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也说东北工业

(2014-09-29 13:33:46) 下一个

我的幼年时代, 有一年零八个月是在沈阳, 虽然我那是个狗屁不懂的小孩,但听了不少关于东北工业的故事, 家里也有不少成员在东北工作过, 父亲在机械工业部门(东北工业部机械局设计处)工作, 后来我也曾去出过差, 自己又在东北人成堆的钢铁企业吃过饭, 的确也算是知道了不少.
家父是从四川直接去的沈阳, 好歹他也算是解放前也在上海的工业界待过几年, 所以见到东北的工业规模还不至于张着嘴说不了话, 不过, 他说起东北的工业, 尤其是沈阳的重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 影响非比寻常.
老爸戏说他听来的笑话, 沈阳铁西的麻雀都是黑的, 环保人士别笑, 在60年代之前, 环保还不为大多数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所知, 所以那时就以哪儿的烟囱又多又冒烟(哪怕是黑的), 就是工业发达的表现.
父亲对那一年多沈阳的生活很是留念, 新中国刚成立, 朝鲜还打着仗, 但建设一刻也没停顿, 上上下下忙呼得很, 当局对工程技术人员特别的照顾, 工作上也是有职有权, 说话算得话, 苏联专家虽高傲, 但中国技术人员为工作和苏联专家吵了也就吵了, 当时还留用了相当多的日本技术人员, 政府对日本工程师也算相信也算照顾, 所以老爸说日本工程师一个二个也很卖力. 各级工业系统的干部, 大多都受过一定的教育, 老爸记得整个东北工业系统最好的一辆小轿车, 不是部长的, 更不是哪个局长书记的, 而给了机械局的总工程师,待遇可见一斑. 后来高岗出事了, 老爸说, 这高岗办事还真有一把刷子啊.
工资加得很快, 父亲一年半就加过三次, 住房也是一次搬得比一次好, 那时家里也有煤气,碍他说沈阳那时的煤气普及远比上海高, 也有卫生设备, 等51年底我们又回了上海, 妈妈说再次重新升起了煤秋炉拎起了马桶, 因为我们住的是东长治路的老石库门房子.
为什么我家还是回了上海呢? 老爸说, 沈阳的整体工业能力确实雄厚, 但若是个人技术水平, 还是上海的工人高, 尤其江南造船厂的工人, 那是全国任何地方的工人很难来比较的. 这是工作.
生活, 南方人嘛, 怎么也不像在北方过日子, 沈阳倒可以吃到大米, 但整个冬天的蔬菜品种实在太少, 因此, 逮到个机会, 有可能到上海的船舶工业管理局(当时重工业部下属的船舶局是在上海四川路桥头的资源大楼)的产品设计处(江西中路南京路九江路口的嘉陵大楼)任职, 觉得生活更能适应工作更能顺手, 前景应该更好(这点事后证实未必, 因为上海的定级十分的苛刻, 不象东北那么大方).
后来, 我们家是到了上海, 在国务院成立这个工业部那个工业部, 东北工业部的好些人都进了北京, 所以老爸原先在东北的同事也就遍布了全国,上山下乡我苦无出路时, 老爸还去联系过一些能够联想得上的老同事, 还不敢找太老的工程师(一怕已经不在世二怕还在牛棚里), 可是, 即便找了几个当时的年轻人, 个个回信说是现在自家还有孩子在农村呢, 我也就没戏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