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为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于1895年4月17日(清朝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县赤间关市马关港(今日本山口县下关市下关港一带)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又称《中日讲和条约》[来源请求],日本方面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中方代表为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和钦差全权大臣李经方,日方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该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条约原本现典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
1894年朝鲜王朝发生东学党事件,清朝应朝鲜要求下派兵进入朝鲜半岛,并依照《中日天津条约》,知会日本有关行动。事件平息后,日军拒绝撤兵,后来更突袭驻守于朝鲜的清军。清廷被迫向日本宣战。由于该年是甲午年,故又称为“甲午战争”,其后清军战败,清廷向日本求和。
1894年11月26日,即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在辽东半岛九连城登陆后不久,李鸿章即派遣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前往神户,试图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会面并召开和谈,但是遭到拒绝。次年1月31日,清朝的两名全权大使,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梧和湖南巡抚邵友濂到达日军广岛大本营,与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会谈,次日日方以“清国全权委任状不完善”为由中断了交涉。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携带全权委任状,乘坐德国商船“公义号”抵达赤间关马关港(今下关港),随后与日方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展开和谈,地点为马关著名的河豚料理店春帆楼。
3月20日双方进行全权委任状检视确认及简短问答。
3月21日开始进行停战谈判。
3月24日李鸿章在乘坐轿子前往春帆楼途中,被刺客小山六之助开枪击中左脸,血染官服,当场昏倒。一时间,现场大乱,行人四处逃窜,杀手趁乱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个店铺内。随行的医师马上替李鸿章进行急救,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迅速康复。
3月28日伊藤博文担心国际舆论指责,同时唯恐李鸿章就此回国、中日和谈冻结,招致俄、奥、德、英、美、法等列强进行强行调解或干涉,是于此日告知李鸿章日方愿意停战,随即进行谈判并且完成停战谈判。
3月30日签订停战协议。
4月1日开始进行议和谈判,日方在议和谈判第一轮中提出《日清媾和条约》草案,主要要求包含: [1][2] [3] [4]
4月17日议和谈判期间,双方经历数次会面谈判及书面协调后,日方降低要求,将赔款缩减为库平银二亿两白银;缩减辽东半岛割让范围(由北纬41度线改为鸭绿江口-安平河口-凤城-海城-营口-辽河口一线);减去顺天、湘潭、梧州三处通商口岸.....等等。于1895年(明治28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当地时间上午11时40分,中日两国全权代表在春帆楼二楼签署了《日清媾和条约》,即《马关条约》。
签下《马关条约》后,李鸿章感慨道:“日本将成为终世之患!”李鸿章赴日谈判时,日方对光绪和李鸿章之间的联系了如指掌,对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敕命李鸿章的赔款二万万两白银的底线也十分清楚,于是在谈判中寸步不让,最终获取了最大利益。 [5]
传说李鸿章曾向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进言“台湾鸟不语,花不香,男无情,女无义,割让出去并不可惜”,[6]或曰“台湾,鸟不语,花不香,男无情,女无义,瘴疠之地,割之可也”。[7]然而也有相关研究及评论者指出,根据目前所有可见史料档案,未能发现李鸿章发表这段评语的纪录[8][9]。相反,李鸿章在与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马关条约》的谈判时曾声明“台湾已立一行省,不能送给他国”[10]、“拟请所让之地,如果勒令中国照办,两国子子孙孙永成仇敌,传至无穷矣”[11][12]等等。
注:日文条约中亦有称中国当时的统治管辖为大清帝国。
赔偿金总计3.61亿日圆,用途分配如下:
由于《马关条约》中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该约签署后六天受俄国、法国及德国的干涉,称为三国干涉。同年11月8日,中、日双方又签订了《辽南条约》(《中日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条约》),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清廷须缴付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作为补偿。其后,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两港,将势力伸入南满洲,1900年八国联军议和后不撤兵,成为1904年日俄战争的原因。
日本在甲午战后使朝鲜王朝脱离与清朝的藩属关系,并扶持朝鲜成立大韩帝国[来源请求],成为日本发展势力的前奏并导致于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成为日本1930年代起进犯中国东北,及1940年代起进犯亚洲的侵略战争跳板。与此同时,由于台湾及澎湖群岛的割让[13],更增加了中国南方的军事威胁,并于1898年要求清廷将福建省永不割让给他国,成为日本势力范围。台湾则成为日本1941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进犯中国大陆与南洋的中心,有一大部分的战斗群是来自台湾的机场与港口。
另外,马关条约所规定的赔款,为当时日本国家预算8000万日元的4倍强,相当于3亿6000万日元以上的银两。日本以赔款作为财源完成金本位制度。赔款的支付造成中国更贫乏。借由获取台湾稻米、茶叶、樟脑、蔗糖、林业开发,日本内地获得了资本主义所需的资本运作,使日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从边陲晋升到半边陲国家(1868-190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半边陲晋升到核心(1945-1970)。
利用甲午战争赔款,将原先设于京都的第三高等学校升格为京都帝国大学。
1894-1895年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令全国震撼,后续1895年的《中俄密约》,使有识之士明白单靠1850年起自强运动学习欧美船坚炮利技术并不足以抵抗外敌的入侵,继而提出政治改革的要求。维新人士康有为及梁启超在北京发起十八行省与台湾、奉天的公车举人连署签名,要求清廷拒和、练兵、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后续因应1898年的各国强租军港及划定势力范围于是推动君主立宪的维新运动,结果失败史称戊戌变法,并成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另一方面革命分子,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运动亦展开,主张推翻满清,建立共和政体。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
汉字 | 马关条约 |
注音 | ㄇㄚˇ ㄍㄨㄢ ㄊㄧㄠˊ ㄩㄝ |
台罗 | Má-Kuan Tiâu-Iok |
客罗 | Ma24-Guan24 Tiau11 Iog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