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不习惯对人进行指名道姓的评价,可是看了很多网友的空间都有于丹语录类的东西,有关的网评也觉着于丹讲的有道理。看到这种于丹现象觉着是一种文化的悲哀。听过一次于丹在电视上的演讲,感到十分的肉麻空洞,云山雾罩没有重点,直接把听众当作毫无知识背景的文盲,就像是在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故事。于丹讲《论语》看似是一种普及,其实是在糟蹋《论语》。宋朝开国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曾国藩将论语奉为座右铭,于丹通俗化的讲解完全看不出《论语》里面的哲理,只是一种拆文解字的游戏。上面重提孔学儒教,于丹有些政治嗅觉,应时搞出一个所谓通俗版的论语,说直接了,有些政治投机行为的嫌疑。
随便找到几条网上的于丹言论,解开来看看有什么真正的智慧在里面。
幸福婚姻的量表:给足对方3个评价
Hers:现代女性在职场上越来越风光,却常常困惑于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婚姻,这有什么相对可衡量的指标吗?
于丹:这个问题是我常和我的女学生们谈到的。我一直说,谈到婚嫁,请一定对对方做好3个方面的评价:
点解;不知于丹在学校是担当哪一门课的老师,经常和在校学生直接谈论婚嫁和选择夫婿的标准。是否有些越过授课范畴了? 子女的婚姻是所有做父母关心的大事,家庭背景不同,个人要求不同,千人千面,你于丹凭什么越俎代庖替女学生的父母指点人家的私事。择偶标准如果能够规范化,何至于要等到文明几千年,才有你于丹横空出世进行点化?
1,你们精神生活上真的有默契吗?在价值观上有认同吗?他的气场是否罩得住你,让你有一种精神上深刻的依恋?
爱情这东西不能替代一切,因为你们要过一辈子。一个特别爱钱和一个不太爱钱的人在一起,两个人会互相冲突;一个特别喜欢朋友和一个特别讨厌社交的人也没法协调。这些电光石火的契合非常重要 。
点解;青春期的萌动一般在中学时期就开始了,中国人结婚的平均年龄是25/6岁。圣人曰; 人三十而立。就是说一个人自己的世界观,也就是价值观,是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历练才能基本定型的,这当然也包括婚姻观。就是人到四十岁能够完全认清自己的价值取向也是不太容易的。所以人在青春时期的择偶是有盲目性的,如此理性的考虑问题,大多数会成为剩女,也是不现实和毫无意义的。如果拿上述问题去问20出头的女孩,我看十个有十个会摇头说;“不清楚”。不太理解于丹说的气场是什么,有些江湖黑话的味道。其实这里于丹所指的不过是对方对你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对一个没有经历过的人,没有横向比较的可能,谁知道气场是否罩得住罩不住。对你有吸引力的人,未必会选择你。
2,你们的社会生活能否够融合?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是两个社会群体的事。最好的婚姻就是融合,认同彼此的圈子,爱彼此的亲人,接纳彼此的朋友,因为有彼此,你们更爱这世界的一切,你们比以前更知道父母养育之恩的厚重,更知道要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子,更知道得去世界上去做很多精彩的事。这种接纳,会让你感觉更有根
,除了爱情还有恩情。
点解; 对这段话,不知道谁能看明白于丹想要表达什么?说的全是空洞无物的废话。两个家庭的溶合,那是结婚以后的事。结婚前客客气气,什么都可以包容,结婚后搞得仇人似的,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难道那么多人都不懂包容和容忍,都那样爱挑事,不知道和和气气过日子吗?每一位女孩在结婚前都会有信心把自己的小日子过的和和美美,与丈夫的亲朋相处很好。但现实是另一回事,两个大家庭的溶合,不是一个人一厢情愿就能做到的。至于爱世界,父母养育之恩,做精彩的事,好像和主题不太沾边。
3,你们的性关系和谐吗 ?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男女之间的激情,取决于身体之间的融合程度。
如果说你们的身体不默契,那你们可能不会直接把这件事说出来,但有点小事就会爆发战争。这也是婚姻的“七年之痒”甚至“三年之痒”的根由。
点解;这句话是明显的鼓励婚前性行为,或者说是“试婚”。家有女孩的家长,你们敢把自己的女儿交给这样的老师吗?简单的把“七年之痒”归类于性生活和不和谐,感觉上她自己就是这样理解婚姻关系的,婚姻质量的衡量标准性事是第一位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大部分婚姻不和谐家庭的侮辱。讲了一圈,拔的很高,终归没有脱离动物本能。这样的问题要在婚前去考虑,作为择偶必须预先考虑的条件之一,似乎有些不符合国情,也是一个十足愚蠢的问题。
——这三个指标只要有一个低于60分,我觉得就不能仓促地走进婚姻。
点解;如果以上是于丹自己的经验之谈,她的所作所为早就背离了儒家的教诲。如果正在寻找意中人的女性按照于丹的说法去做,百分百就是失败。能在心中引起思念,崇拜,冲动的人往往不是身边环境中的人,偶像和现实是两回事。追星倾向是女人的悲哀。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只要彼此有好感,可以交流就可以成为伴侣,学会生活的艺术才是维护自己幸福的保障。不知于丹60分的评判标准是怎样得出来的?对性和谐怎样打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难道还让女孩们先当妓女再结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