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7月8日 以赛亚书42章

(2010-07-08 03:37:33) 下一个

外邦人的光(Ⅰ)

以赛亚书四十二章一至十三节

        1看哪,我的仆人—

        我所扶持所拣选、心里所喜悦的!

        我已将我的灵赐给他;

        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

        2他不喧嚷,不扬声,

        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

        3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

        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他凭真实将公理传开。

        4他不灰心,也不丧胆,

        直到他在地上设立公理;

        海岛都等候他的训诲。

        5创造诣天,铺张穹苍,

        将地和地所出的一并铺开,

        赐气息给地上的众人,

        又赐灵性给行在其上之人的上帝耶和华,

        他如此说:

        6我—耶和华凭公义召你,

        必搀扶你的手,保守你,

        使你作众民的中保(中保:原文是约),

        作外邦人的光,

        7开瞎子的眼,

        领被囚的出牢狱,

        领坐黑暗的出监牢。

        8我是耶和华,这是我的名;

        我必不将我的荣耀归给假神,

        也不将我的称赞归给雕刻的偶像。

        9看哪,先前的事已经成就,

        现在我将新事说明,

        这事未发以先,我就说给你们听。

        10航海的和海中所有的,

        海岛和其上的居民,

        都当向耶和华唱新歌,

        从地极赞美他。

        11旷野和其中的城邑,

        并基达人居住的村庄都当扬声;

        西拉的居民当欢呼,

        在山顶上呐喊。

        12他们当将荣耀归给耶和华,

        在海岛中传扬他的颂赞。

        13耶和华必像勇士出去,

        必像战士激动热心,

        要喊叫,大声呐喊,

        要用大力攻击仇敌。

    穷乏人的困境是以赛亚书重要主题之一,引进于第一章中,并出现于全书的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学习行善,寻求公平,

        解救受欺压的,

        给孤儿伸冤,

        为寡妇辨屈。 (赛一17;参十一1—9,廿六6,卅五5—6,六十一1—2)

本段的第一第二部分包括了两个极好的例子:耶和华仆人的使命是“在地上设立公理”(1—4节),并要“作外邦人的光”(5—9节)。正如在第十一章中,绵羊、羊羔与小孩子都会在新纪元中获得保护,免于豺狼与豹子的暴虐,同样,仆人会特别善待穷人——虽然他们如“压伤的芦苇”般脆弱,没有一点的盼望;又像摇曳不定的灯火,其灯芯几乎烧尽(3节)。他会“开瞎子的眼”,“领被囚的出牢狱”(7节,参卅五5—6,六十一1—2)。此仆人究竟是谁,与其工作相比,显得并不太重要,正如构成本文第三部分(10节及下文)的优美的赞美与感恩诗所示。上帝的心意,是要将好消息带给穷人,医治伤心的人(六十一1—2,引用于路四),而这是普世欢腾的原因(10节):

        向耶和华唱新歌,

        从地极赞美他。

第一个先知信息(1—4节)使人想起第十一章的弥赛亚语言,以及一些“皇室诗篇”,例如诗二、四十五、七十二、八十九、一一○与一三二篇。此仆人乃上帝“所拣选的”(诗八十九3;另参代上廿八5),是他们所喜悦的(可一11)。上帝的“灵”会住在他身上,第十一章解释其意义:“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十一2);“以公义审判贫穷人……”(十一4;参诗七十二1—4)。

    本段经文通常是与其他三段称为“仆人之诗”的经文一起来看(四十九1—6,五十3—9,五十二13至五十三12);这四段经文特别被认为是“弥赛亚式”的作品。第四十二章一至四节马上就会引介这位特别的仆人,他以后的生活故事将会记述在三篇接续的诗歌中。虽然以后这些经文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而它所呈现的上下文的要点却是不容忽视。自第四十一章以来,并考虑到以后的经文,像四十四28与四十五1—4等,在作者和读者心中肯定会以古列作为上帝将公义与救恩带给作者当时列邦的基本媒介。但在古列死了与葬了许久以后,犹太人与基督徒竟完全自然地将这样的语言,照样应用在那位能满足他们对弥赛亚的盼望的人身上(例太十二18—21;可一11)。

    第二节通常的解释是:弥赛亚会是一位谦卑、温柔的人,而不是一位征服人的英雄;这样的解释可能受了一些常用经文的影响,如亚九9(太廿一5;约十二15),或赛五十三7—9。但其原来的意思大概是:“在街上……没有人喧嚷或扬声”。换句话说,没有人在弥赛亚的国度里,会被发现在呼求帮助:每个人都得到安全与满足。启示录廿一章四节是相同的好例子。

    第二个先知信息(5—9节)是以“耶和华,他如此说”的公式来作开始,此是常见“耶和华如此说”的独特变体,它结合了某种形式的信条,精简地宣称相信上帝是天地并其中所有之物的创造主,故此不忘掉在创造中两个最重要的元素:生命之气人的灵(参王上十5作为“灵”SPirit这个意思的解说,按:中文和合本译作“神”)。先知信息原是由上帝向他的仆人说出,但这次其用语却教人想起像四十一章八至十节的经文,在那里仆人是指以色列。古代与现代一些释经家由此认为一至四节亦是指以色列,而不是弥赛亚。当然我们应该尝试维持一至四节与五至九节之间的连贯意义;同一位的耶和华,有着同一样的目标,“必将公理传给外邦”(1节),或“领被囚的出牢狱”(7节)。关于“公义”(6节)参四十二章廿一节。

    译作“约”(中文和合本作‘中保’)的词语(6节),相对较少见于以赛亚书,只在四十至五十五章出现了四次。其中两次在“作众民的约”(四十二6,四十九8)的短语中。另外出现的两次(五十四10,五十五3)是用于列祖故事之中(例创十五),这使我们得到解释此词语在本文意义的关键。这表示一种神圣怜恤的行为:上帝向亚伯拉罕与大卫的应许会伸延及其余的世界。“众民”(6节)明显是指上一节所说地上的众人,而对此语其他转弯抹角的解释都是不需要的(如译作“立约之民”、“众民的异象”或“众民的光”,参新英译本)。正如“作外邦人的光”的夸张短句,这是重拾第二章的主题:“训诲必出于锡安……”。“坐黑暗的”(7节)亦使人想起九章一至七节的意象。

    第十至十三节的诗歌是回应第九节的观念,把完全新发生的事陈明;另参四十三18—19,六十五17与启示录廿一章1—2节。其写作的风格,像“登基诗”中庆贺耶和华胜过空虚混沌的力量(例诗九十六,九十八);参四十一章廿一节及下文的释义。那些航海的(10节)(标准修订本作“让大海怒啸”,按:中文吕振中译本作‘澎湃如雷’,是源自诗九十六11与九十八7的校订翻译),正如约拿船上的水手(拿一14—16),与海岛及旷野的百姓(11节)一起敬拜耶和华。关于一些阿拉伯沙漠的传奇城市,如彭米拉(Palmyra)与彼特拉(Petra),可参廿一章十六节(本注释上册二二○页)。

    第十三节的战争意象暗指出埃及记十五章的“海边之诗”,而其本身亦是仿效“登基诗”。“耶和华必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出十五18;启廿二5)这话是祝贺上帝战胜了原初的空虚混沌(诗九十三)、埃及人(出十五)、巴比伦人(赛四十七),或就此而言,死亡(赛廿五8)与撒但(启二十7—10)。

    译作“热心”一词(13节)是与九章七节、卅七章卅二节译为“热心”的相同。正如六十三15—16,父上帝以奇异、充满渴望的目光期待着(六十三15—16)。这是指向纯然的能量与动力,使上帝的能力与一切相信者的能力,得以与假神及其敬拜者加以区分。先知呼吁我们加入此新出埃及的行旅,靠着上帝的能力,这会带领我们经过现今的软弱(3节)与黑暗(7节)的困境,进入应许之地。

 

上帝是母亲

以赛亚书四十二章十四至廿五节

        14我许久闭口不言,静默不语;

        现在我要喊叫,像产难的妇人;

        我要急气而喘哮。

        15我要使大山小冈变为荒场,

        使其上的花草都枯干;

        我要使江河变为洲岛,

        使水池都干涸。

        16我要引瞎子行不认识的道,

        领他们走不知道的路,

        在他们面前使黑暗变为光明,

        使弯曲变为平直。

        这些事我都要行,

        并不离弃他们。

        17倚靠雕刻的偶像,

        对铸造的偶像说:

        你是我们的神;

        这等人要退后,全然蒙羞。

        18你们这耳聋的,听吧!

        你们这眼瞎的,看吧!

        使你们能看见。

        19谁比我的仆人眼瞎呢?

        谁比我差遣的使者耳聋呢?

        谁瞎眼像那与我和好的?

        谁瞎眼像耶和华的仆人呢?

        20你看见许多事却不领会,

        耳朵开通却不听见。

        21耶和华因自己公义的缘故,

        喜欢使律法(或译:训诲)为大,为尊。

        22但这百姓是被抢被夺的,

        都牢笼在坑中,隐藏在狱里;

        他们作掠物,无人拯救,

        作掳物,无人说交还。

        23你们中间谁肯侧耳听此,

        谁肯留心而听,以防将来呢?

        24谁将雅各交出当作掳物,

        将以色列交给抢夺的呢?

        岂不是耶和华吗?

        就是我们所得罪的那位。

        他们不肯遵行他的道,

        也不听从他的训诲。

        25所以,他将猛烈的怒气和争战的勇力

        倾倒在以色列的身上。

        在他四围如火着起,他还不知道,

        烧着他,他也不介意。

    第四十二章的最后部分,焦点在于瞎眼(参上文6、7节)。先知重拾了第十至十三节之诗歌以前所讲信息的主题。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预言新纪元的来临。那时,瞎眼的将会看见亮光,沿着他们从来没有想像过的道路行走(14—17节)。第二部分则用以赛亚真诚的惯用语来解释瞎眼的意义(18—25节)。

    先知信息是以上帝作为母亲的惊人意象作开始,她在生产的痛苦中喘气、哮喘与喊叫。这是可以用来抗衡圣经中的上帝绝大多数是男性意象的经文之一。申命记卅二章十八节是另外一例。正如上帝的“灵”(阴性名词)这美丽的形象,在创世记开首的时候(一2),像雀鸟一样盘旋在众水之上;与那在申命记结束时(卅二11),上帝如隐在其雏鹰之上扇展(标准修订本;与创世记一章二节所译相同);换言之这是出现在“妥拉”(律法)的开首与结尾。与此相连,我们亦应记得按照创世记一章廿七节所说,上帝同样“照着自己的形像”造男造女。在以赛亚书四十二章,正如罗马书八章廿二节,显示新纪元的诞生是痛苦的,特别对于那位生产者来说。在希伯来文中许多作“慈爱”与“怜悯”的词语,都是与“子宫”一词有关,由此所包涵母爱的观念,也许颇具意义。正如我同僚的七岁小女孩曾告诉我:“上帝是我们所有人的母亲与父亲。”

    转变的痛苦与挣扎进一步被描写为使山岭荒废,草场枯干与使江河变为洲岛(15节)。但这却导致新的可能性:瞎子可以到他们从来未到过的地方,他们的黑暗会变为光明,崎岖的地方会为他们的安全而变为平直(16节)。正如在我们的社会中,一些机构愿意花费金钱为坐轮椅者起坡道,为伤残人士设计特别的通道;同样地,上帝亦会关心其子民。

    第十七节显示了悲剧性图画的另一面:天上的景象越发吸引,地狱的景象越发令人厌恶。请参阅我在上册关于廿五章六至十二节的注释,及以后四十九章廿三与廿六节的释义。

    第二部分回答了谁是瞎子这个问题。先知在第十八节回想起第六章(9节)严厉的话:

        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

        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他清楚表示他是在想念自己的百姓,他们从来都是硬着心与不信的。耶和华的仆人以色列,看见却不领会;耳朵开通却听不见(20节)。

    第十九节用了三个词语来形容上帝的百姓。以色列虽然是眼瞎耳聋,但仍是耶和华的仆人,是蒙拣选而不被弃绝的(四十一8—9)。他仍是“我差遣的使者”(即希伯来文“玛拉基”malachi之意),像玛拉基(玛三1)与以赛亚自己(六8—9)一样,他带着作“外邦人的光”(四十二6)的信息,被差往世界。在六章九节及其下文,先知被差派,是带着审判的信息往其百姓那里去;现在,他所带的却是盼望的信息。最后一个词语,译为“那奉献于我的”(标准修订本),其实是个专有名词(米书兰,Meshullam),较常见于历代志开首的家谱中,它是大卫王朝所罗巴伯的儿子的名字(代上三19),也是祭司撒督儿子的名字(代上九11)。其基本意义大概是“聘用”或“差遣”(新英译本)。基于它在词源上明显地与“沙龙”(shalom,平安)一词的相通,此调亦被解作“那位被赐与平安之约的”;虽然这在神学上十分吸引,但却是不大可能的解释。另外一种说法是“那位上帝为他付上赎价的”,暗指一些如四十2与四十三3的经文。

    第廿一至廿五节提供了历史的叙述,解释百姓如阿来到他们现今的困境中。上帝拣选了他们,并在西乃山将他的律法“妥拉”(Torah)赐给他们(21节)。但他们犯罪得罪他,不遵守他的律法(24节),这就是他们今天为什么成了“被抢被夺”(22节)的原因。上帝使用战争与火惩罚他们,但他们却毫不介意(25节)。当然第廿五节的火教人想起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被围困的事:

    迦勒底人焚烧上帝的殿,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用火烧了城里的宫殿,毁坏了城里宝贵的器血。

                                                   (代下卅六19;另参王上廿五9)

在耶利米哀歌中,我们读到较为神学性与诗意的语言(四11;参二一3—5):

        耶和华发怒成就他们定的,

        倒出他的烈怒;

        在锡安使火着起,

        烧毁锡安的根基。

这些严峻的诗句,较像是第八世纪的先知信息,而不像他们现在的行文处境;它被其前后的盼望信息所软化,在时间上,惩罚已经过去,并且在第廿四节提及了悔改的迹象:“我们所得罪的”。即使不信上帝的尼尼微人,当他们悔改时仍得赦免(拿三10,四11),更何况是上帝的百姓!最重要的是,此种解释历史的方法,甚至像耶路撒冷的倾覆都被视为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据此,上帝掌管一切;所以没有任何理由会导致绝望。如果上帝是爱我们,并像母亲一般为我们受痛苦,即使瞎子也有盼望。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