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科学理性精神的发展 概念入手由浅入深
(2010-03-12 02:53:51)
下一个
关注科学理性精神的发展 概念入手由浅入深
1月23日,由天津科技传播发展基金委员会、天津市科协共同主办的科普报告会“科学理性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在科技咨询大厦报告厅举行。为了让公众对科学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2006年,主办方已经举办了三期报告会,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此次报告会是主办方在2007年举办的第一场报告会,由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建珊主讲,观众们很早就纷纷进入会场,到开场时,已经需要加座了,可见系列报告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反响与效果。
科学理性精神是科技文化重要内容
今年的第一次讲座,以“科学理性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为开头,由于大众对这个题目不很了解,因此新年的第一堂讲座从科学的最本源开始,让观众全面地了解科学的深刻内涵,可谓是为2007年的科普讲座拉开了精彩的序幕。
在报告会开始,李建珊教授介绍了此次选题的背景,本来原定演讲题目为“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李建珊说科技文化起源与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史题目,也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而且,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头课,“世界科技文化史”已经设为南开大学全校2000名文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但这个题目比较大,在学校里每个学期用34个学时仍然只能描绘科技文化历史发展的大概轮廓,因此在本次讲座中,李教授浓缩了演讲内容,把重点放在科技文化组成部分中的“科学理性精神”上。
在报告会上,李教授给出了很多西方哲学大家的事例,从毕达哥拉斯的“数是万物本原”,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三段论及形式逻辑,到笛卡儿的直观—演绎法,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让观众感受了科学理性精神的发展历史。
概念入手由浅入深
“理性,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性,即理性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概念、判断、推理认识的阶段。在这里,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在哲学史上,理性一般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以区别于感觉、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领域中,理性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理解,李教授解释了“理性”与“科学理性精神”在哲学中的概念,“而科学理性则主要是指理性精神在科学活动领域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数学理性、逻辑理性和实验理性。”
李教授强调,科学理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他列举了五个阶段理性精神表现形式的不同,包括希腊文化的理性精神、中世纪理性精神的扭曲、近代科学的理性方法、近代科学理性精神的发展以及西方近现代对技术理性的反思。
讲到希腊文化中的理性精神部分,李教授说,科学理性在古希腊时期处于萌芽状态,那时,古代希腊杰出的自然哲学家已开始摆脱原始宗教和巫术的束缚,用理性的自然观来研究自然。因此在长期积淀后,先后产生了数学理性、逻辑理性与实验理性的萌芽。而数学理性、逻辑理性和实验理性共同构成了科学中的工具理性,它们分别为科学知识的精确性、条理性和可靠性(实证性)提供保证。
在中世纪理性精神的扭曲部分,李教授讲到中世纪是一个封建神权统治时期,在历史上过去常常被称为“黑暗时代”。然而近代科学又确实是经由中世纪、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上逐渐孕育与发展起来的。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理性与信仰关系的微妙变化,数学以及逻辑在中世纪神学教育中始终被摆在重要的位置,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自中世纪末叶起,一些异端的经院哲学家或多或少地看到了由于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传统的对立所造成的弊端。如罗吉尔·培根在经院哲学盛行的时期第一个提出了“实验科学”的术语,他清晰了解只有实验方法才能给科学以确定性,同时他认为“数学是一切其他科学的门径和钥匙”,这就肯定了数学在自然研究中的方法论地位。他不仅不把数学同实验相对立,而且强调数学与经验及实验的密切关系。这就是近代科学的理性方法。随后,随着近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哲学家们开始对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可能性问题,加以思考,使得科学方法论更加成熟,并使近代科学理性精神得到发展。
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对技术理性的反思部分,李教授分析中国文化侧重于知识的效用与人类目的相一致的价值理性,而西方科学文明则侧重于科学技术实用性的技术理性,不能用西方科学文明中的理性来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当然也不能用后者否定前者。
科学传播的新理解
谈到科学普及,李教授讲了两个问题,其一是,传统的科学普及指的是传播科学知识,比较狭义,其二就是公众理解科学,其中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传播,也包括二阶科学普及,即科学哲学、科学精神、科学传统、科学方法的传播,当然也包括传播对于科学的反思成果。
在谈到传播弘扬科学精神的问题时,李教授强调传播内容应该包括科学传统,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
对于目前我国科学家界与哲学家界不断融合的趋势,李教授表示很欣慰,他认为要加快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步伐,科学家应该参与到科学方法的普及中去。
精彩问答
现在社会各界应该重视科学哲学、科学观的传播,如果没有科学哲学作为理念的基础,技术会不会硬化?会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当然会。我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当中对技术理性造成的危害,也做了一些论证,在里面我提到,世界上技术理性已经发展到从高潮走向下坡路的阶段,尽管人类在不断提高的技术手段帮助下拓展了自己的生存能力,使自己进入了一个更有生存保障的富裕社会,但是技术作为一种异己的、毁灭性的力量,其进一步发展却有可能造成三个可怕的后果:第一,是对外在自然的破坏。现代技术对自然的征服和蹂躏导致了人类周围生存空间的急剧恶化。人类现在面临的生态问题就其哲学根源来说,是与理性的工具化和技术化分不开的。第二,会造成对人的内在自然的限制,技术虽然延伸了人的某些方面的能力,但是人的很多生理和心理机能,却遭到了可怕的压力,实际上,我现在使用计算机,有时也会上一点网,但是我特别深刻地感到计算机对我的限制。第三,是造成人与社会的单面化。
最近各媒体都有对伪科学的报道,您对伪科学是怎样理解的?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伪科学与科学的理性是一一对立的,不符合数学理性,也不符合逻辑理性,更不符合实验理性,所有伪科学有共同特点,就是其提出的假说或者公理具有不可证实性,往往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大师,在他的著作里特别提到如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其是否能够被证实,如果一个理论能够用大量的事实来证实那就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
在科学馆这样的场所,是否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表达科学的负面作用?如何把负面作用表达得恰如其分?
科学馆搞的展品设计其实就是包括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史、科学传统等内容,关于科学的负面内容能不能提,我没考虑好,因为科技馆应该包括一阶科普(与对象性的科技本身的知识内容有关)和二阶科普(与元层次的科技之思想、方法、影响、评价有关),二阶科普包含着对科学社会功能的反思,但我们不必展开,只要提醒一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