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所谓老工人, 一般指的是那些七级以上, 年岁不是太轻虽然不一定是老头, 工作年限不短, 标出了七级, 就无需说是不是技术工种了吧, 上海是八类工资地区, 虽说不同工种的工资不同, 比如八级焊工可以拿到134块而木工不到130, 但大致上七级工的工资在上海在江南船厂这种部属机械系统, 不低于100元, 另外上海除了另全国人民笑话的半两粮票之外, 还有个半级工资级别, 所以上海的工人不是八级工资实际是十六级工资制, 那么广泛定义种的老工人, 也就是七级七级半八级这三类了.
本人成长于江南造船厂的职工宿舍--江南新村, 在这个村子里( "村"的概念不同与农村啊)的近两千户人中, 七级以上的大约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其余或是一般职员或是辅助工或者低于七级的工人, 他们的情况这儿不说, 差不多就有五六百老工人了吧, 之所以比较清楚是因为这类老工人的子女, 或多或少和我们的兄弟姐妹有同学关系, 谁的老爸是哪个车间的几级工, 差不多大家都知道, 谁的老妈是干嘛的差不多也都知道, 甚至极个别, 哪个老工人的老婆是小老婆哪个老工人的老婆解放前做过什么什么, 大家也都清楚, 文革中一些老工人(一定是年龄比较大的了), 被当成三开分子揪了出来, 或被当成工头开批斗会, 谁的老婆被里弄办了学习班, 是以什么罪名整进去的, 什么也瞒不住的, 有时我们也恍然大悟"难怪某某某的妈这么漂亮又会打扮, 原来是大新公司的玻璃杯啊", 不过老太婆被办学习班的很少很少, 因为大部分老太婆是家属, 不上班的, 倒是如果谁谁谁的妈上着班, 我们还蛮稀奇, 我们这一代都是多子女家庭, 四个五个六个乃至七个八个的都有, 谁家老妈有那本事, 又上班又能带大这么多孩子?
一不小心, 谁家老妈是上着班的, 大家一定会比较稀罕, 因为解放前女性能从事的工作不多, 工人的老婆, 就算再能抬杠, 也不会说为什么工人不能娶教师呢? 那时的女工大多在纺织厂烟厂等不多的行业里, 解放后妇女翻身使得女性也能从事的工作, 比如饭店理发等服务行业, 解放前是没有女性从事的, 女人去那些行业是很容易被误认为卖笑的, 而家庭工作如女佣保姆等, 一般都是直接从农村来时从事的, 或者寡妇等, 一旦嫁了人, 婆家是不会容忍媳妇到别人家帮人的, 这个"帮人"就是这个行业的专用词, 大家看过<一江春水向东流>, 应该记得白杨演的那个角色, 抗战后到上官云珠家当女佣还得婆母同意就是这个理.
一般无论纱厂或烟厂啥的, 女工很辛苦, 而且一定是三班倒, 所以结了婚, 只好退职不干了, 有的在孩子长大后又去上班的, 但我们的同学这一代人, 很多还有弟弟妹妹, 直到六十年代孩子才长大, 已经没有什么工作机会了, 只好去街道工厂甚至里弄加工组, 挣那二三十元一个月. 就是说, 谁家妈妈还在上班, 我们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知道的, 特别是极少数极少数, 那得年轻到不是我们同学的妈妈了, 个别同学的大嫂, 七十年代还在烟厂上着班, 当时也就四十来岁, 不但上着班而且工资很不低, 她们都是解放前十几岁就进了厂, 解放初期结了婚, 妇女解放的口号使得她们无法辞职回家带孩子, 加之家中又有婆母娘, 我有个同学就是从小和他侄子一起抢东西吃打架长大的, 一个也是带两个也是带, 他妈也就是他侄儿的奶奶, 一起把他们带大了.
他的大嫂, 好在没辞职, 工资一点儿也不比他大哥少, 为什么? 保留工资. 那烟厂叫英美烟厂, 工资比民族资本家的厂子高, 解放后公方接管的时候, 不能说我们共产党一来就减你们工人工资啊, 那么就发明了个保留工资的办法, 正式级别工资比如70, 如果原来的工资是一百二(还有更高的), 那么就每月还是拿一百二, 但那五十是保留工资, 这种情况, 你还真不能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而言之, 那时(六七十年代)的老工人工资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是不低的, 但由于家中人口一般众多, 生活也不是那么富裕, 至于老婆有工作的比例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 在这百分之二十里, 又有大部分只是街道工厂里弄加工生产组的, 每月也就二三十元, 能拿到和老公工资差不多的, 全江南新村不会超过十个, 而且百分之百是借以前帝国主义资本家的光而拿了保留工资.
还有一些同学的妈妈是一辈子没上过班的, 因为妈妈是爸爸从老家乡下娶来的, 那时又没有户口限制, 娶来立刻就可以直接来到上海的, 等到孩子长大了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再去挖防空洞, 都已经没有劲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