糟而换房, 急得走投无路换房的话大致就会吃点亏, 所以有时会写上“大换小”, 其实这时的大小最多不会相差2-3个平方米, 现在的房子这点面积可以忽略不计, 但那时两三个平方相当于一个“人均面积”啦。说到因邻里关系不好而换房的最“出彩”宣言是“阿拉是拿侬一点办法还没有, 我怕你们, 扯哪我吃点亏, 去调一家江北人来, 看侬还有啥本事!!!” 对不起, 不是我又偏见, 这是真实故事。--转载者
在我的印象中,调房子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当时就有一句戏言:“调房子比找对象难”。的确,找对象是一对一你情我愿的事情,而调房子是一家子对一家子的问题,只要家庭成员中有一人投反对票,那便全盘否定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大概算得上是全国住房最困难的城市了,平均3平方米/人以下的蜗居家庭比比皆是。 那时候上海人常常被外省人嘲笑精于算计,原因之一可能缘于在如此逼仄的环境里照样可以“螺蛳壳里做道场”,为自家创造一个舒适妥帖的小小空间吧。
那时还没商品房的概念,但改善居住条件又是许多人家的“刚性需求”,怎么办呢?于是,调房子便成了上海人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个市场相当闹猛,绝不亚于今天火爆的房屋交易。
我家当时也是这支调房子大军中的一员,只是几十年的调房心愿,漫长的看房历程,最终连一次房子也没换成。不过,房子没调成功,收获还是有的,我妈的一些老友都是在调房子的过程中相识的,而他们的后代有不少也成了我的朋友,至今仍有往来。
在说调房子的经历前,先来介绍一下我家的格局:我家住在愚园路909弄,那条弄堂临近江苏路。听父母说,他们是用几条“小黄鱼”(黄金)向二房东“顶进”底楼一层楼面的。父母原本住在江苏路安定坊前楼的一间房里,后来我出生了,父母觉得空间小了,这才搬来了909弄。
几年前我得知安定坊5号就是作家、翻译家傅雷的旧居,不知我家那时住的是几号?跟傅雷是不是贴隔壁的邻居?我问过至今健在的老妈,可惜她也吃不准了。
909弄是新里结构,三层楼高。当年,二房东一家住在二三楼,我们住一楼两间房。老早没有建筑面积这一说,每间房都是实打实地计算,我们的前间有21点几平方米,后间18点多平方米,一共差不多40个平方米。再加房前有个小花园,后面有个小天井,在当时的居住条件下,我们一家三口人住得算是宽敞的。
有人会问既然住得如此舒适,调啥房子啦?是呀,我们和二房东相安无事地住了十几年,没承想就在某一天的下午,二楼的木楼梯“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接着就是二房东直着嗓门跟对方大声地理论了好几分钟。我妈拖住我不许探头张望,当时还以为他家又被抄了,可等到烧晚饭时,我看到了奇怪的现象:一直紧闭的大门敞开着,门外有许多看热闹的邻居,一楼的走廊里堆满了旧家具和包袱,还有好几个陌生人上上下下地搬东西……
邻居告诉我二楼前间被人抢了,“啧啧,这是块‘肉’啊。”她的话语里满是惋惜。看来,抢房子的早就看准这块“肉”了,而且还看准了二房东没有抵抗力。没料到前间刚被抢去几天,二楼后间又被一家人抢去了,现在的二楼一下子多出了11个大人小孩,原来我们两家合用的卫生间顿时变得臭哄哄的,而一楼合用的厨房也被塞进了煤球炉。居住格局被完全破坏了,我父母于是萌发了换个环境的想法。
说是调房子,可怎么个调法?对父母来说是个新生事物,而对他们“启蒙”的是父亲的一位远房亲戚。那位我要叫他什么哥的人有一句“经典名言”——“你要是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房子肯定调得成”。
1970年代初,这位哥婚后便挤进女方在彭浦新村一套30平方米不到的二室户里。用了“挤”这个字,那就真是挤了。那二居室里住着女方的父母和外婆以及还没成家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如今再挤进一个夫婿,还要辟出几个平方米给他们做新房,各种矛盾便滋生出来了。
他第一次换房子就遇到了好机会,对方住在淮海西路一套公寓里的5楼,33平方米的一间朝南房间,开门就是个百把平方米的公用大晒台。远亲对父亲说,从看了房子第一眼后他心中就有蓝图了:朝南的层高3.5米以上,搭个大阁楼等于上下二层,可以解决居住的大问题了。而那个大晒台虽然是公用的,只要先下手为强占领它几十平方米,搭建几间房,从奴隶到将军,矛盾顿时化解。
双方看过房子后,远亲觉察出对方的犹豫。不用说,从徐汇区上只角搬到闸北区下只角毕竟心理上是有落差的,而且人家的房子多少挺刮,和新村工房的低矮相比,真正是从小姐到丫环了。但远亲抓住了对方的软肋,那就是他离异后又觅到对象要结婚,然而前妻和孩子们与他同住在一套公寓的另外两间,抬头不见低头见,他需要摆脱老环境。远亲“晓之以理”的结果,便是他们同时去了房管所开了调配单,然后完成了交换。
远亲的第二次换房更有成就感。搬去淮海西路后他在晒台上搭了一南一北两间卧室,厨房卫生一应俱全。可毕竟在晒台上建房,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又冷得要死。优势是厨房和卫生间独用,地段又好。
这一次他是三家连环调成的。远亲先找到了陕西路的对象:三楼34平方米的朝南正房间,全是落地窗,外加7平方米的亭子间,钢窗蜡地非常有气派,虽然卫生间与隔壁人家合用,可那家人不大回来。他中意陕西路,但人家不要他的房子。远亲不气馁,在他得知了陕西路的要求后,他便去交易市场找下家,在蹲点了好几个星期后,终于找到了在人民路有三间一套工房的人家,而人民路也喜欢远亲淮海西路的公寓房。就这样,人民路搬到远亲家,远亲搬去陕西路,而陕西路的到人民路,皆大欢喜。
远亲告诉父亲,要想住得好,无非是牺牲面积换独用,或者牺牲独用换面积,再不然牺牲地段换大房。他分析我家的条件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在地段好,卖相好,还有加分的地方:公用面积大,楼层高,可搭建阁楼。最大的劣势是煤卫合用。所以像我们家是需要牺牲面积换独用的。
远亲走后,我父母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决定将后天井的小卫生间和后房间打通,变成独用的大卫生,也避免了和二楼合用变了味的卫生间;二是有空就去复兴中路跳水池对面的黑石公寓,那边有个自发的换房市场,有需求的都会去那里寻找机会。我的远亲房子越换越好就是在那里“蹲点站岗”的结果。
那段时间,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三口便行动了。我妈在煤气灶上捣浆糊,我在32K大小的纸上用“蓝印纸”覆盖着抄写自家房屋的情况以及换房的要求,然后坐在我爸自行车后座上,跟他一起乘着夜色在电线杆上张贴换房广告,顺便也看别人早先贴上去的招贴,有合适的房源赶紧抄下联系方式……
不过,贴广告的方式很短命,过一二天再去看,原来的广告要么被覆盖住了,要么被撕走了。于是新一轮的捣浆糊、抄写、张贴再重新来一遍……相比之下,周日的黑石公寓大门口真的很热闹,挤满了黑压压的急于换房的人群。至今回想起来,这情景有点像人民公园“相亲角”。大家面对面地谈条件的确要比在电线杆上贴广告来得直接。谈得拢的当场就去对方家看房子了。
在我的印象中,调房子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当时就有一句戏言:“调房子比找对象难。”的确,找对象是一对一你情我愿的事情,而调房子是一家子对一家子的问题,只要家庭成员中有一人投反对票,那便全盘否定了。
我家曾和中山公园附近的一家人谈妥了换房子的事,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家的二儿子死活不同意,使得两家人共同的努力打了水漂。后来才知原因,他家有只两三平方米左右的大壁橱给二儿子搭了铺单独睡觉,要是搬到我家他就没这个特权了,他自然不同意。
调房中我家还碰到过万分沮丧的事,我们和兴国路的一家子兴冲冲地去房管所办理手续,工作人员说这块地段属于特级地区,不是随便谁想进就能进的。当时我父亲属于被审查对象,哪能让他混进“特区”呢?
调房子尽管没调成,但回忆起当年调房子的故事仍然回味无穷。上海人为解决居住困难在换房中的智慧绝对令人佩服,“三调”、“四调”不稀奇,我甚至于听说有位老兄当年无房结婚,硬是靠着“七调”才有了间婚房。光是七户人家来来回回看房这个“工程”就有多么纷繁复杂了,这么活络的头脑使我联想起水中游刃有余的鱼儿。
调房,是当年草根阶层自行摸索出的资源整合的好办法,充分显示出本埠的民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