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歌罢

文化活动:大江歌罢掉头东 / 念奴娇(大江东去)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正文

忽闻海上有...

(2005-07-31 20:26:08) 下一个

......

2005-07-17 21:50:34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公历1405年7月11日,满载着2.7万余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入海。两年后的秋天,郑和带回了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和数十船商贸换回的异域珍品,完成首次航行。其后又六次海上远航,最远到达索马里和肯尼亚。郑和是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同时又是世界上谜最多的伟人之一,郑和七下西洋的首要目的和1200年前杨贵妃是否从海上死里逃生一样扑朔迷离,许多谜至今仍未解开。先出一副对联征横批引出本文话题:“唐朝一妃上东海,明代三宝下西洋”。

根据《明史》记载,600年前- 永乐三年6月15日,也就是公元1405年7月11日,大太监郑和第一次奉命:"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从而揭开了明朝舰队首下西洋的帷幕。在普天下炎黄子孙追忆反思“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时,中西方专家们都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好比如今游弋四大洋的美国海军 - 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BBC中文网记者皓宇发表呛声:郑和下西洋最大的几个历史意义之一,就是证明了,中国即使具有世界霸主实力时,也没有寻求武力称霸的霸道,而是谋求和平与通商树立威望的“王道”。这一论点受到了一些西方学者的质疑,“不认为郑和下西洋完全是和平之旅”。

BBC选登德国"影子伯爵”网友的意见我赞同:也许郑和曾有使用过-些武力,可是在六百年前的年代以及比较那些后来的西方列强及日本,郑和的旅程毫无疑问事一个和平之旅。他不是用暴力去抢夺别国的土地和财富,而是用自己带来物品来交易;他不是残杀别人来征服别国,而是用友谊来建立威信。不然的话,现在的世界应该不是这个样子吧。

1407年秋,“三宝太监”郑和完成首次航行,带回了用金币换来的异域珍品。在华人学者普遍正面评估"三宝太监"600年历史业绩同时东瀛也在纪念“日露战争”100周年。从600年历史再把时间往古代推移650年,大唐“天宝”年间,海内外发生了什么?110年前到100年前的十年之间日本在海上有何举动?先附上《七月七日长恨歌》文章1、2、3问题和大唐“天宝”年间的参考答案:

杨贵妃“经历了马嵬坡”结果如何?

杨玉环的“马嵬驿悲剧”究竟谁是祸首?

李隆基晚年的凄冷到底由谁酿造的?
1“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2 她干儿子,也就是自称是杂种的安禄山。
3 他亲儿子,可以是寿王李瑁也许是太子肃宗,都是李隆基的种。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睿宗之子、高宗武则天之孙。曾参与诛杀武、韦同党,平定了武则天晚年以后的政治动乱。712年即位,改元开元,至742年又改元天宝。开元之治时期一般指开元年间的30年(712~742)。天宝以后由于奸臣当道,安史叛乱逐渐成为乱世,史上亦称天宝之乱。安史乱后,756年玄宗奔逃入蜀,同年太子肃宗即位。762年,玄宗在长安抑郁而死。
     

以上答案太朦胧。周末不用上班,有时间到网络“坡下”、“海上”和“天宝”搜索,首先下载了一首李娜演唱的电视连续剧插曲“马嵬坡下草青青”:

 

几曾帝王有真情/却怎么三千宠爱在一身/辜负了大唐盛世千秋业/难道他不爱江山爱美人。/经历了多少刀光剑影/换来这九五至尊/原说是明月永照长生殿/谁料到渔阳声鼓卷烟尘。/只剩得马嵬坡前草青青,到如今春来依旧绿茵茵………

 与老白的《长恨歌》比,新歌写得不能算特别好,即便如此,李娜的歌曲新人唱不好,模仿不来更也写不出。又下载了骆玉笙演唱的大鼓及鼓词,才知道“马嵬坡下草青青”词作者果然不是新新人类,而是清人韩小窗:

 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 题壁有诗皆抱恨,入祠无客不伤情。

1250年前,公元755年大唐发生一次外族势力对唐明皇中央集团的反叛。因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史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玄宗为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付宦官高力士。李林甫排斥异己。杨国忠广受贿赂。统治集团的腐败,给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

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自称杂种,为人狡诈善于逢迎,请求做杨贵妃养子,得玄宗的欢心,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暗自在老巢积蓄力量,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反唐。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伙同杨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鼓躁不进,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也跟着遭殃。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向西域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等地。唐军因缺乏统一指挥,加上粮食供应不足,士气低落。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结果唐军大败。史思明在邺城取胜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接着,又攻陷洛阳。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

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投降。755年爆发至763年结束,大唐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口1699万。天宝之乱,使黄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稀少。

历史书上的杨贵妃,被缢杀于马嵬坡。但有人认为,杨贵妃没有被杀死,而是经由海上辗转到了东瀛。据日本学者渡边龙策在《杨贵妃复活秘史》一文中论证:杨贵妃东渡日本,得到了唐代舞女谢阿蛮与乐师马仙期的帮助,逃出马嵬坡后,辗转到了扬州见到了杨国忠长子杨暄之妾及其幼子,得知杨家也遭到浩劫,这批幸存者也准备逃往日本。杨贵妃在扬州还见到了日本遣唐使团的藤原制雄,藤原很同情她,建议同赴日本。于是杨贵妃便搭乘日本使团的大船,在久津登陆,时间为公元757年。
  这个流传本人将信将疑,杨玉环是否去日本这个故事一直在流传,当时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里就反映的问题有点意思——“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忽问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这仿佛在说玉环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飞走了。去了什么地方?海上仙山,是幻想么?取上吊绳子的高力士是玄宗皇帝的亲信,马嵬坡兵变前台首领陈元礼也是玄宗的亲信。如果杀杨玉环的话陈元礼他怎么敢和玄宗一起到四川那里是玉环前夫老李的亲儿寿王李瑁的地盘,那些和马嵬事变有关的人凡是落到李瑁手里的据说都给杀了包括太子肃宗的儿子建宁王,可是陈元礼后来是肃宗找个借口给充军去了。
    759年日本派大使高元度到扬州准备到长安,接藤原清河回日本。肃宗以史思民继续叛乱为由不让高到长安而派沈惟岳送高元度回日本。沈惟岳到日本后没有回来在日本做官,这说明他可能在见“仙山”见到杨家人。在日本民间流传的关于杨贵妃的故事中,也说她是马嵬坡事件后东渡日本的。同行的还有她胞兄杨国忠之媳徐氏及孙儿杨欢——看来,此说与前面的例证吻合。今天,日本还保存着两座贵妃墓;京都等古城还有她的塑像。据称贵妃到日本后,受到天皇孝谦的热烈而隆重的接待。并说,后来,杨贵妃曾帮助孝谦挫败了一次宫廷政变。现在,日本有一些人包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后代。

   近日品味《长恨歌》,结合网络上登载的海外奇谈,得启示1-5如6月28日的评论。

为了郑重纪念郑和首下西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为我国的“航海日”。600年前,郑和率领无可匹敌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遍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探索与交流之先河。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本周一上午在北京举行。华夏经纬网07/15/2005转载旅美学者苏文菁的文章时指出:纪念是为了寻回中国的海洋文明。

郑和原来只不过是宫廷里的一个太监,他历尽艰险,屡下西洋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各家各执其词、莫衷一是。流传早而广的说法是:郑和首次下西洋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称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登位伊始,曾决心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大兴“靖难”之师,公开反叛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后来,不少人附和其说,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尽管郑和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和杨贵妃是否从海上死里逃生一样难以推测,但都丝毫看不出有海外扩张的企图。如果杨玉环去了海外,她与太监郑和一样是会播撒汉唐文明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与海洋各国友好交往的典范,体现了唐人是热爱海上和平的。有人说郑和去过美洲,未必可信,但我们可以坚信,从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人往来于海洋的航行从未停止过。从加拿大直到南美,表示中国文明属性的汉字,铜钱,服饰,雕像广泛分布于太平洋沿岸,而以墨西哥一带的文物为最丰富。

 

抗战结束近60年以来,郑和首下西洋600年以前,由此上溯1200年前的“天宝之乱”或更早时期,汉唐子孙的大船于五湖四海的圈内毫无游戏规则的奋斗、洄游—— 而在海洋上太文雅太文明了! 最多的目的除了贸易,逃生之外就是为了炫耀! 何以见得是汉唐子孙的大船而不是炎黄、华夏或大清帝国的海军?

 

自汉开国皇帝刘邦始,汉唐贵族的视野就局限在“威震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嘻,“守四方”!与生当人杰死亦鬼雄(李清照同志所推崇)的项羽之“沐猴而冠”兮“气拔山”大同小异,借东风使“樯橹灰飞”乃后汉典型战例,足以使蜀汉卧龙诸葛亮代替周公谨在长江赤壁与日月同辉;倒是不会造船也无“草船借箭”之谋略的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古大汗忽必烈在海上略有建树,而那拉氏慈禧在李氏中堂和“汉监”的协助下委实是舍得大把白花花的银两往海里扔,亮晶晶的金元宝往乌龟“裙边”下填,结敌国海盗之欢心!不要小看“汉监”,不需要引进辉瑞公司的“伟哥”,我汉唐民族的“三宝太监”也是“伟人”。 夹缝在元朝、清朝之间的明代是值得中原华夏探索“300年祭”(参考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奠”)、“600年祭”的历史年代;明代初年的航海伟人郑和应该纪念,450年前明代末年嘉靖34年(公元1555年调到浙江任参将)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也值得怀念

上述小结系编辑众说纷纭之成,仅为诸位学友研究生及客员研究员茶余饭后之调料而已,请博客、政客以及大灰狼罗客勿予深究,但纪念600周年更不要忘记签订于1895年4月17日的《马关条约》——这段丧权辱国的历史至今已经翻过110年零3个月。回顾海上光荣与屈辱的历史对当代华人仍然有启发作用,关注邻国在东海在 “海日”July 18, 2005之前有何举动已经不是“虚无缥缈间”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