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俺没事也来臭臭阿拉上海,这个倒真的是江浙人尤其上海蛮严重格,不知北京那些胡同里的天桥把式是不是也是掰的云山雾罩,实际上请客也不想会钞,其实也别怪那时的人,钱又不多东西还要票,房子又挤,厨房还是合用,真的很作难--转载者
“做人客”,不管是礼节性拜访,还是有求于人,选择合适的时间很要紧。老底子也确实很有一些讲究的呢。
首先是避开“饭点”。
老早吃人家屋里一顿饭是“大兴(jing)轰(gong)”的事体。
都在温饱线上下挣扎,地主家也没多少余粮。
但越是这样,表面上越是要客气。
40岁以上的人应该还有记忆,老早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标配”用语,不是“你好”,也不是“哈罗”,更不是“蟹钳美买几对”,而是“饭吃过了么?”在北方,就是“吃了吗?”
所谓“标配”,就是不管时间场合对象,一以贯之。
因此也闹过不少笑话。
比如,刚上班进车间或写字楼,两人不幸在厕所里邂逅了。
因为是当天的第一次碰头,所以必须打招呼。
我多次看到两个男人一面拔枪把势,一面互问:“饭吃过了伐?”
还有,中午在食堂门口碰头,一个吃完了往外走,一个还没吃往里进,你我都知道谁吃谁没吃,也还是要照本宣科,“饭吃过了伐?”
各位不可不知,“标配”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
“饭吃过了吗”的标准答案必须是:“吃过了吃过了。”
若答曰,“没吃过”,接下来的“标配链接”便必须是“要么到我家去吃一点?”
这第二回合的标准答案是“不用了不用了。”
若再傻乎乎地答曰“好的呀”,今朝就要出大事体了,比飞机掼下来或者地震还要结棍。
一般情况下,一个回合就该结束,那就是,不管是吃撑了还是饿坏了,都必须说“吃过了吃过了。”
所以,你让那个往食堂里进的家伙情何以堪?闭着眼睛说瞎话,说“吃过了吃过了”?
饭点不登门还不算,还须及早撤退,离饭点太近再走,就会有蹭饭的嫌疑了,在当年是很没面子的事体。
上午11点,下午4点,无论如何要起身告别。
即便如此识相,也还需要三推四托才有可能脱身。
无论如何,主人总会做个顺水人情:“吤晏了,吃仔饭去。”
然后,就开始了拉锯战,有只用言语的,也有兼用肢体的,拉拉扯扯,从房间里到大门口再到弄堂口。
人家一只脚已经踏上无轨电车了,背后还传来幽幽的邀请:
“蛮好吃仔饭去喏。”
所以,平常日子里,一般都是吃过晚饭再去登门造访。
虽然还是会被问“饭吃过了伐?”,毕竟一日三餐全已落肚,回答起来心中底气十足啊。
只有节假日,才会选择白天造访。
太早也是不恰当的。
早上,按老早的规矩讲,一份人家的第一件事应该是自家的事。
比如与老人同住的,做儿辈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请安。
接待客人,再怎么上规格,也只能是第二件事。
这叫“不抢风头”。
即便是大年初一,拜年也从来不是一份人家的第一件事。
开门炮还没打,给祖宗牌位还没上香,知书的老爷还没磨墨开笔,你就老清老早去敲门拜年,也不怎么合适吧。
午饭后也不可立即登门。
很多上了年岁的人有饭后小盹的习惯,你贸贸然冲进去,人家歪头斜脑甚至哈喇子横流的丑态就曝光了,多尴尬。
一定有人要问,又不能早进,又要避开中饭夜饭,晚上还要考虑人家要早点睡觉,岂不没几句话可说了?
话痨们怎么办呀?
“做人客”本来就是摆摆样子的,茶也反正无续杯,礼数到了就该走啊。
那些一开簧腔,就刹不住车的健谈型客人,当年会被人背后送上一个绰号,叫作“烂屁股”。意为一旦坐下,就起不来了。
家里大人会教导,“做人客”千万覅做“烂屁股”。
真要长谈,请移步茶馆店。
反过来,应邀赴宴的,又不可掐着饭点才进门。
要有提前量,以示自己不是“饿煞鬼投胎”,不是冲饭而来的,而是友情为重。
即便是至亲间拜年,也须适当早到。
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老是被催着出门,耳边就听到家母的“快点快点”。
那时人小不懂,被催烦了就会回嘴:“急啥啦,中饭早唻。”
接下来,不是“头塌”一记,就是“侬小鬼一门心思,独想触祭,叫侬去拜年的,又不是叫侬去吃饭的啰。”
有一次,年节里去姨妈家吃饭,表哥已经结婚,住开了,那天不巧到得晚了一点,姨妈当场就“现开销”:“你就是来吃饭的啰?”
一点面子也不给。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矩都是“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的产物。
家庭电话是个稀罕物。
也蛮好,大家揣摩心思,培养利他意识,善莫大焉。
另外,突然到来的客人,多半会成为平淡生活中的点缀乃至惊喜。
如今样样都预约,精准则精准矣,味道缺缺。
后弄堂好婆: 我小时候出去做客人,路远,我母亲会说:一到别人家里就上厕所,那是极其不礼貌的,你要么忍半个小时,要么先找个公共厕所解决。
以前家里有两个亲戚比较恼人:一个是专门在吃午饭前15分钟突然到达,要手忙脚乱添加饭菜招待他;另一个在外地,总是上午收到电报,下午就来人,饭菜被褥都来不及准备。我倒觉得还是预先约好比较妥当。问题是,你不能打电话自己请自己。
耕粮兄: 那个时候大家的生存环境都不好,不速之客,往往会搞得主人家一天世界。
东莱大楼:据说在中东有些地方因为很热很干糙很难排汗,所以见面互问“你出汗了没有”。没有考证过,听人说的。
小孩时很敏感,很傻的,大人说某人是“烂屁股”,我就一直想象那人烂屁股怎么别人都知道?
老爺叔:我問儂咯問題儂就是勿敢答我,以前用票證時,儂屋里肉票油票阿是比一般老百姓多點?還是每月 “機關事務局” 會送上門?
我真咯只是出於好奇,絕對么啥反動目的,你們打天下辛苦了,多吃多拿點民脂民膏也應該,當然後來越拿越多就勿大好了。
parisiica 老爺叔又瞎三話四了!
革命軍人是絕對勿會拿群衆一針一綫個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要牢記
言話講轉來,一針一綫有啥稀奇
解放軍覅忒拎得清哦,一進城就軍管,充公房產,金銀細軟……
再説了,革命為了啥,勿就是為了能到地主、資本家龍床上打滾,睡地主婆、姨太太,小姐嗎?
有了地主婆、姨太太,小姐,阿貴還能看得上勿識擡舉個吳媽?呸
捣浆糊 真的,那年月是绝对不去人家家里吃饭,别人也不来吃饭的。最多拜年也是下午,给客人吃一碗赤豆汤和一小碟炒年糕就算了。
老爺叔 某年寒冬臘月,木匠新婚燕爾,半夜三更肚皮痛,拎勒褲子一隻赤腳一隻拖鞋,向兩百米外的公共廁所急奔,途中略有滲漏,在馬路上留下少許痕跡。
還好半夜,若是日里,半路上巧遇女學生,還要停下來打個招呼,下面等勿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