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桥

各次出游的流水帐
博文
(2025-09-18 00:53:29)
我们入学时,1980年的钟声还未敲响,所以严格来说,我们并不算**“八十年代大学生”**。常被人们调侃地用京剧《杜鹃山》里的叛徒(温其久-瘟79)名字来称谓。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仍带着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刻苦与严谨,学习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女生,大多表情严肃、行为谨慎、穿着朴素。那时候的校园里,很难遇到让人一见倾心的姑娘。
然而,一年后,新生入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话说70年代末,我考上了北京某大学。报到后到宿舍安顿,跟新舍友自我介绍:“我来自四川成都某部队”。一位Y姓舍友(光)说:“我也曾是部队子弟,父母曾是军医。但林彪事件后,全军解散,被勒令复原。我父母就选择复原到了我母亲的家乡--鱼米之乡的无锡。其实我跟你是老乡,籍贯是四川,跟D副主席(后来被称为改革总设计师)同县“。 ”太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军管会接管四川省地质局之后,1970年,父亲被派回到他文革前所在的403地质队担任总工程师。队部设在西昌地区(现属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这里正是当年红军长征召开“会理会议”的地方。对父母来说,这一带并不陌生。母亲刚从邻近的会东县出差归来,她在那里参加拉拉铜矿的勘探与研究。更早些时候她还在附近发现过一个小型铁矿,后来成为攀枝花钢铁基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父亲正担任野外队总工程师。运动伊始,地质局的老领导李局长等人首当其冲,成为“走资派”的批斗对象。为了自保,他们把最信任的老部下——父亲——从野外队借调回成都机关,让他帮助维持局面,等于是推到“保皇派”的位置上。父亲谨小慎微,不擅长政治,却被裹挟进了“大联合”的群众组织,当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955年大学毕业后,父亲留校工作了一段时间,随后调入西南地质局机关工作,开始了他人生真正的职场历程。母亲则被分配到局属野外勘探队,从此长期奔走在山川之间。两人的岗位虽然不同,却在同一个系统里,并肩走进了新中国建设的洪流之中。不久,四川省地质局在成都成立,他们又被分到该局。旋即,四川省地质局成立科研所,母亲被调到所里。这样,两人都在成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早年求学我父亲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四川某县的一个中农家庭。这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县份,隔龙泉山与成都相邻。虽相距不过几十里,却在过去长期被拒之城市化之外。直到2010年代初,这个县才被正式划归成都市——那是爷爷生前一生未能实现的“城市梦”。爷爷早年曾动过搬去成都的念头。那是个朴素又现实的想法:一方面羡慕城市的繁华,另一方面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25-08-10 01:47:54)
? 小学时,我和辉是地质局子弟校的同学。他浓眉大眼,个子高大,从小就是帅哥一枚。不仅如此,他还学习优异,常与我不相上下。他被任命为校红小兵大队长,而我只当选班长。 ? 1974年,我们小学毕业后,同时转入市里的幸福路中学。虽然同级不同班,却依然形影不离,常常一起放学回家。有一次我们结伴去市中心逛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5-08-10 01:46:51)
? 梦回五道口 ? 五道口,这个北京城西北并不起眼的地名,却在我的青春记忆中如灯塔般闪耀。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它东南方向的一所高校读书,四年寒来暑往,五道口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那时这里还有地面铁路。每当列车缓缓驶来,红灯亮起,栏杆落下,自行车、行人、汽车如潮水般堆积在路两侧。火车开过,栏杆升起,人流才重新涌动,穿行于铁轨之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05-23 21:33:36)

科隆大教堂。这个教堂始建于1248年,到1880年才建成。断断续续用了600多年。目的是为了存放“三王圣龛”,即马太福音中朝拜耶稣的“博士”之金棺。因为献了三件礼物而被猜想成三人。又因旧约的叙述被附会为“君王”。
教堂旁边就是火车站。
门框上有不少雕塑。
门上的浮雕。德国是不是也有《西厢记》一类的故事?
教堂内部,香火十分旺盛。
彩绘玻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05-01 14:13:35)

轻轨/地铁站

街景。似乎很干净。
车厢内景。男的像黑老大,女的是德国少见的美女。

郊区小站
郊区小站街景-驾校

过莱茵河。弓形建筑租金昂贵,据说被微软租用。
百年历史之“古”堡。幸存于盟军轰炸。自行车在城里相当盛行。
傍晚街景
街景。虽然大多数楼房都建于二战之后,但装饰都颇有古风。
楼房连成长长的一排,中间没有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