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4月3日 撒母耳记下十九章至二十章

(2010-04-03 03:10:11) 下一个

重新团结国家

撒母耳记下十九章一至十五节

    1有人告诉约押说:“王为押沙龙哭泣悲哀。”2众民听说王为儿子忧愁,他们得胜的欢乐,却变成悲哀。3那日众民暗暗的进城,就如败阵逃跑惭愧的民一般。4王蒙着脸,大声哭号,说:“我儿押沙龙阿!押沙龙,我儿,我儿阿。”5约押进去见王说:“你今日使你一切仆人脸面惭愧了;他们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儿女妻妾的性命;6你却爱那恨你的人,恨那爱你的人。你今日明明的不以将帅仆人为念;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龙活着,我们都死亡,你就喜悦了。7现在你当出去,安慰你仆人的心;我指着耶和华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无一人与你同在一处;这祸患就比你从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8于是王起来,坐在城门口。众民听说,王坐在城门口,就都到王面前。

    以色列人已经逃跑,各回各家去了。9以色列众支派的人纷纷议论,说:“王曾救我们脱离仇敌的手,又救我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手;现在他躲避押沙龙逃走了。10我们膏押沙龙治理我们,他已经阵亡。现在为什么不出一言请王回来呢?”

    11大卫王差人去见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说:“你们当向犹大长老说:‘以色列众人已经有话请王回宫;我们为什么落在他们后头呢?12你们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为什么在人后头请王回来呢?’13也要对亚玛撒说:‘你不是我的骨肉么?我若不立你替约押常作元帅,愿上帝重重的降罚与我。’”14如此就换回犹大众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他们便打发人去见王,说:“请王和王的一切臣仆回来。”15王就回来,到了约但河。犹大人来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请他过约但河。

    大卫为押沙龙之死而哀痛,问题不是一段的时间,而是相当长时间。当押沙龙背叛,他与他的煽动者自取死亡时,这国家事实上与他们一起死亡,而并不自动地又由大卫来统治。大卫对他的支持者和军兵表现正确态度,来挽回那些中立的人,特别是对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站在押沙龙一方的人,重新保证和赢取他们;同时要尝试安抚一批人,而不致冒犯另一批人,这是很棘手的环境,须要高度集中的心神和外交技巧。但起初,大卫对这方面没有有效的措施,故约押对王的谏言,很粗暴但却很需要。他甚至威胁这可能会导致另一次叛变,来对付大卫。

    这一段中讨论三组人,第一是大卫得胜的军队(1—8节);第二是普罗大众,包括押沙龙败军中的生还者,他们逃跑回家(8节);第三是犹大支派,即大卫的支派,许多人支持那次叛变(11—15节)。

    (一)大卫的军队。得胜的军队所关心的,乃是需要得到适当的尊重和欣赏。第八节描述一次胜利的庆祝,君王坐在城门口的适当位置。一位好领袖一定永不忘记去表现他的赞赏,也永远不能忽视礼仪的价值。每个国家有不同方法和方式表达他们的庄严的庆典,以色列在这方面,并不比其它的邻国逊色。虽然约押夸张当时处境的危险,但大卫不能忽视他的支持者,人性很容易因感情而摇摆不定;并且忠心与背叛,其实相距不远。

    (二)普罗大众。这里主动的,是百姓不是王。虽然这里议论纷纷,事实上一般的观点很实际。押沙龙已经死了,最好把他遗忘,而大卫为以色列带来许多的成就,故此一般常理已决定怎样做。一个领袖不能倚赖百姓的一般常理(common sense);但他肯定可以为他们服务到一定的程度,他们自然记念他,并对他作出回应。

    (三)犹大支派。犹大像其他支派一样,曾经对大卫不忠,许多人可能曾支持押沙龙。大卫一定看见他作为犹大人的危险,他自己的支派疏远他,转向另一位领袖,他发现自己好像是北部支派的王。也许押沙龙的最高统帅亚玛撒,已成为犹大的王——历史上许多将军都能够夺到王权。大卫的决定很聪明;他立亚玛撒代替约押的职位,无疑部分原因,可能他为约押杀死押沙龙而愤怒,但主要的目的,是他表示准备向那些支持押沙龙的人报复。犹大对大卫的呼吁,作出很热烈和积极的回应。宽恕是基督徒很重要的美德,(参见马太福音六章十二至十五节,)也是领袖的智慧和精明的一种表现。

大卫深知人的本性,在他的统治危机的时刻,对他的成功是息息相关的,故此极大地宽容他们近年来对他的亏久。

处理便雅悯支派

撒母耳记下十九章十六至四十节

    16巴户琳的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示每,急忙与犹太人一同下去迎接大卫王。17跟从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悯人;还有扫罗家的仆人洗巴,和他十五个儿子,二十个仆人;他们都越过约但河迎接王。18有摆渡船过去,渡王的家眷,任王使用。王要过约但河的时候,基拉的儿子示每就俯伏在王面前,19对王说:“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时候,仆人行悖逆的事;现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与仆人;不要记念,也不要放在心上。20仆人明知自己有罪,所以约瑟全家之中,今日我首先下来接我主我王。”21洗鲁雅的儿子亚比筛说:“示每既咒骂耶和华的受膏者,不应当治死他么?”22大卫说:“洗鲁雅的儿子,我与你们有何关涉,使你们今日与我反对呢?今日在以色列中岂可治死人呢?我岂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人的王么?”23于是王对示每说:“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

    24扫罗的孙子米非波设也下去迎接王;他自从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的回来,没有修脚,没有剃须,也没有洗衣服。25他来到耶路撒冷迎接王的时候,王问他说:“米非波设,你为什么没有与我同去呢?”26他回答说:“我主我王,仆人是瘸腿的;那日我想要备驴骑上,与王同去,无奈我的仆人欺哄了我,27又在我主我王面前谗毁我。然而我主我王如同上帝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样好,就怎样行罢。28因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面前都算为死人,王却使仆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饭。我现在向王还能办理诉冤么?”29王对他说:“你何必再提你的事呢?我说,你与洗巴均分地土。”30米非波设对王说:“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的回宫,就任凭洗巴都取了,也可以。”

    31基列人巴西莱从罗基琳,要送王过约但河,就与王一同过了约但河。32巴西莱年纪老迈,已经八十岁了。王住在玛哈念的时候,他就拿食物来供给王;他原是大富户。33王对巴西莱说:“你与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里养你的老。”34巴西莱对王说:“我在世的年日还能有多少,使我与王同上耶路撒冷呢?35仆人现在八十岁了,还能尝出饮食的滋味,辨别美恶么?还能听男女歌唱的声音么?仆人何必累赘我主我王呢?36仆人只要送王过约但河;王何必赐这样的恩典呢?37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这里有王的仆人金罕,让他同我主我王过去,可以随意待他。”38王说:“金罕可以与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愿待他,你向我求问什么,我都必为你成就。”39于是众民过约但河,王也过去;王与巴西莱亲嘴,为他祝福;巴西莱就回本地去了。40王过去,到了吉甲,金罕也跟他过去;犹大众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过去。

    这一段经文有种很有趣的层面,首先是从个人的角度看,说故事者刚刚引起读者对示每、洗巴、米非波设和巴西莱的兴趣;读者也很想知道,他们较早前的态度和行为怎样得到报偿。然而更重要的是历史的方面——从支派的角度看。经过押沙龙的叛变后,有许多事情要更正,大卫开始考虑到各个人和各支派,然而各支派无疑是更加重要。

    (一)个人。特别是处理示每的时候,大卫需要克制他自己的感受,其实他永远不宽恕他,这是我们从列王纪上二章八节所知道的,但他没有将愤怒公开。叙述者只是告诉我们大卫的言行,没有提及他的感受和思想怎样。在古时许多的国家里,像示每这种人早已被处决了;但大卫却保存了他的性命。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在米非波设的身上。很清楚圣经作者相信他的故事,但不清楚大卫是否也相信。他也许以追溯这事件,并且尝试找寻见证人,但他没这样做,反而准许米非波设拥有一半的财产。即使洗巴关于他主人的事是说谎,但他在危机时对大卫的忠心,可以将功赎罪,并且大卫曾应许他得到米非波设所有的属土(参十六4)。大卫不想报复任何人——这是他统治的原则,在许多情况下,这是相当智慧的。

    至于巴西莱,他慷慨的支持大卫,与众不同,王很自然地希望用物质报答他,也同时公开尊崇他的家庭。在这情况下,政策与个人感受完全同出一辙;这段经文教训我们,好领袖及智慧的王,一定能够压制和隐匿自己的感受,大卫能够有效地这样做,并且在他的统治下,成功地重新团结国家。

    (二)便雅悯支派。示每、洗巴和米非波设之所以重要,乃是他们均属便雅悯支派;并且值得留意,示每带领不下一千个便雅悯人欢迎大卫复位(17节)。便雅悯虽然只是一个细小的支派,但在当时的以色列却很重要,因它曾经是王室的支派(在扫罗和伊施波设统治下),如果大卫严厉对付示每或米非波设,他很容易重新与便雅悯支派疏远;便雅悯支派可能再次爆发另一次叛变,并取得成功,逼使大卫只能作犹大人的王。在二十章,果然有一个便雅悯人导致一次叛变,尽管它很快便瓦解了。故此争取便雅悯支派是很智慧的行动,看来大卫相当成功,历史显示在一代之后,当国家一分为二的时候,便雅悯支派仍然坚定地依附犹大支派。

    在这一段中,强调大卫的领导才能。透过个人的精明处理及放眼更远的未来,经过押沙龙差不多是灾祸的叛乱后,他为领土带来新的稳定。生命永远不可以如时光倒流;但透过他的关怀和努力,加上上帝的帮助,错失未尝不可补救。那怕新的永远不如旧的那么灿烂,但采取积极的态度,并且作新鲜的尝试,这是很正确的。

示巴的叛变

撒母耳记下十九章四十一节至二十章十节上

    41以色列众人来见王,对他说:“我们弟兄犹大人为什么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并跟随王的人,过约但河。”42犹大众人回答以色列人说:“因为王与我们是亲属;你们为何因这事发怒呢?我们吃了王的什么呢?王赏赐了我们什么呢?”43以色列人回答犹大人说:“按支派我们与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卫身上,我们也比你们更有情分,你们为何藐视我们,请王回来,不先与我们商量呢?”但犹大人的话,比以色列人的话更硬。

    二十1在那里恰巧有一个匪徒,名叫示巴,是便雅悯人比基利的儿子,他吹角说:“我们与大卫无分、与耶西的儿子无涉;以色列人哪,你们各回各家去罢。”2于是以色列人都离开大卫,跟随比基利的儿子示巴;但犹大人,从约但河直到耶路撒冷,都紧紧跟随他们的王。

    3大卫王来到耶路撒冷,进了宫殿;就把从前留下看守宫殿的十个妃嫔禁闭在冷宫;养活她们,不与她们亲近。她们如同寡妇被禁,直到死的日子。

    4王对亚玛撒说:“你要在三日之内,将犹大人招聚了来,你也回到这里来。”5亚玛撒就去招聚犹大人;却耽延过了所限的日期。6大卫对亚比筛说:“现在恐怕比基利的儿子示巴加害于我们,比押沙龙更甚;你要带领你主的仆人追赶他,免得他得了坚固城,躲避我们。”7约押的人,和基利提人、比利提人,并所有的勇士,都跟着亚比筛,从耶路撒冷出去,追赶比基利的儿子示巴。8他们到了基遍的大磐石那里,亚玛撒来迎接他们。那时约押穿着战衣,腰束佩刀的带子,刀在鞘内,约押前行刀从鞘内掉出来。9约押左手拾起刀来,亚玛撒说:“我兄弟,你好阿。”就用右手抓住亚玛撒的胡子,要与他亲嘴。10亚玛撒没有防备约押手里所拿的刀,约押用刀刺入他的肚腹,他的肠子流在地上,没有再刺他,就死了。

    这种形势,为未来的事件预先投下了阴影。犹大与北方支派的争吵(在这段经文,以色列的名字已不包括犹大在内),引致大多数支派短暂地与犹大及大卫分离。一个便雅悯人,名字是示巴,乘机利用这种形势,领导一次新的叛变对付大卫。如果他成功的话,无疑他便成为“以色列”王,再次使便雅悯成为王室的支派。初看起这次叛变会很危险,但结束时却化为乌有。然而,这事件证明犹大支派的地位,引起另一些支派的不满。这里没有提及以法莲,它是北部最重要的支派,它无疑对犹大的特权感到有一些嫉妒。一代之后,当所罗门死时,这些嫉妒的感觉又再次浮现出来,并且使国家永远分裂为二。大卫的孙儿罗波安,仍然作犹大和便雅悯的王,但一个以法莲人,名叫耶罗波安自己作“以色列”王,参见列王纪上十二章。

这里有一个问题出现:为什么大卫可以成功地维持国家团结,但他的继承者却失败呢?在神学方面,答案乃是上帝的旨意;从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回答说是因大卫,有他的继承者所没有的领导才干。维持国家的团结,不需要使用超人或超自然的品质;只需顺从上帝,使用智慧和政治手腕。这里给后来者的信息是,国家不团结并不是无药可救的;适当的人作王,和给予上帝的祝福,大卫的国度会重新中兴。大卫政策的主要成分乃是谨慎,他避免表示偏爱犹大(十九42)。真正的领袖一定要审慎,对所有的百姓都要公平;一个享有特权的支派社会或阶层,迟早会使国家造成不平衡。

大卫委任亚玛撒作将军,乃为要平息犹大,因他曾参预押沙龙的叛变中,这次特别计划的失败,很明显因为亚玛撒这方面的不称职,而重要是因为约押强硬地用暴力,夺回他所失去的职位。当然也可能约押怀疑亚玛撒对大卫不忠,无论约押犯了什么罪,至少他真正对大卫忠心耿耿多年。大卫不可能没有约押。这里提醒我们,最伟大的领袖应当广泛信任支持他的人。上帝将繁荣带给以色列,透过约押和大卫同样那么重要。

叛变的结束

撒母耳记下二十章十节下至廿六节

    约押和他兄弟亚比筛往前追赶比基利的儿子示巴。11有约押的一个少年人站在亚玛撒尸身旁边,对众人说:“谁喜悦约押,谁归顺大卫,就当跟随约押去。”12亚玛撒在道路上辊在自己的血里。那人见众民经过都站住,就把亚玛撒的尸身从路上挪到田间,用衣服遮盖。13尸身从路上挪移之后,众民就都跟随约押,去追赶比基利的儿子示巴。

    14他走遍以色列各支派,直到伯玛迦的亚比拉,并比利人的全地;那些地方的人也都聚集跟随他。15约押和跟随的人到了伯玛迦的亚比拉,围困示巴,就对着城筑垒。跟随约押的众民用锤撞城,要使城塌陷。16有一个聪明妇人从城上呼叫,说:“听阿,听阿,请约押近前来,我好与他说话。”17约押就近前来;妇人问他说:“你是约押不是?”他说:“我是。”妇人说:“求你听婢女的话。”约押说:“我听。”18妇人说:“古时有话说,当先在亚比拉求问,然后事就定妥。19我们这城的人,在以色列人中,是和平忠厚的;你为何要毁坏以色列中的大城,吞灭耶和华的产业呢?”20约押回答说:“我决不吞灭毁坏。21乃因以法莲山地的一个人,比基利的儿子示巴,举手攻击大卫王,你们将他一人交出来,我便离城而去。”22妇人对约押说:“那人的首级必从城墙上丢给你。”妇人就凭他的智慧去劝众人。他们便割下比基利的儿子示巴的首级,丢给约押。约押吹角,众人就离城而散,各归各家去了。约押回耶路撒冷到王那里。

    23约押作以色列全军的元帅;耶何耶大的儿子比拿雅统辖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24亚多兰掌管服苦的人;亚希律的儿子约沙法作史官;25示法作书记;撒督和亚比亚他作祭司;26睚珥人以拉作大卫的宰相。

    押沙龙的叛变,经过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和许多士兵死亡后被粉碎;而示巴的叛变,相反地只简单地冲突和少量的流血事件便瓦解了。起初所有以色列人归从示巴(2节)。但结束时,只剩下惟一他本支派,比利人(14节)。同时值得留意的是,示巴无处容身,以致他到玛迦的亚比拉,以色列北部的边界(看地图二)。在那里他得以立足,好像是他说服那些村民支持对抗大卫。故此围攻是必须的。因为没有盟友的协助,这城在一段时间后肯定便失陷,而十五节指出约押正准备攻破城墙。如果约押的军兵冲入去,这城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许多百姓也会被杀。然而,故事告诉我们,村民转而对付示巴,据我们所知,结果他是惟一丧失生命的人。所有的事都和平地结束,大卫终于在整个国家得胜。

    在这个细小的情节中强调“智慧”。那妇人采取主动以智慧著名,而最终亚比拉也获得智慧的声望(18节)。亚比拉乃是边境小镇,地位不太重要,如果它真的受到严重破坏,或者甚至毁灭,对国家整体而言,只有些微的影响;示巴的叛变已经被粉碎,而不需流许多的血和有很大的悲痛。无论如何,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以智慧著名的城不应该有坏的结局——特别是在没有任何城市遭受患难的情况下。

故此这段经文,让我们看见一幅智慧行事的图画。首先那妇人真正看见这个问题;每一个亚比拉的人都清楚知道危险,但这可能只是一些假的安全希望或者调停。其次,她采取相应的行动——她没有等待别人去做,而是自己发起。跟着她提出她的辩词,向约押挑战有关他的行动是否正确;他被逼赞同她的说法,故此便达成协议;最后她逐步达成所赞同的条款。换句话说,智慧包含聪明的眼光和大胆的行动,旧约很少将聪明与实用分开:智慧不单知道,也要行动。圣经不提倡凭空假想。

这故事的教训是智慧的价值和重要性。我们也可以称赞约押,他也有同样的智慧。他是一个使用暴力的人,正如以前曾提及过,但他智慧地不毁灭一个和平的城市,以色列实在从他和那不知名的妇人的行动中得益匪浅。

    在旧约,一段论智慧最重要的经文在箴言一章七节:“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那虔诚的妇人简略地提到,以色列乃是耶和华的产业(19节)。智慧如果不是建立在与上帝正确的关系上,它会时常遭受挫折;而且如果它不积极地投向上帝及他的计划,在长远方面它也会受挫折。相反知识的力量,再加上一种对上帝的道路和目的的敏感,这样便没有什么不能够透过个人、教会,及国家来达成的事。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