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徐志摩的《半夜深巷琵琶》赏析

(2010-07-05 19:33:09) 下一个


半夜深巷琵琶

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深夜里的琵琶!
      是谁的悲思,
      是谁的手指,
    象一阵凄风,象一阵惨雨,象一阵落花,
      在这夜深深时,
      在这睡昏昏时,
    挑动着紧促的弦索,乱弹着宫商角微,
      和着这深夜,荒街,
      柳梢头有残月挂,
    啊,半轮的残月,象是破碎的希望他,他
      头戴一顶开花帽,
      身上带着铁链条,
    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
      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
      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
    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    <><><>
  ①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0日《晨报副刊·诗镌》第8期,署名志摩。
    徐志摩的诗歌常有一起句就紧紧抓住读者的力量。本诗第一句以“又被它从
睡梦中惊醒”造成触目惊心的效果,立刻将琵琶声和抒情主人公同时凸现出来。
“又”说明这不是第一回,增强了这种“惊醒”的效果。这深夜里的琵琶声表达
的是“凄风”、“惨雨”、“落花”般的“悲思”。它出现的时间是“夜深深时”
、“睡昏昏时”,空间是“荒街”、“柳梢”、“残月”。在这荒凉沉寂的时空
之间骤然响起的凄苦之声,风格哀婉精美,它奠定了全诗抒写爱情悲剧的基调。
“是谁的悲思,/是谁的手指,”这样紧促的询问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翻涌的波
澜。琵琶声在构思上既是比,又是兴。它直接引发了诗人心中久郁的痛苦,为后
半部分抒发诗人的内心感慨作了必要的准备。全诗一到九行都是铺垫,从第十行
开始由对琵琶声的描写形容转入内心悲思的抒发,是全诗的重心所在,也是琵琶
声抒情意蕴的直接升华。 在诗的后半部,诗人内心感慨的抒发,是通过“他
”的形象及与“他”有关的一系列意象来表达。他共出现三次,第一、二次紧紧
粘连:“啊,半轮的残月,象是破碎的希望他,他/头戴一顶开花帽,/身上带
着铁链条,/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这两个“他”既可指抒
情主人公心中“破碎的希望”,是无形无影情感的形象化表现,是一种比喻;又
可指怀着这“破碎的希望”的抒情主人公自身,是一个人。“他”由“半轮”“
残月”的比喻导引入诗,其抒情意蕴又通过肖像和行动的详细描写来表达。囚徒
般落魄的面貌、绝不妥协的挣扎跳动以及跃出常态的疯笑构成一个多层面的悲剧
形象,充分体现出诗人为追求自由的爱情受尽磨难、深感绝望又仍要苦苦挣扎的
痛苦心情。这种疯狂而惨痛形象的出现,使本诗在审美风格上突破并发展了传统
琵琶声哀而不伤、精美怨婉的基调。全诗在这里形成一个情感高潮。伴随第三个
“他”而出现的人物有“你”和“她”。徐志摩是个“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的个性主义者,诗句中的“她”既指与诗人深深相恋而又不可望及的女子,又
指与爱人相关的幸福、理想等人生希望,既是实指又是象征。自由的爱情总难为
现实所容,“吹糊你的灯”也就熄灭了希望之光、生命之火。爱人甜美的亲吻却
隔着标志生死界限的坟墓,“坟墓”与“亲吻”这情感色彩强烈反差的事物构成
一种巨大的张力,将爱情、希望与其追寻者统一于寂灭,写尽了诗人对爱的热切
渴望,更写尽了诗人受尽磨难之后的凄苦、绝望。这里,“他”和“你”实际上
是同一的,抒情主人公分身为一个旁观的“他”对一个当局的“你”发出如此残
酷而又绝望的告示,表现出诗人对命运的深深无奈。诗的末尾部分以“灯”、“
坟墓”、“她”、“亲吻”构成凄艳诡秘的氛围。这种气氛,我们常可从李贺诗
歌中感受到。 诗人在深夜一阵悲凄的琵琶声中,把落魄困扰又“发疯似地”
“跳”着、“笑”着的“他”置于有“柳梢”、“残月”的“荒街”,继而又示
之以“吹糊”的“灯”和“在坟墓的那一边”“等你去亲吻”的“她”,造成一
种凄迷顽艳的独特意境。其丰富的内涵使得全诗既疑炼精致又丰润舒阔,充分传
达出诗人不惜一切、热烈追求爱情又倍受苦难的惨痛心情。 极富音乐美是本
诗突出的艺术特色。各诗行根据情感的变化精心调配音韵节奏。“是谁的悲思,
/是谁的手指”的急切寻问和“象一阵凄风,/象一阵惨雨,/象一阵落花”的
比喻排比,句型短小,音调急促清脆,如一批雨珠紧落玉盘,与作者初闻琵琶、
骤生感触的情境正相谐和。而后的“夜深深”、“睡昏昏”以eng、un沉稳浑然
的音调叠韵,为琵琶声设置了一个深厚、昏沉、寂静的背景,如一个宽厚的灰色
帷幕,与前台跳跃的音调共成一个立体的世界。接着,“挑动着紧促的弦索,乱
弹着宫商角微”,这稍长的句式,因多个入声字连用,其声虽又如一阵急雨,但
已不再有珠圆玉润的亮色,显得阴暗惨促,正合作者深受触动、万绪将起的紊乱
心境。临末,“疯了似的跳,疲了似的笑”,以入声“jào”押韵,音调促仄尖刺
,正与诗中作疯狂挣扎的绝望形象一致。最后三声“等你去亲吻”的复沓,如声
嘶力竭的哭喊,一声高过一声,撕人肺腑。全诗长短诗行有规律地间隔着,长句
每行六个节拍,短句每行三个或四个拍,整齐且富有变化。短句诗行押韵,并多
次换韵。全诗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悦耳,宛若一支琵琶曲,悲切而并不沉寂,与
本诗既凄迷又顽艳的抒情风格相一致,达到了心曲与琴曲的统一,也使诗歌获得
了形式上的美感。

(李 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