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9月15日 撒迦利亚书九章

(2010-09-15 03:51:26) 下一个

再来之王

撒迦利亚书九章一至十七节

        一篇神谕

1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色(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

        2和靠近的哈马,并推罗、西顿;因为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

        3推罗为自己修筑保障,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

        4主必赶出他,打败他海上的权力,他必被火烧灭。

        5亚实基伦看见必惧怕;迦萨看见甚痛苦,以革伦因失了盼望蒙羞。

        迦萨必不再有君王;亚实基伦也不再有居民。

        6私生子(或作外族人)必住在亚实突。我必除灭非利士人的骄傲。

7我必除去他口中带血之内,和牙齿内可憎之物。他必作为余剩的人,归与我们的上帝。

        必在犹大像族长,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

        8我必在我家的四围安营,使敌军不得任意往来。

        暴虐的人也不再经过。因为我亲眼看顾我的家。

9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

        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

        10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争战的弓也必除灭。

        他必向列国讲和平;他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

        11锡安哪,我因与你立约的血,将你中间被掳而因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

        12你们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转回保障。我今日说明,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

        13我拿犹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莲为张弓的箭。锡安哪,我要激发你的众子,

        攻击希腊(原文作雅完)的众子,使你如勇士的刀。

14耶和华必显现在他们以上;他的箭必射出像闪电。主耶和华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风而行。

        15万军之耶和华必保护他们;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

        他们必喝血呐喊,犹如饮酒;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

        16当那日耶和华他们的上帝必看他的民,如群羊拯救他们。

        因为他们必像冠冕上的宝石,高举在他的地以上。

        17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荣美何其盛!五谷健壮少男;新酒培养处女。

    撒迦利亚书的第二部分,显示出与前面八章不同的气息。语气是不同的,在这里没有明显的提及先知,在这整本书开端的说明中,我们注意到这几章可能在先知生活的后期写成,或者出自后来不同作者的手笔。但是这几章与本书的前一部分并非没有关联。撒迦利亚对将来世界的启示,在这里继续着,并且更加精心加以处理;而且这里有一种关心外邦人的精神,其广度与前八章相应。

    第二部分又分成两段:九至十一章,和十二至十四章,每一段用“一篇神谕”(“An Oracle”根据英文标准修订本的标题)为题,虽然希伯来文可以较贴切地译作“负担”(burden)。但是这两个部分本身亦是由较小的单位组成,很小心地套进现今的整体,所以很难找出在编辑九至十四章时用以划分较小段落的界线;我们的注释简单地随着英文圣经(也是中文圣经)的每一章来划分。这几章在释上的困难随着它们内容的复杂性而加深了。在一方面,它们充满着历史的引述,虽然很少引述能及时准确地记下来。在另外一方面,这几章的焦点清楚地指向将来,而启示文学的引述甚至比历史的更难加以说明。从书写的样式,我们必须假定,本书这一部分的精神和远象,是比作者所引出来的历史背景更为重要。而我们在这结束的几章中,将会觉察到互相冲突的远象:战争与和平互相混合;上帝即将来临的日子同时带着应许和威胁。

    这段经文以先知宣告上帝的预言开始,攻击各个外邦的国家,这个宣告显示上帝审判从北方到南方的过程。上帝审判哈得拉、大马色,和哈马、所有叙利亚的城市,接着南下向推罗、西顿这两座沿海城市的居民宣告。这两个拥有大量财富和军事保卫力量的海港,在那个审判的日子将无能为力;军事装配力量被剥夺的推罗将遭火焚烧。沿地中海海岸向南走,上帝的审判落在非利士人的城市中(5—6节),使它们也陷入荒凉的状态。最后,因为击溃了许多犹大的传统的敌人后,上帝将在耶路撒冷他的圣殿外面安营(8节),在那里保护它免受任何进一步的欺压。

    突然之间,前面八个异象的战争气氛,被一种在耶路撒冷的平静欢乐的声调所改变。这座城市要因为她的王到来而欢欣,他得到胜利和凯旋而归,然而却谦卑地骑着驴子(9节)。弥赛亚王的到来,在耶路撒冷看来标志着新时代降临的记号;战争的武器将要在对和平的崭新追求之中被抛弃,而她的和平之君将统治全世界。

    但是又那么突然地,和平的声调又再一次被转化,被一种战斗诗所取代;这种突然的转变可能原来是反映不同的单位,但它们彼此结合在一起,为了一个目的。这个新的仇敌是希腊(13节),她在公元前第四世纪崛起,成为版图遍及全球的强国。上帝和他百姓的仇敌将再一次被打败,这样上帝的群众要在他们的土地上在和平中得到休息。

    我们应怎样理解这些发出战争野蛮的喧闹声,但又期望世界和平的远象呢?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简单的答覆,但是先知信息的大纲,可以部分地分辨出来。

    (一)战争。对于在任何时代的所有人民,战争是痛苦和悲痛的经历。但是战争,特别是在战争中打败,对于选民却增加了额外的困难。他们相信自己是上帝特殊的民族,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它们外邦神只的关系。而且他们相信,藉着他们作为一个特殊民族的角色,全世界其他的国家将要蒙福。但是他们真实的历史经验,常常与他们的信仰有所差距。无论外邦国家的信仰是怎样的,事实上他们是强有力的军事国家,经常带来灾难,并在战争中打败犹大和以色列人。

    因此,以色列面对一种窘境。这国家处于一个充满战争的世界中,而且经常是受害者多于得胜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理解战争本身的破坏,是上帝审判的结果,但是却不容易去接受外都邻国的成功。而且战争很明显地是与那被相信为上帝所造的世界不相协调,它似乎要永远继续下去,难道它将永不会结束吗?

    许多这些题目都是由先知的异象语言表达出来的。展望未来,他看见战争的持续,但在这几节中,存在着一种上帝是战士的感觉,藉着他的胜利,战争将最终结束,而且藉着他的公义将最后使世界上好战的国家得到应有的报应。这种语言不容易演绎成将来的神学,但是它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明显地是十分突出的。先知的现实主义清楚肯定,战争将继续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特征;理想主义显示了超越暴力的一个和平年代的降临。但是这种从战争到和平然后再一次地回到战争中景象,除去任何温和转移的可能性。和平的根源将在战场上找到。而若要世界受到和平的统治,首先须克胜战争本身。如果我们不能完全地和顺理地掌握这个要点,也许我们就要与先知一起感觉到落在两难之间;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寻求分享先知的信念,确信有一天,很可能超越我们的时间以外,“他必向列国讲和平”(10节)。

    (二)和平。关于和平的经节(9—10节),只是在战争黑墙上的一扇小窗户,整体而言战争是这一章的主调。但这个窗户却朝向一个不同的世界开放,它的本质虽然和我们现在及其他世纪完全不同,但我们是可以即时理解的。谁不渴望——特别是在战争的时候,“从这海……到那海”(10节)都由和平主宰呢?它是最理智的人类的愿望,虽然这种对世界和平的憧憬,是有些超越尘世和不真实的。

    在先知的异象中,有一位王,他会有助于和平年代的降临,而这位再来的王有一种很清楚的弥赛亚特性。从基督徒的观念来说,马太福音(廿一5)和约翰福音(十二15)说明了这王是谁,因为他们把耶稣与将要来的的王等同起来;耶稣的来临象征着在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和平的来临。然而在受难的记载中,我们看见古老原则的逆转。战争是力量的运用,但是为了建立新的国度,耶稣在钉十架中变成暴力的承受者。在战场的战争被属灵的战争所取代。而且渐渐地,当人与上帝和好,他们将一点一点建立起在地上和平的国度。但是我们要小心,就是以这种神学的观点,也不要减少与现实接触。今天的世界,就像在先知的时代一样,有那么多被强暴和战争所损毁;或者与早期的基督的时代相比,也是一样。战争永久伴随着文明,而我们必须一直分享圣经中先知的希望,希望有一天一个更好的世界将要临到。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