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4)
这就是我说为什么孙越崎解放前没反对修建三峡水电站,黄万里俺们不晓得了,现在不能因为对建三峡议论纷纷而给孙老添上一贯反对什么什么的,先祖父曾任中国最早的重庆长寿电厂总务主任,厂长叫吴震寰,国共两党通吃的元老吴玉章的独生子,因先祖父与吴老相识于民初,故介绍祖父去找吴震寰的,吴玉章46还是47年离开重庆回延安时,说可以介绍祖父及全家所有有工作能力的人去东北解放区,不过一个也没去。我老爸又通过这关系去找黄育贤,说是有机会老爸可去工作,没建自然就没去了。---转载者
自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后,孙中山更在1924年8月17日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民生主义》的演讲中明确提出应当在三峡地区建坝发电。为此,稍后的1932年,国防建设委员会组织了有电力、水利和测量工程师恽震、曹瑞芝、宋希尚、史笃培(美国人)、陈晋模五人组成的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于当年10月至12月在长江三峡段进行为期2个月的查勘,该队查勘后提出《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计划在西陵峡内黄陵庙和三斗坪处修建两座水电站。其中葛洲坝方案坝高12.8米,装机容量为32万千瓦;黄陵庙方案坝高12.8米,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总预算为1.665亿美元。这是中国专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进行的第一次勘测和设计工作。(注:现在的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大坝都是在这两个坝址上修建的)。1933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又商请军政部航空署及陆地测量总局测量三峡地区地形图,完成了从宜昌到重庆段测图。后由于中日战争被搁置。
1944年4月,时任国民政府战时生产局顾问的美国经济学家潘绥(G·R·Paschal,也译为柏斯克)提交了一份题为《利用美贷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法》的报告,提议由美国贷款9亿美元并提供设备,在三峡地区修建一座装机容量为1056万千瓦的水电站和一座年产量500万吨的化肥厂,工程完工后以向美国出口化肥的方法还贷。预计在15年后借款可以还清,之后电厂、氮素厂都归中国所有。潘绥的报告虽偏重于经济开发,但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不过它对于如何防洪和移民这样的重大问题没有提出具体措施。
潘绥的建议一经发表就引起中美朝野的重视。同年5月,时任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昌照邀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世界著名水坝专家、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JohnLucianSovage)博士前来中国考察长江,目的是要给战后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资源。萨凡奇来华后,首先勘察了都江堰、大渡河、长寿龙溪河等地。9月中旬,他在水利专家黄育贤陪同下,乘木船在宜昌上游由平善坝至石碑之间,对三峡两岸的山川地势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详细查勘,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回到四川长寿县后,他将所得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
《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详细论证了工程方案、工程造价、综合效益、中美技术合作等问题。共分16节,主要内容包括三峡工程、工程造价和建成后所得的收益。三峡工程主要包括水库、拦河坝、溢水堰、泄水道、引水道、厂房、尾水道和船闸。拦河坝坝址选在宜昌上游5-15公里的峡谷,主要是在南津关至石碑之间选定一个坝址,坝身为混凝土直线重力坝,坝高225米。水电站厂房设在长江两岸,各安装48台水轮发电机组,每台机组容量为11万千瓦,总装机量达1056万千瓦,估计年发电量为817亿度,全部工程造价大约为十亿美元,分五期建成。建成后,水库的总蓄水量为617亿立方米,可容纳270亿立方米的洪水,使宜昌下游地区无复洪水为患,并设有船闸,一万吨的轮船可来往上海和重庆之间,通行无阻,并可灌溉6400万亩良田。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日军占领宜昌,对宜昌上游三峡的地质考察不够彻底,萨凡奇所选定的五处坝址,后来经过实地钻探考察,发现这五处坝址不仅处在三峡河段的窄谷河段,而且还是石灰岩地貌,溶洞太多,很容易漏水。
1944年10月底,美国战时生产局局长纳尔逊访问重庆,国民政府托他将三峡工程初步报告带到美国交给罗斯福总统。美国白宫将此世界最大水利工程向新闻界透露,顿时震惊全球,三峡工程第一次在国际上引起巨大轰动。
1945年5月,中国政府原则上同意萨凡奇“初步报告”。7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邀集全国水利委员会,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和交通、农业、地质、科研等部门派员组成三峡水利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同时在四川长寿设立了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以黄育贤为处长,聘美国工程师柯登为总工程师,主持研究计划。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在宜昌设立三峡勘测处,派张昌龄为主任,负责坝区的测量钻探工作。
1946年3月,萨凡奇再次来华,在黄育贤处长的陪同下,对三峡进行了第二次考察。萨凡奇的这次来华,加快了三峡的勘测设计和调查的步伐。随后资源委员会先与马力森公司签订合约,由该公司负责三峡坝址的地质钻探任务,同时又与美国垦务局签订合约,合作设计三峡工程。5月,水电总处与经济研究所合作,对三峡库区进行经济调查,编制了《三峡库区经济调查报告》。10月,中央地质所三峡地址调查队,由侯德封、陈梦雄率领到三峡坝区进行野外调查,后编写了《宜昌三峡的地质》。认为第一号坝址地质有沙石层,二号坝址有孔隙,但是漏水情况还不是很严重,四、五号坝址石质较差,并且两岸峰顶高度不够,只有三号坝址情形尚好,但还需要进一步钻探。与此同时,刚刚在南京复刊的《中国青年》杂志也在第二期以《工业中国之序幕》为题,刊登由资委会全国水力发电总处提供的一组图片,介绍了三峡大坝建成后的情景。从这些图片的说明文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工程构想和设计水平。
其一:拦河坝正视,坝顶装鼓门形闸门九座,自动调节坝后水位,左下端道路通至左岸地下发电间,右上端为水闸,一轮船已过闸上驶,坝身设出水洞二排,可调节长江下游水位。
其二:民船通过船闸时,先进入大水柜排列成行,用巨型起重机吊起,移至闸门上游,即将大水柜放入水中,民船由水柜驶出。
其三:上游吊桥已开启,一巨轮已过闸上驶,巨型起重机停放船闸右上角。
其四:闸箱深奥,闸门矗立其中,上下游水位相差五百呎。
其五:船只经过船闸之另一方式,四部巨型起重机横跨闸箱,已将中山号巨轮吊起,移至闸门下游,即拟放下五百呎至下游水位。
就在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之际,1947年4月,事情突然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与时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的辞职有关。宋子文下台后,与宋子文关系密切的资源委员会主任钱昌照也提出辞呈,于1947年4月27日离开资源委员会。钱昌照一走,国民政府行政院于同年5月10日命令停止一切与三峡工程有关的设计工作,使为时三年之久的“三峡热”和所谓“萨凡奇旋风”便告结束。个中原委,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长的孙科曾对下属透露了内情:1945年春天,曾有几家美国大财团对在中国进行投资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曾明确表示愿意向战后中国的各项建设注入资金,并提供相关的器材、设备。其中,就包括拟议中的三峡水电站。但是,在萨凡奇的计划作出来以后,中美双方都感到工程太大了一些。加之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当时正打内战,财力支绌,且对可以消容如此多的电力市场持怀疑态度,导致对如期还债缺乏信心。更何况美国人担心当时的中国时局不稳,一旦中国政局发生变故,则有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最后,当此计划送交美国国务院一个专门负责对外投资的委员会进行审核时,遭到否决。但美国这样的考虑不便直接告诉中国政府,遂通过外交渠道告知宋子文,美国暂且无意投资此项目。最终导致三峡水电站计划胎死腹中。而当初曾雄心勃勃准备在三峡大干一场的萨凡奇最终也只不过在宜昌上游拦河坝坝址盖了几所房子,然后奉召回国。两年多的调查资料和国内外的设计图纸,成吨成堆只好存放在武昌的一座新建的小屋里面,后交存南京资源委员会水电总处。(注:1949年后,这些资料都移交“长办”保存。)而派到美国实习两年多的50名工程技术人员,回国后都被迫改行。
民国时期中美合作开发三峡的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进行的研究调查,对建国后进行的三峡论证和建设有着重要的资料参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