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6月30日 以 赛 亚 书17章-18章

(2010-06-30 04:24:17) 下一个

攻击亚兰与以色列的预言

以赛亚书十七章一至十一节

        1论大马色的默示:

        看哪,大马色已被废弃,不再为城,必变作乱堆。

        2亚罗珥的城邑已被撤弃,

        必成为牧羊之处;羊在那里躺卧,无人惊吓。

        3以法莲不再有保障;大马色不再有国权;

        亚兰所剩下的必像以色列人的荣耀消灭一样。

        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4到那日,雅各的荣耀必至枵薄;

        他肥胖的身体必渐瘦弱。

        5就必像收割的人收敛禾稼,用手割取穗子,

        又像人在利乏音谷拾取遗落的穗子。

        6其间所剩下的不多,好像人打橄榄树:

        在尽上的枝梢上只剩两三个果子;

        在多果树的旁枝上只剩四五个果子。

        这是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说的。

7当那日,人必仰望进他们的主,眼目重看以色列的圣者。8他们必不仰望祭坛,就是自己手所筑的,也不重看自己指头所作的,无论是木偶是日像。

9在那日,他们的坚固城必像树林中和山顶上所撇弃的地方。就是从前在以色列人面前被人撇弃的。这样,地就荒凉了。

        10因你忘记救你的上帝,不记念你能力的磐石;

        所以,你栽上佳美的树秧子,插上异样的栽子。

        11栽种的日子,你周围圈上篱笆,

        又到早晨使你所种的开花,

        但在愁苦极其伤痛的日子,所收割的都飞去了。

    首六节“论大马色的默示”明显是属于主前七三五至七三二年,亚兰与以法莲同盟危机的时期,当时亚兰(首都大马色)与以色列或以法莲(首都撒玛利亚)曾经结为联盟反对犹大(参上文七至八章)。本段包括了两篇短的预言,关于大马色(1—3节)及以色列(意为“雅各的荣耀”,4—6节),这可能是在主前七三二年,亚述军队攻克大马色之前,以赛亚所发出的。这里描述荒芜的废墟,动物可随意躺下,无人惊吓(1—2节),这幅图画早在十三章中已经出现。本段的例子较短且来得突然。第二节的开首便有点古怪,希伯来文的意思是“亚罗珥的城市荒废”(参标准修订本在释)。亚罗珥是摩押的城市,而其最特出之处,是此字完全没有出现于上文,故此这整节经文可能是误放了位置。另有人尝试将“亚罗珥的城市”修改为“其城邑必永远……”(参标准修订本、新英语译本、耶路撒冷译本)。此二字在希伯来文是十分相似,而可能此节经文现在本身的意义是指大马色的城市会好像摩押的城邑一般荒凉。

    “保障”(3节)大概是指亚兰的首都大马色,就是倒霉的亚兰—以法莲同盟(七5)的鼓动者;不过也可能是撒玛利亚。亚兰或其“所剩下的”余民,与以色列(的荣耀)将遭同一命运,这就是此处的意思,而有趣的是,“余民”(希伯来文Shear“施雅”,像施雅亚述)一字,与“荣耀”平衡,在这里明显地带有正面的意思,但两者都将“枵薄”(4节)。

    预言的第二部分下半进一步补充与阐释了首部分的充分意思。事实上,虽然本篇的标题是“论大马色的默示”,但整篇预言的注意力,却是较为集中在以色列的身上。在连接两部分的引言公式,“到那日”之后,“雅各的荣耀”是借自上文的字眼,而剩下的预言便是围绕着上文结束时提及的“余民”的意思。我们大概可以从第四节中,想像约瑟和他的众兄弟的兴盛一时的老父亲雅各,瘦骨嶙峋,衣衫褴褛——一幅以色列倾覆的生动隐喻。

    第五与六节直喻的也有相同的效力。廿四章十三节出现另一个较短的相同例子。以色列在亚述的蹂躏之后所变成的样子,就好像经过收割的禾田,或像橄榄树林中,树顶上剩下的少许橄揽。有些突出的细节更为辛辣:“收割”一词在一些经文中意指“毁灭”(如番一2—3;标准修订本作“除灭、扫净”,结卅四29,标准修订本作“消灭”)。“打”橄揽树明显带有暴力含意,同样的字亦用于伐倒的树(十34)。利乏音谷是大卫得胜的场景之一(撒下五17—25),位于耶路撒冷以南数哩;但它也可指“死亡的幽谷”(见十四9)。最后一段预言无情地指斥以法莲(创四十一52)与“约瑟家”,这是北国的另一名称:“约瑟是多结果子的树枝……(创四十九22),这就是”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6节)说的审判的话;“万军之耶和华”向大马色发言(3节)。

    “当那日”引进了与上文不太相似的散文预言(7—8节),反映了颇为不同的景况。这样对偶像的攻击是常见于本书后文(例四十四9—20;五十一13;五十四5),而从多神主义进至一神主义的信心跳跃,正是包括了对所有耶和华以外偶像的否定(四十五5,6,14,21,22)。在那里以色列的圣者(参一4)被视为一切事物的创造者,在那里偶像和“人手所造的”就被否定。

    根据犹太人的律法,可以追溯至约西亚时代,即是主前七世纪,除了在耶路撒冷所罗门圣殿门外的那个祭坛外,人便不许再设立任何祭坛。这律法可应用于本节所抨击的所有祭坛:于伯特利、撒玛利亚、吉甲与其他所有北国建起的古老祭坛。“木偶(亚舍拉)”是设立在古以色列许多圣址的树木或木像,通常是在石块与柱子之旁(例士六25—32;申十二3)。在迦南的宗教中,男性的巴力有时是以雕刻的石像代表,而木像则是以女神亚舍拉这个众神之父伊勒(EI)的王后为名。第八节最后提及的祭祀对象(希伯来文为hammanin),甚少在旧约中提及,不过大概这是指另一种的偶像,可能是在亚舍拉旁边的男神如巴力的代表(赛廿七9;代下卅四7)。在以色列北方的邻国中,Ham-man是巴力的绰号,传统上hammanim被译为“日像”或“香坛”,但二者都是缺乏支持的说法。不论如何,这些都有待考古学家来告诉我们,但这些偶像整体上都是骗人的:

       “对木偶说,醒起,对哑吧石像说,起来,那人有祸了,

        这个还能教训人么?  (哈二19)

    如果以色列的圣者创造万物,那自然地敬拜任何除他以外的东西,都是亵渎与荒谬。正如摩押人在危急时转向耶路撒冷求救(十六1),所以“在那日”以法莲人会转向以色列的圣者,上帝的子民会再次复合。

    但第九至十一节却拿走了此希望:“他们的坚固城……被撇弃”,他们的土地荒凉,因为他们忘记了以色列的上帝。可能第十至十一节曾经是紧接着一至六节;而第七至九节的加插,产生希望又使其破灭,令“愁苦极其伤痛的日子”(11节)变得更加苦涩。既不是“希未人”,也不是“亚摩利人”,在希伯来圣经中都没有“像树林中和山顶上所撇弃的地方”的意思(译注:第九节的翻译颇为分歧,主要是传统上似作“树林中和山顶上”,但七十土译本却作“希伯来人与亚摩利人”,参与标准修订本注释)。虽然这与本节的下半节并不十分吻合,但此幅图画所表达的却是我们熟悉之主题的生动变奏(例十七2;十三21—22)。当以色列人尚未到达以先,希未人与亚摩利人便在迦南地生活(书九1—2),他们的城市荒凉,是因为“在以色列人”面前被撇弃(9节),如此便成了警诫的事例:如果你继续像这些人一样地崇拜偶像,这一切都会发生在你身上!故此许多现代的译本便按照希腊文译本的翻译,提及两种拜偶像的民。

    在第十节中包含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以色列的上帝,用以色列独特的名字称为“救你的上帝”(参十二23)与“能力的磐石”(参八14),另一方面是巴力与搭模斯(译注:Tammuz,参结八14)的希腊名字Adonis,他被形容为Naaman(标准修订本作“佳美”),及“异样的栽子”(译注:现代中译本作“异国的偶像”,参标准修订本)。这里说及在圣经时代盛行于亚兰、腓尼基、巴勒斯坦与居比路之间,象征某种生命力的男性神只宗教崇拜。妇女特别为他的死亡,就是对应庄稼的收割而哀哭(结八14)。而在神圣的园地中,插上一些特别的树秧,即第十节“佳美的树秧子”,此是确保其复活获得新生活的重要礼仪。本段及其他涉及此敬拜的经文(例一29;六十五3;六十六17),很难确定其准确日期,但它们大概是属于第二圣殿时期,当巴力与亚舍拉(8节)的敬拜不再普遍的时候。但当百姓的态度与行径不是以敬畏上帝为智慧的开端所决定,而是更大地受了星座、东方诸宗教与非理性的偏见所影响时,这些预言并不是像它表面看来那样缺乏适切性。

攻击亚述与古实的预言

以赛亚书十七章十二节至十八章七节

        12唉!多民哄嚷,好像海浪澎匐;列邦奔腾,好像猛水滔滔;

        13列邦奔腾,好像多水滔滔;

        但上帝斥责他们,他们就远远逃避,

        又被追赶,如同山上的风前糠,又如暴风前的旋风土。

        14到晚上有惊吓,未到早晨他们就没有了。

        这是掳掠我们之人所得的分,是抢夺我们之人的报应。

        十八1唉!古实河外翅膀刷刷响声之地,

        2差遣使者在水面上,坐蒲草船过海。

        先知说:你们快行的使者,要到高大光滑的民那里去。

        自从开国以来,那民极其可畏,是分地界践踏入的,他们的地有江河分开。

        3世上一切的居民和地上所住的人哪,

        山上竖立大旗的时候你们要看;吹角的时候你们要听。

        4耶和华对我这样说:

       “我要安静,在我的居所观看,

        如同日光中的清热,又如露水的云雾在收割的热天。”

        5收割之先,花开已谢,花也成了将熟的葡萄;

        他必用镰刀削去嫩枝,又砍掉蔓延的枝条。

        6都要撇给山间的惊鸟和地上的野兽。

        夏天,惊鸟要宿在其上;冬天野兽都卧在其中。

        7到那时,这高大光滑的民,

        就是从开国以来极其可畏、分地界践踏人的,

        他们的地有江河分开;他们必将礼物奉给万军之耶和华,

        就是奉到锡安山耶和华安置他名的地方。

    下一个标题要待十九章一节才出现,故此便很自然地把十七章十二至十四节及十八章一至七节连在一起来看。两篇都是以“祸哉”(编者注:中文和合本译作“唉!”)这句传统的先知引言开首,论及强大与惊人的国家,就是亚述(虽然没有直接道出)及古实(译注:又作埃提阿伯,即现今的苏丹参现代中译本),即“翅膀刷刷响声之地……是分地界践踏人的”。另外,两段经文都因锡安独特的超越性而欢欣,十七章十四节得意地暗喻耶路撒冷在主前七○一年奇妙的拯救(参卅七36),而十八章七节便展望古实将联同摩押(十六1),一起进贡给“锡安山,耶和华安置他名的地方”(参四十五14)。

    两篇预言的首篇,毫无疑问原来是说及亚述的,这不单可见于第十四节,亦表明于狂涛怒吼,冲向犹大,环绕着耶路撒冷,“直到颈项”(八7—8)。不过,上帝平静风暴的“斥责”,却远远超越主前七○一年当时的环境,上帝在创造时便向大海施下权柄(诗一○四5—9),又照样对红海而行(诗一○六9—12)。亚述的败亡只是创造天地的大能的一种彰显,这是以赛亚书中常见的主题,例“看哪,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尘……”(四十15)。“糠秕”是另一常见的明喻,在廿九章五至八节应用在亚述之上,便是十分接近的例子;另外在四十一章十五节用来描述以色列的一般仇敌:“看哪,我已使你成为有快齿打粮的新器具,你要把山岭打得粉碎,使网陵如同糠枇。”在诗篇及智慧文学中,此形像被扩充至包含所有的人类,他们都有赖上帝的怜悯而活,如飞蛾一般的脆弱而短暂:“早晚之间,就被毁灭”(伯四19—20;参廿一18;诗卅五5)。以色列的历史不单告诉关乎以色列与其东邻国,更是告诉我们许多关于上帝对待人类的事情。

    第十八章的开首,一如第十六章,是关于外邦使者抵达耶路撒冷。在十六章,摩押人是在危急时来求助;而这里古实人却是千方百计想说服犹大参与他们对亚述的背叛。第二十与卅一章包含了其他有关古实与埃及的预言,而同一主题贯穿其中:“祸哉,那些下埃及求帮助的,是因仗赖马匹,依靠甚多的车辆……”(卅一1)。这次叛变的日期不详,但却肯定是在希西家的统治下(主前七二五至六九七年)。本篇或许是出自较早期的叛乱时期,而终于主前七一一年亚述王撒珥根攻陷亚实突(二十1);或是出自较晚时期,以西拿基立在主前七○一年进侵犹大为顶点,不过这都是迄今无法定论的。在以赛亚时代,埃及是受古实人统治,而这点反映在二十章中,那里埃及与古实是记载于同一句中,也在本篇中归于一起(十八至十九章)。

    本篇预言对古实人的描述生动详尽,使人认为有目击证人参与其流传过程。以赛亚本人大概曾看见抵达耶路撒冷的使者,但他也可能看见他们的船只驶进位於地中人拇或在亚喀巴海峡的以禄(代下廿六2,6)。他们来自古实河(译注:现代中译本作尼罗河)到达地中海的港口。有人认为第一节的“翅膀”是指古实的华美船只的风帆,这样“刷刷”或者译作“卡塔”更恰当,此字通常代表钟或钹的声音,但也可作“发颤”(哈三16),或是蝗虫的名称(申廿八42)。故此“翅膀刷刷响声之地”也被解作在古实有蝗虫、蚊子与其他翅膀发声的昆虫。第三个可能的解释是钦定本的翻译:“祸哉,被翅膀掩盖之地……”,这句暗示当然是以合适的神秘与异乎寻常的口吻,来描述远古的古实。

    古实河包括了流经现今苏丹与巴卡、奥互斯、里比谢比利(Barka,Awash,Rebi Shebeli)的蓝、白尼罗河,及流经现今埃塞俄比亚与索马利亚的其他河流,圣经称为埃提阿伯的古实,涵盖的面积较现今埃塞俄比亚为大。在古埃及常用蒲草编织成小船,但其使节却不可能乘坐这种船来到犹大。古实人高大、闪烁与黑黝的外形,引来了无数古代作者的评论:例如,主前五世纪希腊的希罗多德(Herodotus)描写他们为“人中之最高大俊美者”。耶利米书十三章廿三节是另一段说及古实人身体外貌的经文,像部分示巴女王的传说一样,并没有过分的恭维。此处可译作“强大”一字(译注:和合本无译出此字),只出现于此处,意义不详。有人建议译作“说外来语言”,像外来蛮族;有些则作“用绳量度敌人”,如大卫对待摩押人一般(撒下八2)。我们再次看见作者采用罕见与神秘语言,来描述此奇异的外邦国家。

    先知对这位意外客人的临到,有三方面的反应。首先,他命令使者迅速地把犹大的答复带回古实;然后,他号召全地所有的百姓都来见证将发生的事;最后他传达上帝的话(4节)。从第六章与四十章相似的例子中来看,“快行的使者”很可能是天使,在每种情况下,先知都听到上帝向天庭中的成员训话。第三节是典型以赛亚式的经文,尝试为犹大所获得神学境界的启示,赋予一种普世性的环境。

    “信号”或“角声”引入了第四节的神谕,像在西乃山奇妙的渐渐高而又高的角声一般(出十九19)。在阿摩司书中,也曾出现将角声与上帝启示的话作比较:

       “城中若吹角,百姓岂不惊恐呢?……

        主耶和华若不将奥秘指示他的仆人众先知,就一无所行。” (三6—7)

    本篇是整本以赛亚书中最美丽而有力的神谕。最重要的是它指出了人间一切的喧嚷混乱,上帝都在默然观看,这是对上帝信心的表现(如七4—9,廿八16与三十15)。上帝的“居所”,不论是耶路撒冷的圣殿,或是天上(参六1),都是稳如泰山,无法摇动,像他在诗篇九十三篇二节的“宝座”。“清热”与“露水的云雾”是十分突出的形像。前者具有视觉效果,把连微风也不能搅扰的清晰宁静的酷热暑天,来比作全能者的异象,在他的荣耀中,作为这个迷惘而困扰的世界的光明与平安的来源。第二个形像化的露水,可能是较为触觉性,正如在酷热下,经过一天辛劳工作,清凉的晚风使人感到清新与苏醒,同样地上帝的智慧,透过他仆人众先知的传讲,使有需要者获得力量与勇气。本段可能原来是对希西家说的,因他不晓得如何回答古实的使者,但肯定对那些今天听到先知信息的人更加含意深远。

    第五与六节说及审判“那些下埃及求帮助的”(卅一1)。这些树木本身不会被砍下,像其他预言中的情形一样(十33—34);但他们的嫩校与枝条,可能是指古实鲁莽的盟友,完全受摧残者恶意的侵袭,破坏果树,并且也成了猛禽与野兽的栖身之所,在废弃的田野与葡萄园中。

    最后一节像第三节一样,以锡安山作为图画的中心,将整个预言纳入以赛亚的传统中。在第一节中,来向犹大施压的古实,现在却来向耶路撒冷进贡。这点在四十五章十四节中进一步发展,在那里表示对耶和华独一真实上帝的认信。本节也将上帝的“居所”(4节)视为耶路撒冷的圣殿,而以典型的以赛亚风格来完结全篇(参四26)。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