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战争史上最大的会战:“八一三”淞沪会战70周年祭
(2010-07-08 21:49:16)
下一个
中日战争史上最大的会战:“八一三”淞沪会战70周年祭
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
这次我看见各位将士塞上的生活,已认识了我们民族复兴的奇葩,正孕育在枯草黄沙的堡垒中,等候怒放。我深信各位不久更可以使世界认识我们中华男儿还是狮子,并非绵羊……
——中央大学校长 罗家伦
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下,北平、天津在1937年秋天到来前陷落了。
在华北进入战争状态的时候,上海的局势也是山雨欲来,中日战争史上最大的会战——淞沪会战的序幕,即将拉开。
时间停滞在1937年8月9日。当日傍晚17时许,日本海军陆战队中队长大山勇夫与一名士兵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滋事,被中国保安部队击毙。当时,日本在上海杨树浦和虹口一带驻扎有海军陆战队4000多人,并有海军第3舰队游弋于长江、黄浦江和上海海面,指挥官为长谷川清海军中将。事件发生后,长谷川清率日舰密布于吴淞口,上海战事一触即发。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已任命张治中将军为京沪警备司令,负责这一地带的军事指挥。“虹桥事件”发生后,蒋介石下达了两个关键的命令:一方面命令在南京与上海之间集结的中国军队向上海急行军;另一方面决定堵塞江阴要塞,进而封锁长江。在这里,需要一提的是,长江封锁计划是8月11日之前蒋介石在军事会议上决定的。作出这一决定,一是为了阻挡下游的日舰溯江而上威胁南京,二是为了截断停驻在上游武汉的5艘日舰的归途。但让人痛惜的是,由于汪精卫的机要秘书汉奸黄浚通风报信给日本驻南京大使馆,致使驻扎在武汉的5艘日舰星夜由武汉出逃至上海,中国军队错失将其一举歼灭的机会。
1937年8月12日晚,王敬久的第87师和孙元良的第88师抵达上海江湾一线,兵陈吴淞。是日,长江航道完成阻塞。与此同时,在东京,日本内阁决定组建派遣军出征上海,首先动员起程的两个师团是——藤田进的第3师团和山室宗武的第11师团。此间,有外国使节向南京国民政府建议将上海开辟为不设防的自由港,以避免战火。但华夏民族已至危亡之时,这样的请求已经没有人敢于答应了。正像在上海开战前夕张治中将军对手下将士所说的那样:“此日吾民族已临于最后关头,此日吾人亦陷于生死线上!光荣神圣的民族生存抗战之血幕必将展开。兹特揭橥要义,为本区将士同志告。期以忠勇坚毅,共迎行将到来之无限艰苦,但必有无限希望的岁月……”
与日本的全面战争,绝难避免了!
张将军的讲话慷慨激昂,让我想起一年前的1936年11月12日,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代表该校师生前往华北绥远前线看望抗日将士时发表的著名的《告绥远将士书》:
“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这次我看见各位将士塞上的生活,已认识了我们民族复兴的奇葩,正孕育在枯草黄沙的堡垒中,等候怒放。我深信各位不久更可以使世界认识我们中华男儿还是狮子,并非绵羊。我们全国同胞的热血,都愿意奔放到塞外的战壕里,助各位消灭寒威,激荡忠愤。我现在筹俸国币一千元,本欲供各位杀敌前一醉,但是想起这是长期斗争,并非一次的慷慨赴难,所以愿将这些小的款项,改为医药卫生设备之用,备各位壮士裹伤再战。现在整个民族的命运,抓在我们手里,我们大家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只有我们血染过的山河,更值得我们和后世讴歌和爱护。我诚恳热烈地向各位致敬,更愿代表国立中央大学三千教职员和学生,向各位致敬。”
中国决心一战。
1937年8月13日,中国第88师孙元良部在上海八字桥向日本海军陆战队阵地发起进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淞沪会战正式爆发。
在上海战场,我方先发制人。当时,蒋介石在陈诚和白崇禧的建议下,有歼灭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想法,希望以此为契机,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因为,当时日军于华北布置了重兵,攻势凌厉,在这种态势下,很有可能出现一个对中国极为不利的情况:即日军沿平汉线于广阔的平原地带由北向南迅速推进,直取中国地理上的心脏武汉。若日军在短时间内掌控华中,会一举达到把中国的战略地理进行切割的目的:向西,可以窥视中国的大后方;向东,可以逼迫中国军队的主力进行决战,以达到速战速决,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目的。这样一来,中国将陷入绝大的被动,持久战略将无法实施。所以,必须把日军的视线吸引到华东,让日军的进攻路线从“由北向南”,变为“由东向西”。因为,华东地区水沼密集,地形复杂,不利于日军向华中腹地的快速推进;而且,相对来说,华东地区的防御工事要优于华北地区。这样一来,便可为大后方的建立以及人力物力资源的内迁争取到时间,最终达到持久战略的目的。
所以,1937年8月13日“虹桥事件”爆发后,南京方面迅速向上海集结军队。进入9月后,日军的战略部署完全被中国打乱了:在中国于上海周边屯集重兵的情势下,日本不得不进一步向上海增兵,最终使得在上海的兵力超过了在华北的兵力,作战重心从华北转移到了华东。由此看来,在中日大战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中国军队率先向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发起进攻,开辟第二战场,是关系民族危亡以及整个抗战形势的关键一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在自己的国土上率先向敌人出拳,这更是无可非议。但是,很多时候,一些国人似乎看不到这一点,好像只有等敌人先开枪后正义才站在我们这一方。这种带有民族性格的惯性思维,有时候往往会造成军事上错失良机,以致自酿恶果。
事实上,即使在8月13日发动进攻,蒋介石也已经贻误了最佳作战时间。在此之前,受日本使领馆缓兵之计的干扰(联合西方多国驻沪使领馆对中日冲突进行所谓调解),他曾调整进攻时间。从后来的局面看,如果当时再果断些,发起进攻的时间再提前些,一鼓作气围歼日本驻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在“虹桥事件”发生的转天即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对日作战声明,以张治中为第9集团军司令,进攻杨树浦和虹口的日军;以张发奎为第8集团军司令,进攻浦东的日军。该日,中国出动仅有的空军力量对日军虹口阵地和日海军第3舰队进行了轰炸。以高志航为首的中国飞行员在出征之前,皆作决死报国之心。在中国战机的攻击下,日本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被炸伤。在随后的空战中,势单力薄的中国空军做最大努力,重创日本木更津和鹿屋飞行团,击落敌机数十架。
中国军队的奋勇出击,让日本深感意外。1937年8月15日,日本近卫内阁发表所谓政府声明:“为膺惩中国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觉醒,于今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随后,东京设立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联席会议即战时大本营,直接指挥华北和华东的战役。大本营是战争期间日本最高指挥机构,天皇本人亲临。日本第一次设立大本营,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的时候;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再次设立大本营。此番第三次设立大本营,可视为日本扩大战争的重要信号。
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对抗中国军队的是以大川内传七少将为司令官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有4000多人的兵力。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由于工事牢固,占据了有利地形,在开战前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且有长谷川清第3舰队的炮火做支援,所以中国军队虽多次冲锋,但却无法将其围歼。此时,东京的大本营正拟以第3师团和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第一攻击波,支援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的战斗,并确定了这支部队的司令官:正受肺病缠绕的已经推出现役的松井石根大将。
松井,爱知县人,1878年出生于名古屋,陆军士官学校第9期生,后进入陆军大学深造,期间参与日俄战争。1906毕业后一度进入陆军参谋本部中国课,后任驻上海武官。1933年任驻台湾日军司令官,1935转入预备役时已领大将军衔。松井是“皇道派”领袖荒木贞夫和真崎甚三郎的同学,但松井本人对于1930年代的“统制派”与“皇道派”之争似乎兴趣不大。和松井一届的,还有后任关东军司令官的本庄繁。松井身材很矮,只有1.60米左右,奇瘦无比,但在日本军内颇具威望,被认为是一个“作战果断,敢于负责”的将军。
为什么选择松井石根为派遣军司令负责华东的战事呢?仔细分析,我认为可以得出缘由:为了迫降中国,日本的这次出兵,规模庞大,非单师团作战,而是由众多师团组成派遣军,所以必须选择一名大将军衔的将军,以统领各中将师团长。在1937年8月,日本军内适合这次出征的领大将军衔的将军并不多。从昭和元年到昭和12年(1937年)8月之前,日本军内共有26人被拜大将军衔,其中健在且素有威望可统领全军的,有以下8个人选:南次郎、林铣十郎、荒木贞夫、本庄繁、松井石根、植田谦吉、寺内寿一、杉山元。其中,在中下级军官中最具威望的是荒木贞夫,但“二二六兵变”后,荒木已被勒令退出现役,在“统制派”已完全占据军内高层位置的情况下,起用“皇道派”领袖荒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本庄繁是“九一八事变”时的关东军司令官,深得昭和天皇信赖,后以待从武官长的身份侍随左右,处于准退役状态。调动天皇身边的人为派遣军司令,似有不妥。南次郎和植田谦吉当时分别为朝鲜总督和关东军司令,不在国内。林铣十郎和杉山元分别是前首相和当时的陆军大臣,以这样的身份就任前线司令官,也不太可能。如此下来,只有两个人选,即陆军教育总监寺内寿一大将和已经退役的松井石根大将。这时候,大本营已有意想调任寺内寿一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所以,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帽子最后落在松井头上。更重要的是,松井在华活动时间较长,超过10年,并且一度任驻上海武官,对华东一带的地形更为了解。
松井选择饭沼守少将为他的参谋长。在他和饭沼守离开日本之前,陆军大臣杉山元和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问他需要多少兵力才能取胜。后者回答说希望统领一支至少由5个师团组成的派遣军。松井知道,此战非比寻常,不是一两个月就可以结束的。在此之前,年轻气盛的陆军参谋本部要员武藤章和田中新一(扩大对华战争和决定对美英开战的关键人物)认为“3个月即可征服中国”。对此,经验老到的松井认为有些开玩笑了。在立场上,尽管他坚持应该“膺惩暴支”,给南京国民政府以沉重打击,但具体用多长时间完成这种打击,他自己不太清楚。前来送行的日本陆军的两位首脑认为松井有些过于慎重了。其实,在心里,松井对此二人是有些轻视的。闲院宫载仁亲王已经年近八旬,而杉山元只有僵硬的脑筋、蛮横的态度,缺乏军人应有的对战局的每一个环节的深入认识。
几乎同时,蒋介石进行了作战部署,将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上海周边为第3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官,同时任命最亲密之嫡系陈诚为上海抗战的前敌总指挥,与张治中和张发奎等人一起筹划战事。因为上海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门户,上海若失,南京即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下,蒋介石已无退路。
从1937年8月18日起,日本的军港开始喧嚣起来,日本陆军士兵一批地地登上运输舰,开始了入侵中国之旅。在港口,到处是狂热欢送的人群。藤田进的第3师团的士兵率先离开日本。紧接着,山室宗武的第11师团也起程了。8月22日,第3师团的舰船出现在上海海面;23日,在军舰炮火的掩护下,该师团率先在吴淞、川沙口、狮子林一线登陆!很快,第11师团也成功登陆加入到战斗序列。日军2个师团的兵力投入战斗后,上海战事趋于激烈。当时,日军每个师团的兵力配备为2.5***左右;国民政府中央军每个师的全额兵力应为1.3***,但出征时多不足此数,只有1***左右。其他地方军,每个师的兵力平均下来,只有5000人左右。相对于中国军队来说,一下子多出四五个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日军师团,进入9月后,战况的艰难可想而知。
1937年9月2日,吴淞炮台陷落。在此之前的8月29日,日军第3师团第6联队长仓永辰治大佐于吴淞被毙杀。仓永辰治是日军的华东战场上毙命的第一个日军指挥官。吴淞炮台陷落后,大场已成为中日军队争夺的战略要地。9月6日,从台湾开来的日军重藤千秋支队在杨树浦登陆,加入战斗。中国方面,蒋介石一边继续往上海投入军队,一边进行作战部署上的调整:亲自兼任第3战区司令官,以顾祝同为副司令。到9月21日,中国军队在上海的战斗序列最终确定为:朱绍良(取代张治中)任中央军司令(兼第9集团军司令);张发奎任右翼军司令,辖第8集团军(自兼司令)和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陈诚任左翼军司令,辖罗卓英的第15集团军和薛岳的第19集团军。薛岳,广东人,1896年生,国民政府抗日第一名将,在8年战争中,指挥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名役,被认为是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上海的战斗激烈异常。中国军队虽在人数上占优(甚至有时只是在累计总量上占优,在具体的局部并不占优),但在武器装备上却处于劣势。日军方面则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有庞大的海空军协同作战(30余艘军舰以及超过500架的作战飞机)。在这种情况,中国军队损失惨重。很多日军士兵的阵中日记都提到:“在飞机和炮火的支持下,将敌军歼灭”。当时,战斗激烈到中国军队一个师一个师地阵亡的程度。以吴淞河战斗为例,是日弹雨如飞,奉命堵截日军的中国军队往往在几分钟内就会丧失一个连的官兵!尽管如此,中国军队依旧战斗顽强,在70年后令人崇敬有加,在当时则令日军心惊胆寒。日军士兵荻岛静夫在阵中日记里记述了强渡吴淞河时的残酷情景:“天好不容易亮了,敌方的射击达到了极致。从各个地堡和散兵战壕里面射出的弹丸有如雨下,迫击炮爆炸的巨大声响震撼长空。我军炮兵也开始还击,还发射烟幕弹,飞机也赶来轰炸,真是撼天动地。第6中队终于渡河不得,进退维谷。在敌军猛烈射击之下,队长下了决心,命令本部继续前进,从金家宅渡河。工兵***衣服、光着膀子拚命拨舟猛进。此时是上午10时。河岸上,友军死者的尸体叠了几层,重伤员得不到治疗,只有呻吟苦撑……”
作为蒋介石嫡系的中央军第74军(俞济时部)、第87师(王敬久部)、第88师(孙元良部)以及从西安星夜赶来的第36师(宋希濂部)尽皆参加战斗。这几支中央军均是德式装备,建制比较规范,以孙元良的第88师为例,该师辖2个步兵旅,每旅辖2个步兵团,团以下营连排班则为3建制,又辖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运输辎重营、特务营等,此外还配有重机枪连、骑兵连、野战卫生队。除了上述诸师外,还有两支装备精良的部队投入会战:守卫首都南京的教导总队和财政部税警总团。以上为淞沪战场上战斗力最强的中国军队。
在淞沪会战中,有两处战事最为激烈,一是大场,一是罗店。在罗店血战中,中国守军王耀武的第51师(隶属第74军)以血肉之躯誓死阻击,使日军不能前进半步。战事一度进入胶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松井石根向东京要求增兵。9月6日,日本大本营按照松井石根的要求,增派精锐的吉助良辅的第9师团、荻洲立兵的第13师团、伊东政喜的101师团参战。在松井向国内请求增援的同一天,由于在罗店进攻受阻,日军集重兵攻击由中国第98师姚子青营守卫的重镇宝山。主攻部队是日军第3师团第68联队,联队长鹰森孝。姚子青率全营官兵誓死血战,数次全歼攻入日军,最后终于不敌,全营战士为国捐躯。
1937年9月22日,伊东政喜的第101师团在上海登陆。随后吉住良辅的第9师团(9月27日)和荻洲立兵的第13师团(10月1日)也成功登陆。上海的战斗更加激烈,多次出现大规模的白刃战。中国军人的鲜血染红了罗店、大场、宝山以及苏州河两岸。
进入10月后,日本近卫内阁制定了《处理“中国事变”纲要》,决定将作战重心由华北转移到华东,企图在秋天发起新的攻势,逼迫中国签订城下之盟。10月8日,松井石根以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名义发表声明:“本职拜领大命,负外征虏之重责,于江南之地登陆以来,军势充实,降魔之利剑今已出鞘,神威大张。日本军之使命,即日本政府声明之旨趣,保我权益,护我侨民,膺惩南京政府,一扫赤色势力及与其苟合之抗日排外政策,以确立明朗东亚和平之基础。”
侵略者总是衔着充足的理由而来。
从10月中旬开始,大场的争夺战达到白热化阶段。10月11日,日军第101师团第101联队长加纳治雄大佐被毙杀于大场之战中。到10月23日,日军伤亡已经超过2.5***,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华北战场上的伤亡数字。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10月26日,淞沪战场上的战略重镇大场终于失陷。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士兵誓死抗击,日本士兵亡命进攻。在日本政府的宣传和鼓动下,长期受军国主义思想熏陶的士兵以来中国作战为荣。东史郎曾这样说:“这次事变把各阶层的人都送上了战场,连电影演员中田弘二、中山贞雄,话剧演员友田恭介等都活跃在前线,其中友田阵亡时年仅38岁,他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德文专业,早年献身于话剧事业,出征时是工兵伍长。连他这样的人都为国阵亡,我们赴死又何足挂齿呢!”东史郎所在的第16师团,是在10月30日被从华北抽调而来编入上海派遣军的。该师团的师团长是以残忍著称的中岛今朝吾。
大场陷落后,中国军队后退至苏州河南岸,临河抗敌,日军连续作战均不得手。战斗再次陷入胶着状态。两个多月下来,投入上海的日军已经达到6个师团又一个支队。直到这时候,局面仍未按日军大本营想像的那样发展。仅第9师团攻击到苏州河时死伤就已经超过了9000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决定由谷寿夫的第6师团、牛岛贞雄的第18师团、末松茂治的第114师团以及国崎支队(隶属第5师团)组成第10军,起用已失势一段时间的“皇道派”军人柳川平助中将为司令官,在浙江沿海登陆,夹击中国军队,以求得上海攻略的最后胜利。柳川曾经担任过日本骑兵学校的校长,被认为精通指挥迂回追击战,这似乎是他被重新起用的原因之一。
1937年11月5日,柳川平助率第10军在杭州湾的金山卫一线轻松登陆,随即向松江、嘉兴方向进攻,包抄中国军队。这是整个淞沪会战的转折。南京电话局军话专线台话务领班王正元后来回忆,柳川军团成功登陆后,蒋介石大为不安,与第3战区副司令顾祝同通了20多个电话:“他(蒋介石)在电话中听到这一军情后,焦急异常,语气显得惊诧,好像非预料所及。他问:‘没有战斗吗 ?’‘敌人炮火猛烈,配有飞机、兵舰……’顾答。从蒋顾两人多次通话中可以肯定一点,就是为没有预料到日军会采取远距离迂回的战术突破金山卫而感到紧张。”后来,很多人抱怨当时中国军队疏忽了杭州湾的战略位置,致使日军轻松登陆。70年后,回顾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能不能做有效防守是一个问题。中国海岸线漫长,而海岸防守仅靠陆基士兵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定的海军兵力进行配合。可在当时,中国几乎没有作战军舰,制海权无从谈起,而日本海军的实力却是世界一流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的防登陆能力几乎为零。这是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中国唯一能做的是,在海岸线的桥头阵地布置兵力,但正像上面说的那样,由于海岸线漫长,实际上是防不胜防。
1937年11月7日,为了便于统一指挥,日军大本营编成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由松井石根任司令官,指挥上海派遣军(兼任司令官)和第10军共计25***与中国军队作最后决战。11月8 日,柳川军团强渡黄浦江;同一天深夜,中国第3战区司令部下达部队总撤退令。次日,日军第6师团攻陷松江重镇。后来的事实证明,日本第10军的突然出现,使苏州河南岸的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对中国军队形成了致命一击。
柳川平助的第10军在杭州湾成功登陆后,上海的陷落已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在日军的迂回包围下,中国军队全面撤退。夹击之势形成后的第6天,1937年11月11日,藤田进的第3师团攻入上海市区,在已快成废墟的市政厅前举手狂呼。转天,上海完全陷落。
在为期3个月的淞沪会战中,中国陆续投入70万军队,日本投入25万军队,是中日两个民族战争史上投入军队最多的一次战役。会战中,日军伤亡惨重:第3师团、第11师团、第101师团战死士兵超过3500人,第9师团战死士兵更是达到5000人。加上第10军的伤亡,整个会战中,日军自仓永辰治大佐(第3师团第6联队长)、加纳治雄大佐(第101师团第101联队长)以下2.3万战死,负伤士兵超过3万,合计伤亡5万左右。中国军队的伤亡则高达到25万。中国士兵在落后的装备下,以血肉之躯破灭了日本“3个月征服中国”的迷梦;同时,为东部沿海城市的工业和文化资源的西迁赢得了时间。在淞沪会战中,令人热泪盈眶的事情层出不穷,比如谢晋元团长以一队孤军战斗在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800壮士决死阻击强敌;更为令人动容的是,弹雨中,一名上海少女勇渡苏州河,将一面崭新的国旗敬献给这个国家的战士。
上海陷落后,已经进入狂热状态的日军,扑向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