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7月7日 以赛亚书40章

(2010-07-07 03:33:30) 下一个


你们的上帝说:安慰我的百姓

以赛亚书四十章一至十一节

        1你们的上帝说:

        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

        2要对耶路撒冷说安慰的话,

        又向她宣告说,

        她争战的日子已满了;

        她的罪孽赦免了;

        她为自己的一切罪,

        从耶和华手中加倍受罚。

        3有人声喊着说:

        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或译: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当预备耶和华的路),

        在沙漠地修平我们上帝的道。

        4一切山洼都要填满,

        大小山冈都要削平;

        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

        崎崎岖岖的必成为平原。

        5耶和华的荣耀必然显现;

        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

        因为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

        6有人声说:你喊叫吧!

        有一个说:我喊叫什么呢?

        说: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

        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

        7草必枯干,花必凋残,

        因为耶和华的气吹在其上;

        百姓诚然是草。

        8草必枯干,花必凋残,

        惟有我们上帝的话必永远立定。

        9报好信息给锡安的啊,

        你要登高山;

        报好信息给耶路撒冷的啊,

        你要极力扬声。

        扬声不要惧怕,

        对犹大的城邑说:

        看哪,你们的上帝!

        10主耶和华必像大能者临到;

        他的膀臂必为他掌权。

        他的赏赐在他那里;

        他的报应在他面前。

        11他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

        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

        慢慢引导那乳养小羊的。

    第四十至五十五章表明了在风格上与神学上十分显著的整体性,第四十章的首句便宣布了其主要的主题:在罪恶中有赦免,在沙漠中有盼望。上文曾经预告上帝子民在巴比伦所受的苦(卅九6—7)必会过去。而更重要的是,受苦被看作是上帝的惩罚,以致不需怀疑上帝忘记了子民:“我们上帝的话,必永远立定。”(8节)每一个字都是经过选择来强调相同的真理:第一、三、八与九节中“你们的上帝……我们的上帝”,相对于“耶和华”或“万军之耶和华”,特别常见于这几章中,而“我的百姓”(1节)与“他自己的羊”(11节)等名词亦表达同一意义。上帝在得胜仇敌之后,凯旋的行列回到耶路撒冷,当时其尊贵荣耀将被彰显,自然法则被悬置,这是下文会重拾的主题。另外同样会提到的,甚至是派遣使者到那荒废的城市中,宣扬这得胜的信息(例五十二7—12)。

    长久以来均认为这数章经文是作者向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人的讲话,这是发生在主前五八六年当耶路撒冷城被毁后不久。经文中偶然提及倾圮的耶路撒冷城(四十四28,四十九17,五十二9)、巴比伦偶像(四十六1—2)、玛代波斯王古列(主前五五九至五二九年;四十四28,四十五1),与在埃及的一个犹太殖民地(四十九12),这些都使主前六世纪的日期变得无可争议。明显的一神主义(例四十五5—6,14,18,21,22),对偶像的嘲讽(例四十四9—20),大胆的“新出埃及记”图式(例四十三18—21)及代人受苦的观念(五十三4—6,11,12)都是较接近耶利米书与申命记的神学(参申四35、39,卅二39),而不像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所说。正如“申命记学派”因着主前第六世纪的浩劫,而插手塑造了从约书亚记——列王纪的以色列历史,同样在整个以赛亚式的材料中,亦可鉴别出被掳时期的“第二以赛亚”来。

    不过,这些巴比伦章节与上文的连续性亦是绝不含混与不容忽视。十分可惜的是,现代释经书通常在第三十九章与第四十章之间划分以赛亚书,给人完全误导的印象,以为第一至三十九章乃出自第八世纪先知“耶路撒冷的以赛亚”,而第四十至五十五章则出自另一位第六世纪的作者,与第一至三十九章的作者甚少或完全没有任何关连。事实上,第一至三十九章的经文决不是一个整体,正如我们所见:有些经文,例如第廿四至廿七章,甚至是较“第二以赛亚”还更晚期,而另一些如第十三至十四章,卅四至卅五章,则大概是在被掳时期,或与“第二以赛亚”同代。换句话说,不论其日期为何,“第二以赛亚”是以赛亚书整体的一部分,应该在此处境下加以研读,而不应予以分离。

    没有其他地方比这章的第一至八节更加重要。在这里所表达的玄秘情景中,无意中传来了上帝对其天廷所说的话。“安慰”是众数,故此不是向先知说的,正如钦定译本与韩德尔的弥赛亚颂(“汝等安慰”)。换句话说,我们对天上有另一次的先知瞥见,正如第六章所记的一样。先知偶然听见上帝对天使的呼唤,与天使之间的彼此呼唤(六1,3,6)。他介入了天上的对话(“我喊叫什么呢?”,参四十6),并接受其差遣(6节)。在两章经文中,上帝的荣耀(六3,四十5)都与百姓的情况形成对比:他们在第六章的不洁与顽梗,与他们在第四十章的脆弱与罪恶相符合。在第六章赦罪只临到先知,而在第四十章他则受差遣去向整个百姓宣扬赦罪。四十章六至八节对人性的悲观看法(另参诗卅九4—6;伯十四)亦教人想起第六章,但似非而是的,这却是盼望的来源——只要你将自己的信心放在上帝那里。这亦是另一个熟悉的第八世纪以赛亚式的主题(七9,三十15,卅一1—5)。

    第九至十一节包含了一些异常美丽的、亲切的意象,这是典型“第二以赛亚”式的,并只有与极巨大的力量连在一起时才可以被了解(10节):只有一些具有巨大心灵与物质力量的人,才可以展示如此的温柔。首先,百姓被称为“锡安”与“耶路撒冷”,这是遍及整个巴比伦篇章与其他地方的描述(参四十九14,五十一3,17,五十二1—2,7,六十14,六十二6)。城市在希伯来文为阴性,所以这些词语本身的文法便具有别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温柔感。第二,“不要惧怕”一词典型地宣告了在一段焦虑等待时期之后,上帝的显现。这就是天使如何向马利亚(路一30)与牧羊人(路二10)所说的话;就如一条红线,贯穿了这些经文(卅五4,四十一10,14,四十三1,5等)。第三,也是最后,这里描绘了好牧人与羊群的精致意象,他敏感于它们的需要,喂养它们,将羊羔抱在怀中,对母羊在生产的时候予以特别的照顾(11节)。牧羊人是圣经传统中常见的意象:约十,诗廿三与结卅四都有详细的例子。一方面,牧羊人代表了刚才所提及的力量与温柔的结合。但另一方面,社会的领袖,特别是君王,亦被想像为牧羊人(例王上廿二17;耶廿三1—4,五十6;结卅四2),所以好牧人是会保护在社会中容易受伤害的成员,免受不公义的对待与压迫,保证他们活于“太平与稳固”之中。

    第十节包含了引人入胜的观念,上帝即将得到回报,就是当他那顽便的百姓受苦时,他也一同忧伤的岁月成为过去。正如拉结为其儿女而哀哭,上帝将看见其子民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而这便是其赏赐(参耶卅一15—20)。我们的上帝是一位为我们哭泣、为我们受苦,“像产难的妇人”(四十二14),及因我们得荣耀(四十九3)的上帝。



天地的创造主

以赛亚书四十章十二至卅一节

        12谁曾用手心量诸水,

        用手虎口量苍天,

        用升斗盛大地的尘土,

        用秤称山岭,

        用天平平冈陵呢?

        13谁曾测度耶和华的心(或译:谁曾指示耶和华的灵),

        或作他的谋士指教他呢?

        14他与谁商议,谁教导他,

        谁将公平的路指示他,

        又将知识教训他,

        将通达的道指教他呢?

        15看哪,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

        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尘;

        他举起众海岛,好像极微之物。

        16利巴嫩的树林不够当柴烧;

        其中的走兽也不够作燔祭。

        17万民在他面前好像虚无,

        被他看为不及虚无,乃为虚空。

        18你们究竟将谁比上帝,

        用什么形像与上帝比较呢?

        19偶像是匠人铸造,

        银匠用金包里,

        为它铸造银链。

        20穷乏献不起这样供物的,

        就拣选不能朽坏的树木,

        为自己寻找巧匠,

        立起不能摇动的偶像。

        21你们岂不曾知道吗?

        你们岂不曾听见吗?

        从起初岂没有人告诉你们吗?

        自从立地的根基,

        你们岂没有明白吗?

        22上帝坐在地球大圈之上;

        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虫。

        他铺张穹苍如幔子,

        展开诸天如可住的帐棚。

        23他使君王归于虚无,

        使地上的审判官成为虚空。

        24他们是刚才(或译:不曾;下同)栽上,

        刚才种上,

        根也刚才扎在地里,

        他一吹在其上,便都枯干;

        旋风将他们吹去,像碎秸一样。

        25那圣者说:你们将谁比我,

        叫他与我相等呢?

        26你们向上举目,

        看谁创造这万象,

        按数目领出,

        他一一称其名;

        因他的权能,

        又因他的大能大力,

        连一个都不缺。

        27雅各啊,你为何说,

        我的道路向耶和华隐藏?

        以色列啊,你为何言,

        我的冤屈上帝并不查问?

        28你岂不曾知道吗?

        你岂不曾听见吗?

        永在的上帝耶和华,创造地极的主,

        并不疲乏,也不困倦;

        他的智慧无法测度。

        29疲乏的,他赐能力;

        软弱的,他加力量。

        30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

        强壮的也必全然跌倒。

        31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

        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

        他们奔跑却不困倦,

        行走却不疲乏。

    本章部分的命令语气,“要安慰……预备……喊叫吧……要登高山……不要惧怕”,与第二部分(12—31节)的修辞问句形成对比。此两部分的逻辑联系,是故意使二者成为对照,一方面是受惩罚的、被惊吓的耶路撒冷的弱点,另一方面是上帝无可比拟的大能,显明在其纯宇宙性的创造活动的规模里。将你的信心置于前者,你便如草枯干(6—7节;参24节);将你的信心置于上帝,你便“如鹰展翅上腾”(31节)。

    本文似乎要启发此种信心־־ᆭ10,四十四6,8,四十五5—6,14,18,21,22,四十六9;与“申命记学派”的经文,例如申四35;撒下七22;王上八60)。这是表达人对上帝完全信靠的其中一种方式,即上帝作为宇宙的创造主与管治者。

    第十二节的焦点在于量度事物的巨大幅度:我们二十世纪的宇宙观,在许多方面均无限大于旧约的时代,不过无论我们对宇宙的观念有多大,上帝仍然是更大的。诗篇九十三篇三至四节十分壮丽地表明:

        耶和华啊,大水扬起,

        大水发声,波浪澎湃。

        耶和华在高处大有能力,

        胜过诸水的响声,洋海的大浪。

    其次出现的,便是在我们周遭世界那奇妙而复杂的事物。约伯记卅八章至四十一章,列出了无数有关自然奇迹的例子,挑战约伯,要他加以解释。时至今日,我们拥有这方面的科学解释越多,这幅图画变得越不可思议。同样,不论我们所积聚的关于宇宙的科学知识是何等惊人,上帝的智慧仍是更加惊人(13—14节)。在第十四节,“公平的路”十分接近宇宙秩序的观念:译作“公平”的一字在出埃及记廿五章九节与他处译为“样式”。另一个从自然界而来的论据是宇宙的美丽。穹苍被铺展如幔子(22节),众星在我们眼前游行,其壮观有如一支强大的军队(26节)。关于这方面,更多可见于诗篇八篇、约伯记卅八章与其他经文,但这亦是第二以赛亚所要论证的其中一部分。

    不过,主要的论点是关乎能力:谁更有能力?——是其伟大、智慧与美丽显于宇宙之中的上帝?是使以色列受苦的列邦?是那荒谬的偶像?还是地上的君王与长官?甚至是那众星?从一开始(15—17节),列都便被贬斥为“不及虚无,乃为虚空”(最后的一词亦见于创世记一章二节作“空虚”)。毫无疑问,我们会想到在古代世界的埃及、亚述、巴比伦与波斯,正如我们今天的美国与苏联。极其华美的利巴嫩香柏树提供了有力的象征,即使它巨大、丰盛、有能力与有经济价值,但对于上帝来说,均是算不得什么。

    第十八至二十节是数篇嘲讽偶像经文的第一篇(另参四十一7,四十四9—20,四十六1—2)。在此运用了夸张的语言:制造一个偶像,需要三个人才能完成,甚至他们中的一个人亦不能负担得起其费用;人为工艺的技术,可笑地与上帝的属性相比。这些经文非难那错误地向假神虔诚,并为此而努力的人,不论这些假神是指什么:是他个人的外表、私人游泳池、赛马、甚至是巡航导弹。君王与长官是第二种被嘲讽的对象(21—24节),这毫无疑问是包括了尼布甲尼撒与古列。从上帝的角度来看,他们像蝗虫一样细小、可笑、微不足道、不能改变任何事情;或像植物,一当被风吹去,便难以生长。最后,假如有人想将信仰放在星象里,那就提醒他们,它们亦只不过是天上万象中的一群,由上帝所创造与统辖(25—26节)。

    本章以呼唤以色列人来信靠耶和华作结束。面对着如此壮丽、有关上帝智慧与能力的证据(2829节),你怎能怀疑?第廿七节是引用一些哀悼的诗歌(例诗八十八14),深刻地表达出以色列人的怀疑,却马上被刚才提出的有关创造的论证所驱散。最后的四节特别针对疲乏与困倦的问题(这些用词重复出现于每节之中),其答案是上帝在那些信靠他的人身上的力量与能力。拉比们以其典型的才华,将第卅一节应用于他们自己的经验中:“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指向出埃及(参出十九4;申卅二11);“他们奔跑却不困倦”指向在旷野漂流;而“行走却不疲乏”指向在应许之地的生活。正是这样的释经法经常提醒我们,需要将这些经文移出主前第六世纪巴比伦的处境,并应用于我们身上。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飘尘永魂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玉舟的评论:

感谢神宝贵的话语和神的使者分享神的话语。

一直在学习中,谢谢玉舟鼓励!
玉舟 回复 悄悄话 谢谢经文分享。愿神祝福你和你手所做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