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50-60年代江南新村的住房条件

(2016-03-19 04:40:01) 下一个

以前也说过江南新村, 出身于下只角的斜土街道, 实实在在的“浜南”货色, 被市区的人看不大起一点不奇怪,下回再说, 这儿说点江南新村的一般住房。

1949年陈毅进了上海, 一直是把住房问题放在心上的, 52年上海建早了一批最早的工人新村, 两万户, 我家附近的日晖一村便是其中之一,那时朝鲜战争尚在进行, 能有钱来建就不错了, 所以条件不好, 厨厕都是很多人家合用, 当时那些兴高采烈的老工人老劳模在搬进去的时候就被告知, 这是临时性的,也就是十来年吧, 很快国家就会在建更好的宿舍给大家住, 谁也不会怀疑。

日晖新村的1号到50号, 是给了江南造船厂的老工人, 没有一个是工资100以下的, 五十年代的物价,日子应该很是不错的, 不过, 好日子不是太长, 为什么? 挡不住人多啊, 我的同学都是在刚出生不久就搬了进去, 但几乎家家都在继续生孩子,在这500家人里,找不出哪家不在搬进去后没在生几个孩子, 我的十来个同学里哪个都有几个出生于日晖一村的弟弟妹妹, 这么个生孩子法, 妈妈也难参加工作了, 所以年岁大点的妈妈就成了职业家庭妇女, 年轻点的, 好些是后来到街道工厂或里弄生产组的。

的的确确, 53年开始, 江南厂就开始筹建江南新村了, 明显的条件就比日晖一村好得多了。

江南新村的房型大致分三种, 最早的那种, 整整齐齐地排着,一个门洞住12家人, 没两家合用一个厨房一个厕所, 厕所可就是坐式抽水马桶了啊(日晖一村不是), 煤气则没有的。

这第一类是三层楼房, 每层左右各两家,一家单间大约18平方米, 一家是里外套间里小大约8-9平方外大可能16-7平方共计约24,分房时应该是五口之下一间五口之上套间, 但如同日晖一村一样, 58年前的高生养率,使得54年搬进去的人均4平方以上到66年时的3平方以下, 房子是不会长大的,小赤佬是可以一个一个生的, 生了之后还会长大的啊!到了上山下乡前,每家人都拥挤得很热闹很团结很亲切, 上下铺有之, 打地铺睡桌子底下有之, 青春期兄妹或姐弟睡衣被窝有之, 这一点最为伤心, 至今好像没见什么文章中说起过,要不是上山下乡撵出上海大批年轻人, 更不得了, 不过,邓小平的大返城许可, 城里的住房就更那个了。(不敢说实话, 怕)

第二类, 那位问船研所的住房是不是好些, 在这回答, 这第二类房型就是船研所宿舍的房型, 但不是船研所自己设计出来的,而是从江南造船厂拿来的图纸依葫芦画的瓢, 所以所里和厂的房子本身没差别。 但是, 船研所建房时, 多花了一点点钱, 真的只是一点点, 给每套房子装了个门, 造成的后果是有了隐私, 虽然这一套房并非是一家人住。

也是三层楼,但内部有两种房间设置, 一种是左三单间一厨一厕右四间(其中一套间)一厨一厕, 这左右各一套若是一家人住大门一关, 在上海就是万分惬意了, 可惜不多, 只有极少数56年的老高级工程师还得人口较多才有可能。另一种设置是每层分左中右, 因一幢房子三个门洞, 所以中间门洞是前面所说的第一种设置, 左右两门洞则就是这种了, 故而左右套正好相反。左面是一个套间里小约8-9平方外16平方一厨一厕肯定只能分给一家人, 有个大门一关变成了上海极为令人羡慕的“一门关死厨厕独用”,六口之家的工人或普通行政干部及技术员可以分到, 人口少的低级别(8或9级)工程师也如此。右套是两个单间南面的16北面的14, 加一起三十, 一门关死的话, 加独用的厨厕, “日子勿要太好噢!!!”能一家人住这么套的, 大约就是5-6口的7-8级工程师或科长级干部了, 工人则八级也不行。说完了左右得是中间了, 窍门较多的就是这套房, 里面有一16平方的单间还有一个里外共24-25的套间, 一家人独用整套的话,得是人口较多的处级干部或工程师,否则就是两家人合用了。

整个江南新村有十几栋这类房子, 不知为何, 就只有船研所的两栋采装有大门, 其余的哪怕是后来给了衡山路10号那个同属一个系统的704所得宿舍, 统统没有给装上大门, 也就是说, 即便你这一个套间独用了厨厕, 但整小套房间是没有门可关上的,夏天夫妻从房间进厨房半夜上厕所时需要穿上点衣服的。因为“OPEN”给了上下楼梯的人, 谁都看得见。

第三类是靠近大木桥路那十来栋红砖房, 也是三层楼, 里面到底咋设置记不很清了, 只记得每层8间房左右各一厨厕, 大多是一家人一间的, 技术工人较少。

至于那位问的船研所和江南厂的分房有无差异, 同类房子, 因江南厂那几栋基本没有干部包括技术干部, 所以很难类比, 至于江南厂的高级工程师和处级以上干部, 应该是住在别的地方, 可能那位和薛崇华住一起的网友知道了, 但肯定, 江南厂的最老高工叶老先生, 长期的总工王荣璸等是住在市里分配的房子里。

住房的窘迫感来自人口的增加, 50年代工人新村刚建立时, 除了那些已经40大几50来岁的, 还没那么多孩子, 加之孩子又小, 显不出房子的紧张, 加上大家都很相信政府说的“很快就会新建更多的宿舍”, 殊不知孩子生出来又长大了, 房子还没建, 那就继续挤呗。

日晖一村的老少爷们, 可真的等了近40年才盼到了拆迁啊, 因为52年搬进去时说的大约只需要十年, 一定让大伙搬进新家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