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鸡何时独立》摘自网友戒宠的空间

(2011-02-10 14:38:08) 下一个

看了这篇文章,很有感触。“母鸡意识”不但现在做了母亲的女性很强烈,就是做了父亲的男性又何尝不是时时的牵肠挂肚?社会的“失德”和普遍的推脱“责任”让每个还有未成年子女的父母总是处在一种焦虑和忧虑中。即要担心子女的人身安全,又要考虑社会不良现象对子女的影响,如何教育子女,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世界观,困惑着千千万万的家长。几次校园惨案震动了整个社会,形式上有了一些措施,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不安。

现有的体制让学校的责任人战战兢兢,不愿,也不敢承担任何校门以外的责任。“好心没好报” 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了人们明哲保身的信条,这种现象的形成追踪起来会是很复杂的问题。但当务之急,子女尚小,又是夫妇上班的家庭确实面临着孩子丢在校门口没人看管的问题。这一时段的空白,潜在着很多不可知,也是上班族家长最心焦,最急迫需要有人,有措施来解决的一个“比天大”的问题。

当前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靠网络传播多造一些舆论,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给家长们一个放心,给学校的校长们一个宽心。增加相互的理解,建立真正的和谐,使祖国的“花朵”开得鲜艳,茁壮成长。

戒宠的文章;

老鹰捉小鸡,这是每个人小时候都喜欢的游戏。抓住前一只小鸡的衣角,紧紧的跟在母鸡的后面,不做最后一只小鸡,离母鸡越近就越安全。而当我们做了母鸡,最大的职责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小鸡。

一天中午上班我顺路可以送儿子上学,但必须在学校开校门前离开,于是儿子说把他放在校门口就行。到了校门口,一群孩子已经在那里嬉戏,可坐落在市中心的学校,门口是车水马龙的。万一儿子遇到同学,嬉闹起来跑到马路中间怎么办?看着实在不放心,这时身边有个高年级的小孩也是一个人在等开门,于是我给儿子找了个伴说你就跟他一起玩吧,我一再的叮嘱儿子只能在大门边玩千万不能到马路上。跟高年级的孩子一起至少可以让人安心点吧,那孩子倒也懂事,表示他会跟儿子一起玩并注意安全的。离开的那候,看着校门口那些追逐嬉戏的孩子,我真想冲进校长室,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学校宽阔的操场上空无一人,校门口几米宽的马路上孩子们穿梭于车来车往间。为什么不能打开校门,让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

当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校门——隔离的不只是孩子,更是责任。教学楼上,写着一切为了孩子,可在学生的安全和尽可能的规避责任与风险间,学校选择了后者。很多家长的上班时间是与学生的上课时间重叠的,就是说他们必须提前将孩子送到校,在这些孩子不在少数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可以在操场上圈定一个范围,让孩子们在这个圈里活动,总比在马路上强吧,操场上就是摔跤也摔不出什么太大的事吧,学校为什么这么点责任都不愿担当呢?

我想大多数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担心,而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没过多久,全国就连续发生了几起校门口的极端事件,全社会都震惊了,学校也立马加强了保安措施。而学校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延迟校门的开放时间,将原先 30 分钟的进校时间,压缩到了 15 分钟。这样,六个年级几十个班上千个孩子必须在 15 分钟内完成进校,导致校门口的拥堵更加严重,那些双职工的孩子在校门口等待的时间更长了。还有一项措施,就是取消春游秋游等一切校外活动。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关于春游秋游的美好记忆吧,可现在这些可怜的孩子啊,都学会了一句话:“老师说,现在外面有杀孩子的,所以不能带我们出去玩了。”

很多时候,不能怪现在的家长太“母鸡意识”,一个孩子就是六个大人的全部,谁也赌不起的。一次由于我们的疏忽,儿子放学在校门口等到所有的家长孩子都走了依然没见到家长来接后,决定自己走回家。接到儿子到家后打来的电话,吓了我一跳。事后我问他怕不怕,儿子说其他孩子都走完了,路上人和车都不多的,他就顺着马路走了,不怕的,自己晃晃悠悠走了半小时。我知道儿子有能力自己回家了,可这一路要过一条马路、过一座高桥,路况还是很复杂的,车多人杂,万一碰到个兜风的富二代咋办?万一碰到个仇恨社会的咋办?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测,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己所能的保护好自己的小鸡。

当然,在安全的前提下该放手的时候,就得放手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找回孩子的快乐。跟儿子上街,我会牵着他的手让他走在马路的内侧。久而久之,儿子也习惯了并肩走着的时候就会过来牵我的手。某天发现到了公园里,儿子也依然如是。我松开手说:“这里没有车来车往,草地是可以自由奔跑的地方,你可以随心所欲。”于是我们追逐戏闹。游戏结束,儿子自然而然的又牵着我了,我刻意松开他,希望他自己去疯跑,可走不了多远,儿子又会把手伸过来,如此这般几次后,我放弃了,干嘛一定要逼着他长大呢?依恋父母,也是童年的幸福吧。再过些年,他会不愿再牵你的手;再过些年,他会不好意思再牵你的手;再过些年,他会牵起另一个女孩的手。依恋与被依恋都是幸福的,我们为什么不享受现在的幸福呢。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很重要的,可也不必为此给他们过多的负担,给他们些时间,让他们慢慢长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